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第二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

 魯大師963 2016-08-27

  《大学》第二讲

  【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注解】有学问才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定位才能够坚定,能够坚定才可以清静,能够清静才可以安详,能够安详才可以思索,能够思索才可以感悟。

  【讲解】上一讲曾老夫子开宗明义为我们提出了儒家修学的三个纲领,叫做“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示了获得究竟学问的必经之路,这是儒家修学的大纲。接下来这一讲,曾老夫子为我们继续开示儒家修学的七个步骤,也被称为“七证”。


  “知止”,“知”是学问,“止”是定位。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吗?曾老夫子是否也太小题大做了呢?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多重身份,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是子女,对于子女来说我们是父母,对于下属来说我们是领导,对于领导来说我们是下属……每一种不同的角色都有它的职责,我们真的能做到吗?能做好吗?能做到位吗?恐怕没有谁敢肯定地回答。

  知道每一个角色的职责,把每一种角色都做到位,这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知识,而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知道的是知识,做到了才叫学问。所以“知止”,表面看是一个词,实际上是两件事。我们首先要有学问,才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然后尽到自己的职责。

  “而後有定”,“而后”就是然后。“有”是才有。“定”是坚定。一个不知道自己职责的人就像“掐掉头的苍蝇”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长在别人身上”的人。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人,一年当中可以换几次工作,最后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好像什么都在干,最后一事无成。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你问他想干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干什么无所谓,只要赚钱就行。”他有知识吗?有。有学问吗?没有。


  一个“止”于赚钱的人,哪里会有坚定呢?干什么不可以赚钱?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才是最赚钱的呢?今天干这个觉得赚钱,明天发现还有一个更赚钱的事情,马上跳槽。一辈子都在换工作,挖了很多口井,都不见水出来。所以《弟子规》里说:“居有常,业无变。”

  “定而後能静”,因为坚定所以内心清静。人只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信心坚定,才能抗拒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不受各种诱惑的干扰内心才能清静。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加上通讯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和发送大量的信息,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手机,我们将会沦为各种垃圾信息的奴隶。

  QQ、微信、微博本来都是我们的工具,但对工具的管理一旦失控,我们也会成为工具的工具。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在还要加上“信息爆炸令人迷茫。”

  “静而後能安”,因为清静才能安详,安详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现在大部分人都很浮躁,常常处于身心分裂。人为什么会身心分裂呢?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我们的天性:仁、义、礼、智、信,人人具足,叫“性相近”。

  但因为受后天自私自利的染污,天性变成了习性:贪、嗔、痴、慢、疑,每个人习性的染着有深有浅,所以叫“习相远”。我们的天性之所以变成了习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丢失了圣贤教育,所以“苟不教,性乃迁。”

  我们的天性是“大我”,习性就是“小我”,“大我”是无私的,“小我”是自私的。离开了圣贤教育,大部分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我当家”,“小我”与“大我”的矛盾,天性与习性的斗争,就是造成我们身心分裂的根源。

  “安而後能虑”,我们只有达到内心的安详状态,我们的大脑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人在激烈的情绪波动中或繁杂的事务处理中智商很低,一个人要想进行有效地思考,首先要让自己安静下来,慢慢进入身心合一的状态,他的大脑才能正常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喜欢去钓鱼,而老板们喜欢去打高尔夫的原因。一般人不明就里以为只是休闲娱乐,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因为无论是盯着漂,还是盯着洞,人在专注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脑袋也不胡思乱想了。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虑而後能得”,经过周密的思索,我们一定会有所感悟。人生的感悟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要灵,首先要心定、然后心静、然后心安、然后心想、最后心得。

  综上所述,儒家把一个人的修身过程分为七个步骤叫做“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是学问,止是定位,定是坚定,静是清静,安是安详,虑是思索,得是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