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杰榆|如果你发现你“还活着”,请来读这本跟了我12年书......

 灵石水华 2016-08-28

【德不孤 必有邻】


作者:郑杰榆Wisdom/【泡书人12】



 


有一本书于我,可谓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它跟了我12年,任何时候,翻开任何一页,必然至少会有一个句子触动到当下的心境,也会有种醍醐罐顶的感觉。所以,尽管已经翻了不下百次,但每次再看,又都会涌现新的体悟,实在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并且这份魔力经过我反复的验证,无论是致赠朋友、办读书会,每一个曾经读过的朋友都不免触动心弦、掩卷动容,这本书也陪伴一位又一位失去亲人、工作压力过大、婚姻关系破裂、罹病焦虑和人生迷茫的朋友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独特旅程。


这本书就是《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课(LIFE LESSONS)》,大陆译为《人生的功课》,作者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伊莉萨白?库伯勒?罗斯,以及安宁照顾界(Hospice)的知名领袖戴维?凯思乐。面对过无数濒死的病人,在伊丽莎白自己中风瘫痪、走近死亡的过程中,两人结合自身的体验与病人的互动记录,并结合过往的演讲,一起完成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十五个功课,由真诚、爱与关系开始,一路经过失落、力量、愧疚、时间等等,直至屈服、宽恕、快乐和最后一课。我很开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等于又有了机会再一次与本书交谈,于是,我决定以翻开每一个功课中,此时此刻最触动我的句子作为分享,臣服当下的力量。


第01课 

 真 诚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成为那个人的时候会感觉得到。当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你无法成为那个人的时候你也会知道。当内在的你与外在的你合而为一的时候,你便不再需要躲藏、恐惧或保护自己。 

诚实地看待自己放在第一课,我觉得有很深的寓意,因为日常许多的情绪与抵抗,常常因为我们认为“应该”要怎么样,而不是诚实地去看“现在是怎么样”。我们很容易陷入想不断弥补落差的状态,却很难停下来看看“这真的是我吗?”“我会真心地欣赏、喜爱,为自己感动吗?”


第02课 

  爱  


只要能抛开条件,每个人都能在爱里面找到平静与快乐。然而我们经常对最爱的人设下最严苛的条件,关于“有条件的爱”我们是学得太彻底了,而人们之所以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是因为内心不断有各种衡量,殊不知其实最大的回报就是「付出的过程」,衡量的行为本身就不出自于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并不是你没有得到爱,而是因为你在拒绝爱。 

“关于有条件的爱我们是学得太彻底了”,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有一种惊心与惆怅的感觉。真的,我们从小就被训练必须要取悦身边的人以获取生存,无论是父母、师长、朋友、老板,成为一种“付出-回报”制约反应,甚至对自己,我们也经常是萝卜与棍子齐下的奖赏与惩罚,什么时候,我们能做到无条件的为自己付出,什么时候,便是真正爱过。


第03课 

 关 系 


有些人可能一直找不到生命中那个特别的人,但不代表生命中不会有爱。我们习惯认定只有男女之爱,但没有一种关系是不重要或偶然的。人与人的每一个接触,无论深浅、平淡、快乐或是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每一个交会在生命翁的人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在那当下的样貌。因此在关系中如果出现各种问题,在别人身上找答案会让你分心,你不是一直希望做你自己,为什么别人不能做他自己? 

这几年来,每次看着那些让我有情绪起伏,尤其是负面的情绪起伏的人们,我都会想着:“我内心召唤出了你带来的这些信息,宇宙是要让我学习什么呢?”


第04课 

 失 去 


人生若是一所学校,失去就是最重要的一课。我们终将失去一切,无论是物质的事物;或是亲人、青春,然而这并不可悲。失去的经验像是在心理凿了一个洞,但你能从这个洞中流出爱,也能留住别人的爱。


临终的人知道他将失去什么,也因此分外珍惜,是活着的人习于自欺欺人。

我与妻子的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影响着我们的互动模式。在睡前念一段书,一直是我们的习惯。一天,我工作回到家比较晚了,看到妻子好像已经准备睡了,我也有点累,于是想要省略掉念一段书。妻子半开玩笑的说:“如果我明天就死掉了,就没有听到你为我念书了,几句也好啊,我很喜欢你念书给我听。”当下,我突然有一种明白,把握每个重要的时刻,即便不是面对死亡,但是过去的就是失去了,这一刻再也留不住。每一刻,我们都在经历失去。


