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8-26
3化疗辅助用药:消化道反应表现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胃脘部不适或疼痛,腹痛或腹泻,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或数而无力。治以理气开胃,芳香化湿,缓中止痛,温中止泻。方如楂曲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等;白细胞减少的治法同上。免疫功能下降,治以补气健脾温肾,药物如黄芪、党参、五加皮、枸杞、白术、冬虫夏草、灵芝、丹皮、菟丝子、仙灵脾、何首乌等。
名案评析
一、钩端螺旋体病案张某某,女,20岁,农民。1971年9月20日因畏寒、发热、头痛、身痛、小腿疼痛二天前来就诊。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球结合膜明显充血,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脾未扪及,双肾区轻度叩击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显著,腓肠肌明显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数,病前经常下水田打谷,今年未注射钩体病预防菌苗。当即诊为暑温,并初步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而入院治疗,同时抽血作钩体培养及凝溶试验。入院后,以银翘合剂治疗,每日2剂,分6~8次频服,因中毒症状较重,同时给予静脉补液支持。经治疗50余小时,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体征随之明显减轻。住院6天,痊愈出院。
[评析]本病最后确诊为钩体病流感伤寒型。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发病急骤,在恶寒、发热的同时,有明显的全身疼痛、结合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小腿疼痛及腓肠肌压痛明显;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发病,有疫水接触史,未作钩体病的预防注射;凝溶试验的结果第一次阴性,第二次黄疸出血型,第二次效价高出第一次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在治疗方面,所采用的银翘合剂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除湿的作用,方中银花、连翘、黄芩、栀子、淡竹叶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白茅根清热利水、凉血止血,佩兰芳香化湿。其组合针对钩体病的病机,故能收到良好疗效。由于钩体病暑热之势较甚,对于病势较重者,常需1日服药2剂,多次频服,以保持药物的有效剂量。
二、淋证案邝某某,男,55岁,住西昌县农村。1975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一天前开始腰疼,小便频急短数,尿道涩痛,小腹坠胀,午后足胫发肿。恶寒发热,头第五卷217痛,一身酸痛不适,汗出,口干,精神萎靡不振,舌苔薄腻,脉浮数。小便常规检查:脓球++,白血球+,蛋白阴性。诊断及辨证:尿路感染;热淋———下焦湿热。治拟清热利湿,佐以达邪外出。用银翘八正散化裁:银花30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瞿麦15克、蓄15克、荆芥9克、薄荷9克、黄柏12克、黄芩15克、车前子12克、滑石15克、甘草梢6克,2剂。
6月13日二诊:患者来时两人扶着,气乏无力,坐下后头伏桌上,其家属云:服上方1剂后,毫无效果,诸证如前,而现又增加发烧,汤水不下等症,恐药不对证,要求另外处方。诊其脉仍浮数,右关部按之无力,此乃邪气亢盛,而正气不支,宜前方加泡参24克、建曲12克、生谷芽18克,益气开胃,嘱其家属将此三味加入未服完的药中,煎水,1日服4次,以观后效。
6月15日三诊:患者背着背篼独自乘车前来就诊,言其服药后,头痛、发烧、汗出、口渴、足胫肿皆大减,精神好转,食欲增进(每餐约100克),腰痛,小便频数短急也有减轻。舌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此乃邪势顿减,而湿热尚存,病退药减,前方减去银花、连翘、荆芥、薄荷。
6月18日四诊:上方服2剂后,腰痛、小便频急短数等症大减,足已不肿,精神好转,食欲增进(每日可食500多克),但尚感腰痛、溲黄,时感涩痛或频急,苔黄微腻,舌质红,脉滑略数。此乃湿热未尽,继以清热除湿而减其势。
瞿麦15克、蓄15克、滑石15克、焦柏12克、甘草梢9克、苡仁12克、泡参15克、建曲12克、谷芽12克、续断12克,2剂。
6月25日五诊:服药后饮食正常,能参加轻微家务劳动,惟感腰酸胀、左边微疼痛,腿软无力,溲微黄,口干,苔少质红,脉细数。此乃湿热伤阴之证,治宜养阴固肾,佐以清利未尽之湿热。
生地12克、山药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菟丝子12克、续断12克、苡仁12克、滑石15克、甘草梢9克、木通9克。
