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历史街区——宽城子历史街区

 渐近故乡时 2016-08-27
老长春的东门

  宽城子历史街区大体范围,东到伊通河,西到今岳阳街,南到今长春大桥,北到大马路北大街口,占地528公顷,形状不规则。南北 窄,最长1.9公里,东西宽,最长3.2公里,周长十公里左右。旧城衙署 建在大经路西侧,西四道街北侧,就是现在的大经路小学与103中学 所在地。从1825年到1954年的一百二十多年时间里,长春的主要行 政机构都分布在这一带。长春旧城的城垣和城门,在1912年到1948 年间拆除,旧城已无踪影。

老长春的城门示意图

  宽城子历史街区——长春旧城,这里是长春当仁不让的第二块历 史街区,也是长春厅衙门北移,移衙建署后的第一块历史街区。当年, “长春城市起源学术研讨会”上,有一种声音主张,将长春城市起源的时 间设立在1825年,认定长春厅迁移到宽城子的时间,才是长春城市历 史的起源。显然,这样的论断有着一定的想当然的因素。举个例子,一 个人的历史应该从其出生的时刻算起,而不能从一个人上学或者是参加工作时算起。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1800年,清政府正式命名长春 厅的成立,就应该视为长春城市的诞生。当然,随着考古工作和城市研 究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时间,或许还会有更加科学的论证和认定。

01
大经路上的长春衙门
位于大经路上的长春厅衙署旧照

  大经路是长春市的一条百年老街,1825年,长春厅北移宽城子 后,新建的衙门就建在今天大经路上的长春市103中学院内。

  此处衙门建有大堂三间,两廊各五间,二堂三间,内室五间,大门 二门各三间,并立有道光九年时修建的向南照壁一座。衙门虽先后 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和1917年进行过两次维修,但仍然不能摆脱 每年夏天淫雨辄浸入室、潮湿之气终年蒸腾所带来的烦恼。在这样 的环境下,不仅公务人员无法办公,甚至连文卷票据存根等都无处储藏。

  1926年,长春县知事张书翰向吉林省署申请重新修建长春县 衙,议定修建洋式瓦房,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看到的长春县衙。

  1927年10月,新公署修建完毕。所建房舍超出原计划11间, 共分4层。长春市文物局局长刘红宇介绍当时县衙的面貌时说: “第一层临街正门五间,面向西四道街,中为门洞,左右为传达室 及卫队等,东西配房各五间,东为升科税契处,西为收发卷档及储 藏品之所;第二层正房五间,中间留有门洞,右为选举时办公室, 左为缮写文件室,东西两配房也各五间,东为科长、科员办公室, 西为会计庶务办公室;第三层为公厅,正房五间,右为会议室,左 为县长办公室及招待室,东西配房各三间,东为会客室,西为差役 宿舍;第四层正房五间,为县长内宅。另外,在墙外东北角处,西 有长春地方法院和检察处。”据《长春县志》记载,重建后的县公署 “整改旧观”,显得“堂皇轩敞”。

02
街区由来

  长春厅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时,最初是没有城墙的。一座中 国古代城市没有城墙,说起来也算是怪事。长春修城墙是为了抵 御一个绰号叫“马傻子”的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在长春的历史上,“马傻子”是无法绕过去的人物。1863年, 在梨树县城东南15公里的团山子爆发了“马傻子农民起义”,领 导人马振龙原名马国良,绰号“马傻子”。这支队伍是这一时期声 势较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马振龙从小给地主家干活,受尽了官 府、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不得已起来造反。最初,他联合本 屯附近的一些青壮年农民竖起了大旗,在梨树举行起义,由几十 人发展到500多人,渐渐名声大振。起义军冲锋陷阵,劫富济贫, 势不可挡。梨树、昌图一带农民都称马振龙为“马大人”。1865 年,起义军攻克昌图、法库后北上,攻长春,克农安,入夫余,直逼双城堡。所到之处,商民欢天喜地,将“马大人”迎入城中。1866 年,起义军进入吉林境内,长驱南下;3月下旬在朝阳坡与清军发 生了一场大战,消灭了很多清军,起义军也受到很大损失;4月经 开原、铁岭,又来到清河门一带奋战。后因起义军纲领不明、战略 不佳,战斗失利后军心涣散,个别首领叛变,加之与清军兵力相差 悬殊,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马振龙也牺牲了。但是马振龙的 出现,在客观上加速了长春城市化的进程。