第05课 

 力 量 


当你想要控制外在环境或别人时,也就让自己和别人没有机会去体验生命中自然的起伏。你以为你是出自一片善意,他人为什么要遵照你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发挥他独特的风格?你以为可以控制什么,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试着放弃控制,人生不会更混乱,反而为展现一种自然的秩序,你会发现你拥有更大的力量。

从一个很擅长做计划的人,到现在很相信随顺因缘,控制这件事我越来越放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是我唯一真的可以作主的地方


第06课 

 愧 疚 


每当有些灾难发生时,幸存者常会有一种愧疚感,然而真正应该探询的是:“如果老天给了你继续活下来的机会,你是否认真在活?”


愧疚感的心理是一种自我批判,认定自己做错了事情、对自己生气。这种痛苦的自我批判经常是从小被教导的,从小被教导要符合社会规范、迎合他人期望,久而久之我们为他人的快乐而活,却忘了或不知道怎么追求自己的快乐。

我曾经是一个好好先生,就是从来不会说“不”的那种人。只要一说“不”或拒绝他人内心就有愧疚感,就会用各种方法更加倍地去希望消弥那份愧疚。表面上看,我的人缘很好,工作也一帆风顺,然而事情好想就是哪里不对劲。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发现我最对不起的人是我自己。我深深地体会到长久以来不能说“不”,还以此自豪,其实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在乎自己的一种心态与行为,这么多年来的模式在这份意识下慢慢的转变。

 

现在的我,不能说是一个擅长拒绝的人,但是一个可以对拒绝感到舒服,也不再会有愧疚的人。结果是,我的人缘没有变得不好,工作也仍然在我想要的领域里前进,之前我担心因为拒绝会带来的种种后果,不过是自我恐吓的阴影,也是自我价值感不足的借口罢了。


第07课 

 时 间 


时间的价值与体验完全在于人的观点,你希望活多久?如果可以活到两百岁甚至永远不死,有多少人愿意?这样思考有助于发现有限生命的意义,其实我们都不希望活得太久,当世界已经无法理解,所爱的人都已经死去,独自活着是多么空虚的一件事。

翻开你的行事历,如果你不安排自己的行程(人生),别人就会要你来配合他的行程(人生)。这辈子到目前为止,你是否活在自己的人生?


第08课 

 恐 惧 


恐惧原是一种很有用的警示系统,在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境下是健康的象征。但“虚构的恐惧”却是更常见的,Fear(恐惧)往往是FalseEmotions Appearing Real(乍看真实的虚假情绪),不过虚构的恐惧也有一个用处,那就是让我们有机会选择爱,虚构的恐惧是灵魂追求成长、渴望治疗的呼喊,是重新让我们选择的机会。


选择事实而非幻想,选择现在而非过去。假想你开始尝试冒一点险户一脚踏进你的恐惧,会是如何?假想你向前多跨出一步去追求你的梦想和欲望,会是如何?假如你尽情去体会爱,去寻找圆满的情感,会是如何?你的世界会变成怎样?那将是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乍听之下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其实生命远比你愿意去体会的更丰富。

我对“虚构的恐惧”第一次有非常强烈的感受,是大学独自去乡下旅行。有一天晚上,我去一家坐落在山上的非常幽静与美味的农家乐吃饭。吃完饭,夜已深,我才知道已经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下山去,当然,除了我的两条腿。餐厅老板告诉我,从这里到我住的地方,如果步行,可能要两小时。实际上,这也只是他们揣测,因为从来没想有人走过。于是,拉下了铁门,农家乐打烊,他们骑着机车下山去,我迈开双脚,开始了我的下山之路。


天色很黑,没有路灯,眼前能看到的光是山下市区的灯火,当时还没有手机,我也没有手电筒,山间偶尔传来狼嚎狗吠声,我小心又专心地一步步走着,随时注意有没有狼狗冲出来。我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又急又大声,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跟自己的心脏很亲近。就这样不断的走着,好几个转弯处几乎就是摸黑走着,只听得到树林的风声,有几次还被滚到脚边的小石头吓了一跳,转过了弯后才能又看到山下的点点星火。乡下地区睡得早,等我走到接近平地时,连市区的灯火也将近全数熄灭。走在田陌乡间,我进入了更深的黑暗当中,是那种把手举到自己眼前都看不太到的黑。我突然觉得,这是一趟勇气之旅,把自己浸泡在深深的恐惧中,却仍执意前行,因为我必须要“回家”。


