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邪法在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运用

 呵呵8909 2019-08-26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临床上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并存为特点,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肉震颤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据研究,在我国人群中,运动神经元病发病相对较少,发病率约为(1~2)/10万,患病率约为(4—6)/10万。由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其社会影响也逐渐增大。但是,目前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还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病的转归。中医中的祛邪法,讲究正气胜于邪气,有益于疾病痊愈。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运动神经元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中医理论上疾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既在于扶正祛邪,使疾病向好的一方面发展。祛邪法常用方法包括:发汗、攻下、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在祛毒、解郁、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祛湿化痰5个方面来阐述祛邪法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方面的应用。

1、祛毒: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机体易受外邪侵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将由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布散至各个脏腑。肺热叶焦,组织器官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筋脉四肢失养痿弱不用。临床上可用连翘、银花、野菊花、漏芦草等,根据中医医学的整体、辩证之理论,以辩“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达到好转的效果。

2、解郁: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可至郁证。体质素虚或肝气易结之人,或忧思恼怒,或善愁悲哀,渐至脏腑血阴阳失调而成郁证。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基本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治痿证勿忘调肝,初病因气滞丽兼有化火、血瘀、痰聚、湿滞多属实证者,在理气的同时应兼施降火、活血、化痰、除湿之法。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治疗以补益心脾,字样肾阴法。临床上可以选用柴胡、郁金、合欢皮 、佛手、香橼等重要,达到好转的效果 。

3、活血化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管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输布,水液的运行,血液道德统摄。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肌肉、四肢失养,则肌肉消瘦,痿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无用。脾失健运,食欲不振,气血亏虚,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浊一来阻滞气机,二来阻滞脉道,致瘀血之证。临床上可以选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达到好转的效果。

4、平肝熄风:肝主疏泄,藏血,主筋。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情志忧郁。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动作迟缓,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甚至屈伸不利。热邪灼肝之阴血,血不荣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由此可见,运动神经元疾病与肝血不足有明显关系。因此,平肝熄火可有效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临床上可以选用钩藤、天麻、石决明、珍珠母、煅龙牡等中药,可以起到好转的效果。

5、祛湿化痰:痰为津液所化。津液是人体正常生理性体液,痰是有形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盛,内伤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而成多量稀粘之汁。痰与饮常常互称,在临床上又有鉴别:粘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阻血瘀,闭阻经络,水谷精 微不能布散于四肢,筋骨、肌肉失于荣养而成痿症。百病皆因痰作祟,水湿痰饮致病广泛,且变化多端、病势缠绵、易扰乱神明,临床从湿浊或痰湿论治常可收获良效。临床上常常选用半夏、南星、石菖蒲、远志、竹茹、黄芩、枳实等中药,增强止咳祛痰平喘功效。

运动神经元疾病系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虽然发病率。患病率低,但是一旦发 病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最有破坏力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临床研究 证实,最显著的病理表现为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在中医角度,运动神经 元疾病涉及到中医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病情变化多 端 … 。研究成果看:邓氏认为,脾肾亏虚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基本病机,贯穿病程始终。齐氏认为进行性肌萎缩的病机为阴虚胃热。胡氏认为进行性延髓麻痹可能证属脾虚聚湿生痰。因此,虽然当前临床上采用祛邪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治标更治本,疗效显著,值得医学界研究关注。

微信gyfs3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