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明富经验集(4)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8-26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明富(4)

现代应用举隅:辨证属于血虚血瘀的冠心病,肝脏病,肾脏病,血证之后,宫外孕等。
(4)滋阴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药配伍养阴生津药而成。适用于既有血行瘀滞又有阴虚津亏的多种阴虚血瘀的证候。常配伍生地、麦冬、天冬、玄参、沙参、石斛、女贞子、旱莲草等药。传统的滋阴活血方剂较少,可根据病情的不同,以活血化瘀方药配合增液汤、天王补心丹、沙参麦冬汤、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方加减化裁。
现代应用举隅:辨证属于阴虚血瘀的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肝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
(5)温阳活血法:由活血化瘀药配伍温补阳气药而成,适用于阳气虚衰,运血无力的阳虚血瘀证。因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主要配伍附子、肉桂、干姜、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鹿茸等温补肾阳的药物。代表方剂如急救回阳汤等。
现代应用举隅:辨证属于阳虚血瘀的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脉管炎,雷诺氏病,慢性肾炎,阿狄森氏病,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综上所述,李氏研究提出的系统而完整的瘀血及活血化瘀理论及治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同及接受,为当今活血化瘀研究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李氏还将瘀血及活血化瘀理论用于急性脑出血、冠心病、糖尿病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病机学和治疗学观点,丰富发展了这几类难治疾病的病机理论和治疗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
如在所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提出了急性脑出血的基本病机为“瘀、痰、虚”,采用活血化瘀祛痰补虚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实验研究显示出在消除脑血肿、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活血祛痰补虚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在临床疗效、减少死亡率等方面均优于现用的常规疗法。
提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气阴两虚”这一符合临床实际的学术观点,对传统“阴虚燥热”这一病机学说进行了补充发展,认为治疗糖尿病时应重视活血化瘀治则的运用。
重点研究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理,并研制出了能有效控制糖尿病防治其血管并发症的中药制剂,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气血病机气血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同时,气血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说:“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格致余论·痛风论》说:“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气血不和会导致疾病的产第五卷197生。而基于脏腑、经络等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气血的正常运行及其功能的发挥。所以《本草衍义·衍义总叙》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一)气病病机气既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从气病的病机来说,更多的是由于功能之气失调所致。气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运动形式,不断地流行全身,发挥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推动血和津液的输布,维持正常体温,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固摄血液、精液,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的排泄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各种病因(如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作用于人体,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异常或运行障碍时,就会产生疾病。正如《丹溪心法·破滞气》所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
气也者,独非人之根本乎。”由于气病所形成的病症是相当广泛的,《证治汇补·气证》说:“气之为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稽留血液,为积为聚,为肿为毒,为疮为疡,为呕为咳,为痞塞,为关格,为胀满,为喘呼,为淋沥,为便秘,为胸胁胀疼,为周身刺痛,久则凝结不散,或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咳咽不下,或如积块攻冲于心腹之内,发则痛绝。”如从广义的范围来看,则更可以说明各种疾病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早在《素问·举痛论》就说“百病生于气也”。《景岳全书·诸气》论述说:“夫百病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这里概括论述气的几类常见病机。
1气虚: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正常发挥气的各种作用,脏腑机能减退所形成的一类病机。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饮食失调,水谷精微不充,以致气的来源不足,如《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二是由于大病或久病之后,年老体弱,以及烦劳过度等,以致脏腑机能减弱,气的化生不足。这类原因在临床上则为常见。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对人体具有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重要的作用。
正气亏虚,就会因气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幼科准绳·心脏部二》说:“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白光白,饮食减少,四肢倦而睡卧安静,便清自调,虚证无疑。”由于气虚不能荣于上则头晕目眩。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形体失养则体倦乏力。肺气不足则声低懒言。脾气不足,失于健运则饮食减少。卫气虚弱,表卫不固则为自汗,以及易受外邪而致感冒。卫气虚弱,以致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医门法律·虚劳脉论》说:“卫虚则恶寒,荣虚则发热耳。当缓调其荣卫,俾不相亢战,则寒热自止。”正气亏虚,鼓动运行之力不足,以致气血不能荣于色,充于脉,则表现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
2气陷:属于气虚病机中的一种,但以气虚下陷为主要特点。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老年体衰,饮食损伤以及烦劳过度所致。尤其是久病泻、痢、妇女生育过多及产后失于调养等更易发生。气陷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脾气受损则升举无力以致气虚下陷。在临床上,除可表现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共同症第五卷198状外,还可见腹部坠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的病症。中气下陷,脾胃运化失常,则表现食少,腹胀肛坠,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阳之气应在上,今反在下,即因其衰弱不能升举,以致下陷而飧泄无度也。”3气脱:亦属于气虚病机之一,并为气虚中的病情严重,情况紧急者。为大汗,大泻,大失血,津液大泄以及中风、厥证等病情严重的一种病理变化。气的功能发挥,有赖于血及津液的正常,当血液或津液大量损耗时,就会发生“气随血脱”或“气随液泄”的病变。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当气虚至脱绝,便见气息低微,眩晕昏仆。气虚则无力推动阳气及津血布达脏腑、经络及躯体,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弱。气脱固摄无力,津液外泄,故见汗自出,甚至汗出如珠。《景岳全书·厥逆》篇说:“气虚卒倒者,必其形体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非风》篇又说:“凡非风卒倒等证,无非气脱而然。何也?忽为汗出者,营卫之气脱也;或为遗尿者,命门之气脱也;或开口不合者,阳明经气之脱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阴脏气之脱也;或四肢瘫软者,肝脾之气败也;或昏倦无知,语言不出者,神败于心,精败于肾也,凡此皆冲任气脱形神俱败而然。”4气郁:属于气运行障碍的一种病变。一般多指肝气郁结。主要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情志内伤虽为引起气郁的病因,但易患气郁者,常有本身脏气虚弱的内在因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能疏达气机,发泄壅滞。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闷不舒,两胁胀满或串痛。肝木之于脾土,本为制胜之脏,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乘脾犯胃,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见脘闷,嗳气,吐酸,腹胀,泄泻等症。在气郁的基础上,由于病机的发展变化,常继发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等多种病变。正如《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以致血循环不畅,脉络阻滞,则成血郁。表现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或瘀斑等。气郁日久化火,以致肝火上炎则成为火郁,表现性情急躁,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气机郁滞、使津液的运行不畅而结成痰涎,形成痰郁。若痰气交阻于胸膈之上,则表现胸中窒闷,咽中有物作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亦即形成所谓的“梅核气”。忧思气结伤脾,以及肝郁横逆侮脾,都会使脾失健运,不能消磨水谷以及化水湿,饮食停滞则成食郁,表现纳差,腹胀,胸脘痞闷,吞酸嗳气等症;水湿内停阻滞中焦成湿郁,表现食少嗳气,脘腹胀闷,便溏腹泻,苔腻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