隔天,我借了机车,重返前晚的勇气之路。我看到让我差点摔倒的田亩里有着翠绿的秧苗,水车转动着。一路向上,夜晚突然一阵风来沙沙作响的风,是清脆饱满的竹林在摇动;山路上偶而冲过来几只狗,或许是黑暗里嚎叫的主人翁。登到山顶那一刻,俯瞰蜿蜒的山路与一望无际的盆地,我忽然醒觉,那用双脚走过的两个多小时的恐惧,是来自未知、来自无法掌控、来自各种想象中可能会伤害我的事物。这些我所恐惧的事情,有发生吗?没有,一件也没有。我一路坚持怀抱着虚拟的恐惧,直到旅店才放下。如果再来一次呢?我还要紧抱着恐惧不放吗?这个年少时的经验带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每次在面对未知与无法掌控的时候,只要回想,就涌起一股力量,并且告诉我自己,我可以选择。


第09课 

 愤 怒 


其实愤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在自然的情况下大概几分钟就可排解。但不当的表达或压抑则会造成愤怒的积压,到后束遇到事倩不是动辄过度激愤,便是完全无法表达愤怒。花太多心思去分析或探讨你的愤怒是否合理恰当都是没有意义的,那等于是怀疑人应不应该有感觉。容我再说一次,愤怒不过是一种感觉。感觉是要让人体验而不是评断,就像其他的感觉一样,愤怒是一种传递讯息的沟通形式。


愤怒是来自于恐惧。例如:你的话让我生气(愤怒)。心真正的声音是我怕你不再爱我(恐惧)。因为不断表现愤怒总比面对恐惧容易得多,我们总是容易用愤怒来面对问题,但对买正的问题毫无帮助。

我每次看到这一段,都会想到一个例子。那是某个早晨,在机场候机楼,我听到一对老夫妻的对话。

 

老先生(不致于咆啸,但也非常不爽的指责):都是你记错时间,一早六点多就出发,结果时间根本还没到,害我们这么早来在这里等!!

老太太(非常气定神闲的望着前方):本来是要订昨天晚上的,是你自己说白天坐飞机比较好才改成今天的。


老先生(怒气略有上升):我没这样说,是你说难得上台北不然多留一下!

老太太(仍然气定神闲的):对啊,难得喜事嘛,当然要多留一下啊。


老先生(怒气继续上升):我就是不喜欢跟你一起出门!事情都不处理好,现在就呆呆在这里等,不知道要等到几点……

老太太(仍然气定神闲的):再坐一下,时间到了就会叫我们。


老先生(怒气继续上升):坐这么晚的时间,回去南部天都要黑了!

老太太(仍然气定神闲的):没关系啦,飞机很快,一下就到了啦!


老先生(大爆发):你(憋气,怒急攻心)……我出来只带两天的药,明天还要看医生!你时间都不先算好!真的做事情都不用心啦!

老太太(始终气定神闲的望着前方):我也只带3、4颗药出门呀,不要担心啦!

 

在一旁的我听到这段对话,第一个涌上心头的便是“愤怒其实来自于恐惧”,如果可以把老先生的愤怒用显微镜一层层倍数转大来看,看到深处,便是充满了恐惧的原子。若是再把恐惧用放大镜仔细的看,通常最深层的,便是对生存(或说是死亡)的恐惧。


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每次我感觉怒气要上来的时候就问自己:“愤怒的背后如果是恐惧,我在怕什么?”很诚实地一个一个问下去,截止目前,我所得到的最终答案不脱生存与死亡。当这样的问问题变成自动反应之后,引发愤怒的机率就变得比较小,自己跟内心的恐惧也更加熟悉了。


第10课 

 游 戏 


这是当我工作比较多的时候,如果翻开这本书,通常就会翻看的一个功课。


我们要玩是因为能玩,只是我们常会压抑想玩的念头。


读者会问「玩乐有什么好学习的?」,答案可以从人们临终的遗憾找到。很多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活得太认真了」。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享受生命,尽情玩要。玩乐让人内心常保年轻,玩乐才能活出完整丰富的生命。