[评析]患者初诊表现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频急短数、尿道涩痛、小腹坠胀;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腑病及脏,使肾也受累,而腰为肾之府,故现腰痛;湿性粘滞而重着,有下流沉滞之性,午后属阴,湿邪亦属阴,两阴相合,溢渍于四肢,故午后足胫发肿;湿热蕴蒸,由里达表,正气欲鼓邪外出,故现恶寒发热等一派表证;患者脾气素有不足,又加之阳气被湿邪所伤,故食少、精神萎靡不振;舌苔薄腻,脉象浮数,皆为湿热初犯之象。根据脉证,显属下焦湿热蕴结、水道不利之热淋。故治宜清热利湿,佐以达邪外出,拟以银翘八正散化裁。方中以瞿麦、蓄、蒲公英、黄柏、黄芩等清热解毒、泄热下行为主;辅以滑石、车前子淡渗之品同瞿麦、蓄等以利水通淋、分清湿热;佐以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达邪外出;并以甘草梢调和诸药,且直达茎中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效。
病员年近六旬,中州之气素有不足,故初诊以苦寒滑利之品,有克伐脾胃之弊,因此药至而病仍不退,故在二诊方中加入扶脾益胃之品,收到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病重视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的特点。
继后湿热大衰,惟出现一派阴虚症状,是由于湿热伤阴所致,故以养阴固肾、清理未尽之湿热为法,拟以二至丸、生地、菟丝子、淮山药、续断等养阴固肾及苡仁、滑石、木通、甘草梢等淡渗之品,调理而愈。
第五卷218三、胸痹心痛案案1:曾某某,女,41岁,胸膺部疼痛不适3个月,心悸,短气乏力,有时头晕欲倒,纳差,舌质紫,脉迟,脉率44次/分(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缓)。诊为心痛,辨证属阳气亏虚,心脉瘀阻。给服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方药(党参、黄芪各30克,仙灵脾、丹参各15克,白术、补骨脂、桂枝、肉苁蓉、莪术、赤芍各12克,甘草9克,红花6克)。治疗3个月后,胸部疼痛不适及心悸短气等症状均有减轻,脉细,脉搏增至60次/分。继续服用上方2个月后,胸痛、心悸短气等症状明显好转,已无头晕欲倒之现象,胃纳基本恢复正常,脉搏能维持在64次/分左右。
案2:吕某某,男,42岁,干部。因心前区刺痛频繁发作1个月前来就诊住院治疗。患者11年前曾出现过高血压,经服降压药后血压恢复正常。3年前曾发生过心动过速,2年前开始出现心前区刺痛,每次持续数秒钟,仅为偶发。1个月前因饮酒诱发心前区刺痛,并有紧缩压迫感,疼痛向背部放散,每次痛约数秒,痛止后心前区如手掌大的一块区域紧压不适。近4天发作尤为频繁,每日约20余次。短气、乏力、纳差、脉细数、舌质红、苔薄。诊为心痛,辨证属气阴亏虚,心脉瘀阻,给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方药(黄芪、党参各30克,麦冬、五味子各9克,玄参、丹参各15克,川芎、赤芍、降香、姜黄各12克,红花9克,夜交藤15克)。服药3天后,心前区疼痛发作次数减少,且疼痛过后已无明显的紧缩感。服药半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心前区疼痛减至每日二三次,且疼痛明显减轻。精神、食欲基本恢复,脉细略数,舌质红、苔薄白,继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评析]案1的临床特点是在心痛的同时,有明显的脉迟、短气乏力、头昏欲倒等症。患者常需服用阿托品以增快心率,防止晕倒,但其药效维持时间不长。病状之所以至此,不仅血脉瘀阻,正气亏虚,且已发展至气损及阳,阳气亏虚。针对其病机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治法,连续服用3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种症状明显改善,心率增加至60次/分左右,已基本不需服用阿托品。在温阳药的选用上,附子、干姜、肉桂属于温阳之刚剂,温阳作用峻猛,药效发挥快;而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等属于温阳之柔剂,其特点是作用和缓但药效持久。本例因需长久服药故以温阳柔剂为主。
案2与案1的表现不同,在心痛的同时出现脉象细数,甚至阵发心动过速。由于其有短气、乏力、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故辨证属于气阴亏虚,心脉瘀阻,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方药治疗。重用参、芪以益气;同时取生脉散、增液汤之意,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等药益气养阴;以丹参、川芎、赤芍、降香、姜黄、红花等药活血化瘀通络;配夜交藤养心安神。药证相对,故能收到良好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