  1865年马振龙起义军逼近长春时,为防止起义军攻城,长春 厅衙署组织商民捐款修筑城池。当时的宽城子虽然已是一个大 集镇,“呈半城半乡之势”,但经济并不富裕,又因仓促决定,时间 紧迫,所以只是凑了些钱匆匆建起木板城墙。这些木板城墙为不 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10公里,高3米左右,用木板中间夹泥垒 起,还有少部分是用土垒起的,有些地方索性把商铺、农家的院墙 连起来。城内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

  查阅资料得知,当时城区位于今长春大街以南,城墙大致走 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经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后向西 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 原长春市第七中学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再 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折向南, 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

老长春的北门

  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之后又增加4个便门、两个内门。 各城门楼最初为版筑结构,后改为砖木结构。南有全安门,俗称 南门、南关。1896年重修,高8.2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66 米,门上有望楼,檐下前额题有“众山远照”四个字,楼前及两侧有 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1930年,在重修大马路时全安门被拆 除。西南有永安门,位于全安街与大经路交会处,与永安桥相对, 高6.6米,宽3.3米,城门上方刻有“永安门”字样。1926年被拆 除。西为聚宝门,亦称西门,为砖木结构,城门上有雉堞19堵,高 8.25米,宽6.6米。西北有乾佑门,砖木结构,高8.25米,宽6.6米,上有望楼雉堞。北有永兴门,俗称北门,位于大马路与长春大街 交会处。1896年重修,形式与南门相同,砖木结构,门上有望楼, 望楼悬额题有“关左通衢”四个大字。1912年,因妨碍修路被拆 除。东有崇德门,又称东门,位于东门里路与东门路交会处,砖 木结构,高8.2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上有望楼雉堞,门楼 与南门略同,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1923年,补修为砖瓦 结构。1952年被拆除。另外,还有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门、 小西门、东北门、东双门、西双门。

老长春的西门

  城外有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壕围绕,城东是伊通河。西、南有 天然形成的西河沟(黄瓜沟、兴隆沟),西起今儿童公园西南,流 经今平阳街,再经永安桥汇入伊通河。西河沟在新中国成立前 大部分为明河,1952年修成暗渠。城北建有人工壕,西起乾佑
门,经今平治街、长春大街至亚泰大街,壕宽3米左右,深3米左 右,长2公里,为护城河。

  长春这个木板城墙防御工程,分别于1865年9月3日和1866 年2月13日两次防御马振龙起义军攻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此后,木板城墙历经风雨侵蚀,逐渐坍塌、消失。各城门自 1912年起逐个拆除,1952年修建东门路时拆除了最后一座城门 ——东门(崇德门)。如今,当年的城墙和城门已没有任何遗迹可 辨。木板城墙虽然简易、粗糙、不规则,但它是吉林将军辖区内, 继吉林市之后修建的第二座木板城墙。

03
长春最年长的街路

  大马路是长春市内最年长的街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25年,算起来它的年龄已190岁了。

  据长春市方志委老专家于祺元介绍,马路一词进入长春比较 晚,当长春只有旧城时,那时都把比较长、比较宽的马路称为什么 什么街,小的就称为胡同。比如在长春旧城有三道街、四道街、狗 皮李胡同、九圣祠胡同等等街路名称。