很多人为了追求成功而日夜工作,却忘了为什么要成功。出去玩不是纯粹的玩,而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假期成了工作的「补习时间」。这类人偶尔在假期时试着玩一下,便忍不住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甚至因长久压抑而变相表现成外遇、嗑药、暴饮暴食、购物狂。彷佛怀疑自己没有玩乐或快乐的资格。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学习认识玩乐的价值,然后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玩乐就是纯粹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如果你不给自己任何玩乐的时间,到后来你将无法付出任何东西给别人,玩乐是将内在的喜悦自然流露,孩子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玩,那是人类自然的本能。 

我的玩乐状态跟工作一样,经常安排得很有效率,也常是有目的性的,例如犒赏家人,增广见闻,促进朋友交流等,更常常是工作之余“顺便”玩乐,常到各地出差的朋友想必一定了解我的想法。

 

当我第一次看到玩乐的功课时,我开始思考,上一次为了好玩而单纯的玩是什么时候?跟谁?在哪里?想了很久,发现自己所有的非工作以外的活动,竟然都还是很有目的性的,虽然也觉得挺愉快,但是离“放松的,为了玩而玩”这样的层次还有一段距离,好像失去了玩乐的本能。

 

慢慢的,我注意到,每个人喜欢玩的形态跟内容都差异很大,有的朋友攀岩时最能放松,有的朋友是唱歌,有的朋友是射箭,有的朋友竟然是洗衣服,真好的玩法,呵呵。现在,我发现有四件事情最让我觉得有玩耍的乐趣,一是散步,二是骑马,三是看电影,是一天看五、六部的那种哟,这也是一个人或与朋友一起都可以玩的活动。除此之外,跟三五好友随意乱聊,不用正经八百的国家大事或人生况味,再加上几杯茶,一盏酒,好不快意!尤其是没有时间压力下的漫谈质量,常常松到让人觉得回到“纯然当一个人”的滋味,没有任何专业、角色、不用政治正确、不在意社会眼光或期待等框架,让心安安稳稳的活在自己中间,只有美妙两字形容。


第11课 

 耐 心 


耐心是最难学习的,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我从来都不是有耐心的人,总是忙得不得了,到处奔波,探视病人,演讲,写书,照顾孩子。因为生病的关系,我只能靠别人推轮椅,这对我的耐心是很大的考验。我也厌恨这个考验,但人一旦生病了就不能不学习耐心。学习耐心的第一课是明白人不能常常随心所欲,你要的东西可能无法立刻得到,甚至可能永远得不到。然而你总是能得到你所需要的,虽则那可能与你的理想有一段距离。


培养耐心的诀窍是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好,相信万事自有天定。耐心就像人的肌肉一样,必须经常使用,如果你不能在日常琐事中锻炼你的耐心:例如用微波炉热牛奶时耐心等一两分钟怎会有足够的耐心克服人生的大挑战?发挥它的功能,尽量信任它。你的所有人生经验都是在你做好准备后才会发生,当你明白了万物都有它的道理与时机,你才能真正放松。

“耐心能带来放松”,这是第一次阅读这一章时最令我咀嚼的思想。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个角度,我总是很没耐心,无论是对自己或是他人,效率不高的事情容易让我生气,效率不高的人也容易让我心生不耐。2009年,我生病不得不住院9天时,心态才有了转变,我也更能体会生病的时刻,其实是宝贵的自我觉察与转换的契机。


总之,我不能说从那之后我就不会不耐烦了,但我真正的体会到“你的所有人生经验都是在你做好准备后才会发生,万物都有它的道理与时机”的奥妙之处,也自然地涌现了更多耐心,明白当因缘具足,便会水到渠成,我所能做的只有持续留心当下发生了什么事,当下的状态,是不是对的状态,而这种所谓对的状态,是一种可能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心里有一种“这就是了”的笃定感。若是对的状态,那我便可以继续前进,走着走着,森林的出口自然会到了。若是状态不对,我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与学习当下可以如何做不同的选择。我的经验是,一旦注意力放在观察这些当下,就比较没心情与没时间去不耐烦,容易呈现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了。


