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

 丰少少爷 2016-08-27

   南社明清古村落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有着农耕和侨乡双重文化特点的明清古村落,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宗祠、家庙、书院、围墙、古树、古塘,还有数百间古民居建筑群、门楼、石巷、古井……茂林修竹,依山傍水,逶迤延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堪称一座岭南建筑百科大全博物馆。


南社以谢姓为主。“始祖(谢尚仁)以只身插居兹土,草舍茅檐,仅蔽风雨,与戚、席、麦、陈、王、钟诸姓杂居,效古务仁义,乐勤俭孚闾里。”明代以后,其他姓氏或衰落或外迁,南社几乎只剩谢氏一姓,从此瓜瓞延绵,历经近800年,枝传28代,子姓8000多人。谢姓最终成为村中大族,并逐步形成南社谢氏血缘村落。

村落地形自东向西伸延,分南北两部份,西南面地势较高,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远处有梧桐山脉遥相呼应。东北面地势较低,濒临南畲蓢湖,放眼远眺有罗浮叠翠,蜿蜒而来。山水相依,得天独厚,环境幽美。村落自然景观独特,加之千百年来南社人的改造,从而使南社成为宜适人居的村落。


居高临下,鸟瞰村落,但见山青水秀,古朴宁静,林茂竹修,景色优美。整个村落座落在樟岗岭、马头山之间,中为池塘,人称“鱼盆旭地”。民间传说,四口鱼塘形似四个船舱,两岸民居如篷,大榕树似帆,正驶向东北方向的南畲蓢湖,驶向东江……南社明清古村落深刻体现了中国先民择居选址时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村道从西门一直延伸到北门。黄昏时分,立于北门楼上,一幅沉淀了千年的画轴为你次第铺开,那是一弯清流的温婉,那是一脉宗亲的深情,那是如帆古榕的祝福,那是农耕时代的恬淡。

明末清初,南社人为了保护家园,耗时八年修筑了古围墙。据《南社谢氏族谱》载,围墙上原来有4座围门楼和17座谯楼。 以前,乡勇们在谯楼上守卫,一但发现敌人进犯,他们就会将谯楼上事先预备的石灰往下面撒,敌人受到石灰的袭击,眼睛很容易被烧盲。于是守卫们便趁着敌人看不到的时候,立刻点起火把、敲锣、放铳。一个谯楼上点起火把,其他楼上的守卫看到了也会点起火把,大家就会聚集起来击退敌人。

南社的祠堂多临水而立,既承担着尊宗敬祖之功能,又成为子弟读书的场所。其中记录的有晚翠公祠、应洛公祠、谢豫膺书院、资政第、大书房、大振埔文庙、大王庙、社学等,所以南社多文人雅士。明末隐居南社的“香农”谢重华有诗曰:“高斋日抱白云眠,竹籁松涛落枕边。羸得樟岗当屋角,虽贫不废买山钱。”

南社的古巷到底有多美?红石青砖的房子似乎盖在青石之上,纵横分布错落有致,形成了一条条深邃清幽的小巷。走在寂寥而悠长的小巷中,踏着光溜溜的青石路面,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木屐敲打青石的“笃笃”声,令人怀想那个打着雨伞的丁香般的女子?抬头张望,只见木栅栏上一尺多高的野菊花正在怒放,明艳得直逼眼帘!如果东篱在世,定然会驻足,或采菊或饮酒或放歌,又或者索性在这篱笆附近种上几棵柳树?

“冉冉真疑坠素云,清芬玉质可离群。秋来闲品陶家种,不染铅华独有君。”一篱野菊,勾起一段无边的暇思,明代谢贶《白菊》最解风情。其实,小巷中的美景又何止于此?

 班头巷的巷口对着肚蔗塘。巷口两层门楼名曰“望月楼”,楼上砌有八卦形的窗口,联曰:“宿列九天垂炫耀,云搏万里奋扶摇”,横批“望月”。这幅对联气势非凡,大气磅礴,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那仰天长啸,胸怀凌云志的气度足以让游客倾倒了。

南社是一个崇文尚武的地方,历史曾经有三位武进士,其中最为显赫的是清代武进士谢遇奇,其戎马一生,南征北战,荣膺一品,赐建家庙,封建威将军。亦有抗日英雄谢高卓,在收复台湾的战斗中为国捐躯,追封武义将军。英雄虽逝,精神不朽,至今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秋日的斜阳将树叶的影子剪碎了,贴在青砖墙上。留恋于小巷中房檐下玲珑的木刻、砖雕,品味着富含人生哲理的彩绘,抚摸着红石门边的梅兰竹菊花纹……闲游南社明清古村落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坛坛美酒佳酿,温暖城市中疲惫的身心,洗涤从外到内的世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