  大马路是1825年长春厅从新立城迁到长春时修建的一条马 路,大马路当年的称呼是南大街和北大街。大马路纵贯旧城南 北,有一千多米,当时看很长了,就以三道街为界,以北叫北大街, 以南叫南大街。南大街从今天的全安广场到三道街口一带,北大 街从今天三道街口到二马路口。1906年,长春建设商埠地之后, 又兴建了商埠大马路,从此,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连成一片,全 长达到2584米。

  据于祺元老师介绍,在长春厅没有迁到长春(当年称宽城子) 时,今天的大马路一带只有村屯之间自然形成的土路。随着长春 厅迁至此处,马路也变成了沙石路,并在大马路两侧开辟了东西 走向的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中外商人皆可在此做生意,经济一度很繁荣。

04
“京东刘家”长春轶事

  今天的大马路与西四马路交会处,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泰发 合百货商店(以下简称“泰发合”)所在地。作为长春民族工商业 的一个代表,“泰发合”是东北沦陷时期长春营业面积最大、设备 最齐全的中国人经营的商场。它在全盛时期共有15个营业室, 营业面积达3600平方米,还开设了制鞋、制帽、制衣三个附属工 厂,并在日本等国家常年设立采购员,其辉煌程度由此可见。探 究“泰发合”的来龙去脉,自然要提到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家 族——“京东刘家”。这个居住在北京以东的河北省乐亭县汀流 河镇刘石各庄的大家族富冠京东,也有人把这个家族称为“京东 第一家”。

  “京东刘家”在长春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的农安。 当时,农安的“义和当”因为无力偿还外债,被“京东刘家”收购,刘 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泰发合”杂货铺,同时兼营油坊、烧锅、当铺等买卖。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京东刘家”并不是泛泛地指刘石各 庄所有的刘姓居民,而是仅仅指生活在乾隆年间的刘福及其子 孙。据说,乾隆末年,刘家在集市上放一张桌子,兑换制钱和金银 首饰。这个名为“钱桌子”的商业活动,还没有摆脱地摊的局限, 但是它却为“京东刘家”创造了在商海中弄潮的勇气,也为刘家成 为“京东第一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京东刘家”的后人刘益旺先生在有关回忆文章中提 到,刘福的孙子刘如娥为三个儿子制定了三条不同的人生路线: 长子刘兆京在家经营土地;次子刘兆年经营商业;三子刘兆熊读 书求仕。让刘如娥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完成了他交给的任务。 可以说土地、商业、仕途三位一体的家族势力,是“京东刘家”在内 忧外患的大环境下,事业蒸蒸日上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财富的 日益积累,让刘如娥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刘家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起来1889年,刘家的家产被分为三份,三子各得 一份。

  1892年,“京东刘家”在长春开了一家名为“益发合”的大车 店。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只要商人老客儿住在‘益发合’, ‘益发合’就派人往外汇货(即代理客人向外推销货物)或代为购 买,买卖成交之后,从中得到佣钱。到秋后也囤积粮食成批出售, 因而也具有粮栈的性质。”

  在没有铁路和机动车的年代,马车是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运货的马车称为“大马车”或“大车”,它们依载重量不同,配套的 马匹数量也不尽相同。大车店在为过往运输车辆人员提供食宿 的同时,也开展代理购销货物的业务,在后者成为主业后,大车店 有时还免费为货物的主人提供食宿。

  今天的儿童公园附近就是当年“益发合”大车店所在地。当 时被称为“西岭”的这一带还缺少粮米店、粉坊、豆腐坊等手工业 作坊,所以“益发合”大车店开设了粮米铺,零星出售米、棉、油、酒 等物品,在获得一定利润后,还开设了上、下杂货铺。

  大车店为“益发合”在长春成功地捞到了第一桶金,使得“益 发合”的东家“京东刘家”看到了长春这块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 力,于是相继在长春投资开设了钱庄、制油厂、制粉厂等附属 企业。