第12课 

 屈 服 


不管在何种情况,屈服都能为你的心灵带来奇妙的和谐与宁静。然而多数人都认为屈服代表放弃与投降,也就是弱者的象征。其实屈服既非懦弱也不会带来痛苦,反而蕴藏着安慰与力量,因为你知道一切安好,所有事情都有它的道理。


我们总希望掌控情势,主宰一切,认为有所作为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被动就等于懦弱。人生本应过得自在,听任自然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只是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观念。屈服与放弃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假设你罹患不治之症,放弃是举双手投降:﹁没有希望了,我死定了。﹂屈服是选择一个你觉得适合的治疗方式,如果依旧无效,则坦然接受侍日无多的事实。放弃是否定你的生命,屈服是接受现实。放弃是任由病魔打倒,屈服是肯定自己在任何情势下都可以有选择。放弃是逃避,面对才是屈服。 

这里所指的屈服会让我想要用臣服来诠释。臣服是一种顺流(flow)、不抵抗的态度,而在教练当中,臣服于教练与顾客之间的意识之流,是很大的一个试炼。试炼是必须放开对事物的预期与定见,认真去看到眼前现实,承认很多时候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事情应该如何演变,于是顺流。

 

许多教练伙伴包含我自己,由于长期担任讲师、顾问、父母、主管、心理咨询等许多角色,都是处于一种“我知道的比较多,我比较了解”的状态,进入教练学习的过程,放空自己、不建议、去贴近与挖掘顾客的内在智慧,其实很挑战过去的角色习性。要一直去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想表现优越的需求”,这是自小社会文化与教育都鼓励的,每个人都要争先竞优,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来证明自己价值。所以,回到教练本身,持续锻炼“放掉需要优越的需要”,是我书写臣服这一功课的命题。


第13课 

 宽 恕 


一九四○年代末,印度正准备脱离英国独立,却卷入宗教战争。内争中有一位印度教徒的儿子被回教徒杀害,这位印度教徒去见甘地:”我怎么可能宽恕回教徒?他们杀了我的独子,我的心中充满了恨,再也无一日平静。”甘地建议他,抚养一个敌人的孤儿。


怀怨或宽恕全在自己的选择。从某个角度来看,宽恕也可以说是自私的,伤害别人的人虽能稍解负荷,受伤害的人能得到更大的解脱。临终的人常常能找到活着时所没有的心灵平静,因为死亡就是放开一切,宽恕也是一样的。怨恨的人会紧紧抓住旧的伤痛,彷佛不断供应养分让怨恨生长。一个缺乏宽恕能力的人往往沦为自己的奴隶,怨恨成为一种自在的习惯,宽恕反而像是跨入未知的领域。怪罪别人总比修复破损的关系容易,专注挑别人的错误,也就不必反省自己。


但宽恕并不是同意别人来伤害你,而是为了自己着想愿意将伤害抛开,因为你知道抓住怨恨只会让自己活在痛苦里。我们因宽恕而治愈自己。别人的行为是别人的事,你无须去宽恕他的行为,你宽恕的是他这个人。

我认为需要宽恕是因为心中有许多的评判,抛除评判是重要的却也是困难的。对我来说,因为我相信“外在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内在世界的投射”,这让我展开了一种练习,就是每当我开始评判的时候,我会在最后加上一句“我也有这样的时候。”

 

例如当我看到脑筋转不过来的人,内心开始评判“这么简单的事都想不明白吗?怎么这么死脑筋呢……呃…….我也有这样的时候。”又或是看到不遵守公共规则抢红灯过马路的人,内心开始评判:“一点公德心都没有,也不顾虑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又造成他人的危险……我也有这样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有趣,每次我一加上最后一句,很多评判跟怒气就会平缓下来,甚至会帮助自己开始回想,自己上一次这样状况是什么时候,然后更加理解了对方也理解了自己。又因为有机会再次反思,再度提醒了自己,评判这股黑色的怨气比较容易变淡,宽恕便有了空间弥漫而出。其实,我们最需要宽恕的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做过或未能做到某些事,宽恕自己犯了错或没有学会某些道理。甚至我们有时候会为了不必要的理由自责,以为自己应该为周遭的人负责,但事实上内心又常因此感到委屈或愤怒,反而充满了评判,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别人,形成一种很想为什么负责,但事实上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无力循环。


