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长文】也来说说猪肉品牌(连载一)

 有君生活 2016-08-28

冷鲜肉与热鲜肉

一块猪肉从产生到腐败,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僵直期的猪肉处于刚宰杀阶段,肉质多呈弱碱性,肌肉组织中的酶类还在继续作用,使肌肉中的糖原和含磷有机化合物分解为乳酸和游离磷酸,肉的酸度增加。当酸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肌肉纤维出现,此时肉味道差,肉汤浑浊。后熟期的猪肉则经过了酶类的作用,肉类蛋白质分解、脂肪氧化,结缔组织变软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肉变嫩、变香,这一阶段也称为“排酸”。后熟过程中,肌肉表面因蛋白凝固形成有光泽的膜,有阻止微生物侵入内部的作用。此外,肌肉中形成的乳酸有一定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肉后数的快慢则会收到环境温度和肉质的影响,通常环境温度越高,后熟过程越快——在4℃环境中后熟需要1天~3天,常温下猪肉的后熟只需要6小时~8小时,禽肉和鱼肉所需时间更短。自溶期和腐败期通常是因为宰杀后的肉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经过了后熟过程,其组织酶继续作用,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使畜肉发生自溶,并为细菌等微生物侵入创造条件,最终导致肉类发生腐败,出现颜色、气味变化,失去食用价值。

在中国的猪肉市场上,热鲜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所谓热鲜肉,正是宰杀后未经冷却处理直接上市销售的鲜肉,多处于后熟期。屠宰企业通常在凌晨屠宰,清晨上市,猪肉温度在40摄氏毒到42摄氏度之间,未经任何降温处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又易受到污染,因此保质期短,安全隐患大。但长期以来,热鲜肉因为上市迅速、处理时间短暂,给消费者带来了“新鲜”“无添加”的印象,加上其成本相对更低,因此占据了中国猪肉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成为国人餐桌和菜篮的首选。

随着国内工业水平的进步和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上升,热鲜肉的安全隐患逐渐被人们认知,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忧。与此同时,部分具备先决性和前瞻意识的企业发掘出期间的市场,大力推行起了冷鲜肉。冷鲜肉,也叫冷却肉,是指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将宰杀后的畜胴体迅速冷却,使温度降为0摄氏度~4摄氏度,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分销过程中始终保持该温度冷藏的生鲜肉。与热鲜肉不同,它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因而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了保质期,相对更加安全。但也正因它对温度的高要求,使得冷鲜肉的生产和储存成本升高,且销售环境受到制约,无法在农贸市场大批量销售,只能在具备冷藏条件的商超上市,因此面对人群范围较窄,市场份额与热鲜肉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无论从安全性还是口感角度来看,冷鲜肉都具备热鲜肉所缺乏的优势,这也部分解释了冷鲜肉在国外市场成为主流的原因。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冷鲜肉的研讨与推行。时至今日,这些国家都已具有了科学的加工工艺和流转技能,以及完善有用的质量管理系统。在他们的超市展销的生肉中,绝大部分都是冷鲜肉。在中国,冷鲜肉的市场占有率大概在25%左右,这一比例在国外大约在90%,冷鲜肉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品牌与非品牌

热鲜肉因其屠宰过程和销售环境的限制,难以进行品牌化的包装及经营。相比而言,冷鲜肉在品牌化方面的可能性要高出许多。在国内,虽然普及度和产品数量不及国外,但近期也逐渐涌现了双汇、金锣等知名的肉制品品牌,冷鲜肉产品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例如双汇冷鲜肉、雨润冷鲜肉……以上产品也给对应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例如双汇在2015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46.97亿元,净利润42.56亿元,又于2013年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国内建设美式工厂,耗时三年推出原料、生产线、生产方式都保持“美式原装”的Smithfield肉制品,成为双汇旗下肉制品品牌的又一分支。


摄于北京一超市

冷鲜肉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双汇、雨润、金锣等企业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这也使得冷鲜肉的品牌化在市场形成伊始就逐步成型。但在冷鲜肉之外,品牌化肉制品市场上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概念性品牌——以本土化猪种为特点的土猪肉、以生态养殖为特点的绿色猪肉、以有机生产为特点的有机猪肉、以全产业链可控为特点的可追溯猪肉,等等。相比冷鲜肉品牌,以上概念性品牌的市场尚出于初级发展阶段,监管机制不甚成熟,企业经营模式各异,在多年的探索和市场淘汰中发展出了一批具备独特优势的企业,其中又以壹号土猪、湘村黑猪、雏鹰农牧等为代表。这几大企业在肉制品品牌化的过程中,根据其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各自发展了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从品种选育、生猪饲养、产业链管控、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领域独辟蹊径,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象。

所有品牌都有产品,但不是所有产品都是品牌,猪肉制品也是如此。在庞杂的猪肉市场,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屠宰企业,都饱受生猪价格行情、食品安全事故的连带困扰,长年挣扎在本大利薄的阴影之下。与此同时,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安全意识的上升,一个可以为自身的安全、质量和口感代言的肉制品品牌所具备的市场潜力正在逐步加大,其少见的高溢价、高利润给予了生猪行业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部分具备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在数年前预见了这一局势,提前做好了的准备,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一马当先……

文章来源:赛尔畜牧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