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很多小伙伴希望在饮食中控制脂质的吸收的情况下,了解脂质在我们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就尤其重要了。 今天,营养姐就要跟大家介绍脂质是如何在我们体内被消化吸收的。 膳食中的脂类主要为由长链脂肪酸(主要为16C和18C的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此外还包括少量的磷脂、固醇类(胆固醇及其酯、植物固醇)等。 脂类的消化从口腔就已开始,唾液腺分泌的脂肪酶可水解部分食物脂肪,对成人来说,这种消化能力很弱,而婴儿口腔中的脂肪酶则可有效分解奶中短链和中链脂肪酸。 胃液中仅含有少量脂肪酶(可能是由肠液中的胰脂肪酶回流到胃),且最适pH在6.3~7.0之间。成人胃液酸性强,不适合脂肪酶的作用,故脂肪在成人胃内几乎不发生消化作用;但婴儿胃酸较少,且乳中脂肪呈乳化状态,故婴儿可以在胃内开始少量消化脂肪。 无论婴儿还是成人,脂肪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小肠中消化脂肪靠胆汁和胰液来完成。 胆汁能使脂质乳化成细小的微团,增加各种消化脂类的酶和脂类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类的水解。 同时,胰腺分泌大量的消化脂类的酶,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等。胰脂肪酶水解大部分脂肪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少量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磷脂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胆固醇酯酶促进胆固醇酯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 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水溶性脂类水解产物(甘油、短链脂肪酸)可直接 经肠粘膜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脂类水解产物(长链脂肪 酸和甘油酯)在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然后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进入淋巴,再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血中的脂类被称为“血脂”,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甘 油三酯等。正常人血脂含量为(400-700)mg/100ml,其中甘油三酯为(10-160)mg/100ml、磷脂为(150-250)mg/100ml、胆固醇为(150-250)mg/100ml。 膳食中脂肪对血脂含量有很大影响,短期饥饿时因动用脂肪而使机体血脂含量暂时升高。因此,有高血脂症者,尤其是血胆固醇含量高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限制动物脂肪,尤其是动物内脏的摄入。一般来说,大部分脂肪可被机体充分消化吸收,但脂肪的吸收速度有快慢之分。 这取决于摄入脂肪的熔点、乳化剂的浓度、食物中钙的摄入量以及摄食者的年龄等因素。脂肪的熔点是指由固体变为液体的温度,它取决于脂肪本身所含脂肪酸链的长短及 饱和程度。对于饱和度相同的油脂而言,长链脂肪酸的熔点高于短链脂肪酸。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最高的如菜籽油可达99%。 而当脂肪酸链的长度相同时,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于饱和脂肪酸。一般来说,动物脂肪由于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因而其熔点较高,消化吸收速度慢于植物油,但鱼油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