第14课 

 快 乐 


我开始正视生命,决心活就好好地活,死就好好地死。-四十五岁的泰瑞罹患不治之症,将在安宁病房度过余生。他说:”我过得很好,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么快乐。听起来或许奇怪,我这辈子大半时候是不快乐的,常告诉自己要认命。但现在时日无多,我开始正视生命,下定决心活了就好好地活,死了就好好地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比以前快乐多了。”当你真正体会生命的短暂,生命的意义便会产生改变。当我们像泰瑞一样了解时日无多,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时,自然会更用心追求深刻的快乐。


多数人以为快乐是针对事件的反应,其实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外在的事物关系不大。虽然快乐是自然的状态,但后天的教养却让我们在不快乐时比较自在。我们奇怪地变得不习惯快乐:有时候不只是觉得不自然,甚至怀疑自己何德何能。也因此我们常会往最坏的方向去想,必须用点力气才能乐在快乐,才能用心追求快乐。


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信念,追求快乐是人生的基本目标。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观念,认为太过自我中心,缺乏关怀心。但我们应仔细想想,这个观念究竟什么问题?有人说快乐让人产生罪恶感,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比自己不幸,你怎能一心追求快乐。有的人说得更直接:”你凭什么应该快乐?”


答案是因为你是神宝贝的孩子,你有权享受所有美好的事物。别忘了,当你快乐时,你才更有能力对别人、对受苦的人付出。当你富足时,你的行为才不是出自需要或匮乏。你会觉得你还多了一些些可以分给周遭的人,你才能与人分享你的时间、金钱、快乐和你自己。

我常常觉得,华人的文化与哲学观是对抑制快乐、又鼓励吃苦的,尤其是为国为家而吃苦。这种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大于个人,国家又大于社会的千年洗脑,形成了一种驻扎在意识深层的价值观。看看这些话是不是耳熟能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良药苦口;苦口婆心;好不容易苦尽甘来,但是不能甘太久,因为乐极生悲;好不容易有个鼓励快乐的,也不能又有钱又快乐要安贫乐道;如果真的太high就是乐不思蜀了,看起来是形容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背后是暗示你太快乐到连故乡都忘了,怎么可以?

 

在这种鼓励吃苦、压抑快乐的氛围中,我们很容易对快乐产生罪恶感,又快乐又罪恶,这是多么挣扎矛盾的一种心情啊!难道快乐不是一种基本人权,而是一种奢侈品?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厘清与挣脱传统文化的禁锢,希望把快乐从奢侈品摆回到基本人权的位置,因为我很在意我身边的人快不快乐,然而我发现,想让他人快乐,自己要先快乐起来;想让自己快乐,去让他人快乐起来。想创造这个快乐循环,没有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如同断裂的项链,再怎么耀眼,也无法完整。


 15 

 最后一课 


多数人拥有快乐的条件,却一点都不快乐。不管成就大小都觉得不够,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事实上美丑端视自己的感受。真正让你觉得欠缺的是内在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条件营造丰富快乐有意义的人生,只是有些人没有认清自己的天赋。当我们学会所有该学的,把该教的都教给别人,就是回家的时候了。人生有些课程确实艰深难懂,例如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两岁就去世的孩子是为了来教导父母体会同情和爱。不仅课程艰深,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修那些课。当然,你不可能修遍所有的课,何况有些课题是不应该在这一生修的,那么不去修可能就是你要修的课。


人们在生命的尽头常会有极大的改变,这本书写的是这些人的体会,希望让还活着的人把握当下。临终的人教给我们很多课题,其中最让人讶异的是生命并不是在得知将死时便结束了,而从那一刻才开始。因为当你承认死亡的事实时,你同时必须认清生命的真相。

亲爱的朋友,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在写着不同的人生功课。您现在正在写的,是哪一课呢?如果你发现你”还活着”,你现在必须把握住生命,而且只有现在可以把握,您想怎么活出自己?临终的人教导给我们的最重要课题是,正是每一天都应该充分地活着。

 

很期待也能听听,属于您的生命故事。□

          

原创保护·首发于201404



郑杰榆,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国际教练联盟认证专业教练(PCC),国际教练学院导师,大陆心理咨询师。海峡两岸企业组织文化教练、NGO资深专业督导、心理咨询培训师。专长人类行为观察与团队动力引导、软实力培训。



这里,是一个为教练们提供沉思走笔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