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陈小姐,在会计公司工作,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好、疲倦、胃口变差、反应变慢等现象,持续一个多月后,经过上司与同事的反应,陈小姐到精神科门诊求诊,医师诊断是忧郁症发作,开了抗忧郁药物治疗,但状况改善不大,情绪仍然低落,甚至出现吞药企图自杀的行为。一年多来,陈小姐陆续接受过数种抗忧郁剂的治疗,但状况仍起起伏伏。
直到某天,陈小姐明显感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睡眠变短精神却异常的兴奋,不但变得自信满满,情绪高昂,且话变多、变大声,到处打电话找朋友聊天,一直跑百货公司、药妆店,买了很多商品回来却都堆着没用。陈小姐开心的回门诊,然而,医师看到她的改变,回复她这是「躁症」发作了,并且,诊断从忧郁症修改为躁郁症,在重新调整治疗处方,加上情绪稳定剂后,陈小姐症状终于慢慢稳定下来。
在一开始因忧郁症就医时,为什么没能直接诊断出是躁郁症呢?目前国际文献统计,即使是在专业医师诊断下,约有40%以上躁郁症患者曾一度被诊断为忧郁症,经过长达5~12年的追踪,患者才会从忧郁症被修改为躁郁症的诊断!
原因是躁郁症患者一生中有一半以上时间处在忧郁期,且七成左右第一次发作以忧郁症为主,而患者一般也仅在忧郁期较有病识感,愿意就医,就医时更不会主动提及那些偶然出现、持续四、五天左右的情绪高昂,话量较多,活动量变大,令人以为是正常,其实却是轻躁的症状,因此增加了诊断上的困难度。
在一开始忧郁症发作时,有没有甚么临床特征可能暗示将来会转变为躁郁症呢?研究发现还是有些线索可循:例如早期(25岁之前)发生忧郁症,甚至合并精神症状,发作过产后忧郁症,反复发作的忧郁症,有家族忧郁症、躁郁症的病史,曾有过抗忧郁剂引发的轻躁症,忧郁症期间合并明显反应动作迟滞、或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易怒情绪、敌意、思考变快等。
目前精神医学对躁郁症的认识和警觉度逐年增加,及早就医确定诊断并接受适当的治疗,才能达成良好的症状控制及预后。
了解更多的心理精神疾病知识,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SK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