  1932年,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后,城市人口骤增,与“泰发 合”同出一门的私人财团“益发合”,鉴于日伪发展经济对百货业 实行的宽松政策,决定在长春发展百货业务。由于这样做一方面 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外国人的百货公司抗衡,所以他们 在1932年开始大兴土木,在长春商埠地大马路与西四马路交会 处修建了一座三层楼的百货商场——“泰发合”。

  早些年,东北有一句老话叫“关外牛,关内刘”,指的是当时颇 具影响的两个大户家族。“牛”是指吉林的牛子厚,“刘”自然是指 “京东刘家”的一个重要分支——长春“益发合”。说到这里,您可能想知道“关内刘家”与“京东刘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1889年,“京东刘家”第四代传人分家后,各取堂号。老大刘 兆京这一门取堂号为“合德堂”;老二刘兆年这一门取堂号“合义 堂”,老三刘兆熊这一门取堂号为“保合堂”。后来,“合义堂”又繁 衍出“仁合堂”与“中合堂”。

  刘益旺先生认为,大多数人容易把长春“益发合”与“京东刘 家”混为一谈。其实,“益发合”仅仅是“京东刘家”所经营的100 多处“发”字号企业当中的一个,“益发合”的东家“仁合堂”与“中 合堂”仅仅是“京东刘家”的一支。

  在“京东刘家”日渐衰落后,由老二刘兆年的“合义堂”繁衍出 来的“仁合堂”与“中合堂”却在日益壮大,这要归功于刘兆年和长 春“东发合”共同出资在长春开设的大车店“益发合”。就在“京东 刘家”由盛转衰的时候,“益发合”则发展成一家近代化的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因此,东北人一说起“关内刘”,就自然想到“益发 合”了。

05
自强小学
自强小学旧貌

  位于自强街的自强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了。当 年这所学校初创时,在长春的地位就像今天的东北师大附小在长 春的地位一样重要。从这所学校里走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 禹、开国少将(亦是共产党在长春市第一任市长)刘居英、北大党 委书记陆平和辽宁省委书记郭峰等人。然而,关于这所学校的人 和事,还不止这些。

  自强小学最初的名字叫自强学校,是由企业家王荆山创办的 私立学校。1915年创办之初,自强学校聘请杨世桢为名誉校董, 1918年正式聘为校长,实际入主校务。杨世桢到自强学校后勤 恳办学,励志创新,聘请名师,改善管理,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在 他的带领下,学校增设了中学部和职业教育部,很快将一个只有 两个小学班,共54名学生的小学,发展成有20个班,共一千五百
多名学生的三级学校。教学质量也迅速 提高,学生毕业后不少考入清华、北大、南 开,还有留日、留美的。杨世桢全身心办 学,结出了硕果。为此,著名学者胡适为 自强学校写了一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横幅,挂在学校礼堂前方。学校还获得 民国政府的大总统奖和教育部等颁发的 多个奖项。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慕名到长 春访问自强学校,梁启超亲笔为学校校刊 《自强》题字。长春自强学校一时之间声 名远播,在东北三省及平津地区影响很 大,学校门前的街道也因此改名为自强 街,一直沿用至今。要知道,在当时社会 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取得这样 的成绩是多么不容易!
杨世桢不仅办学有方,而且为人清正,具有强 烈的爱国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他在 自强学校任校长时,巧妙地与日本当局周旋,抵制 日本侵略者极力推行的奴化教育政策,最终被日 本特务谋杀,赢得了当时长春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据杨世桢的外孙女刘月华介绍:“姥爷的生活 很勤俭,有规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扫地收 拾屋子,从不让别人替他叠被褥。与姥爷同桌吃 饭时,见他总是把碗中的饭吃得一粒不剩,桌上地 上也一粒不掉。”杨世桢的书房里挂着一帧条幅, 是他亲笔写的,上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十 个大字”。“自强不息”是杨世桢一生遵循的准则, 这就难怪他对自强学校那样全身心投入,那样兢 兢业业了。


长春历史街区》  张贤达



如何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