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训感悟】猇亭区2016年暑期教师集中培训感悟集萃(二)

 风语者言 2016-08-28




             暑期教师集中培训感悟

   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专业提升 

    虽是七月流火,但秋老虎依旧不肯离去。不过,猇亭区教师全员培训的如期而至宛若一缕凉爽的秋风,让每个听到专家讲座的老师都会静下心来,认真聆听。 

    2016年8月25号下午,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年轻的方红副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与要点。在她的讲座中我们收获了不少关于校本教研的理论知识,方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第一,什么是校本教研?第二,怎么样进行校本教研,第三,如何转化校本科研成果。

    方教授指出,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基本途径和具体行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特征。

    接着,方红教授分别从教学型校本教研和研究型校本教研做出了具体且全面的解释,其中,教学型校本教研具体研究方法有四个,即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研究型校本教研以小课堂研究为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今天听方教授讲座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因客观原因未能全部听完。不过,在那一刻,方红教授在闷热的环境中继续坚持讲座确实感动着我,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对专业的深厚造诣。

    我站在一个教研人的角度,在受到方红副教授的理论启发下,我认为我区可以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新的学期关于全区校本教研的建设,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理论制度建设,为校本教研提供支撑。

    1、理论学习制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这种理论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几年来我区先后进行了优质课比赛、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理论学习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以教研员蹲点责任学校进行跟踪指导,这样既可以保证学习时间,也可以保证学习质量。深入课堂观摩指导教学,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题讨论,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各校开展师徒结队,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各校将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年度进行表彰。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

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为校本教研提供载体。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为此各校应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校园文化氛围。

    1、评课为议课。传统的评课对课的评判范围太窄,参加评课人员太少,而议课则讲究人人参与,可以从整体把握,亦可以细处入手,对教学语言、教学环节,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通过议课再现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环节,达到了致力于教学的功效,形成“茶馆式”议课,人人参与议课的局面。

    2、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同时要求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三、强化教研能力培训,为校本教研提供持续动力。

    1、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校本教研骨干。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区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先进,教改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教学可塑性大,所以我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每学期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培训班工作本着求精、求细、求实的精神。通过培训,青年教师敬业精神增强了,踏踏实实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材,大大提高了把握新教材的水平。

    2、老师们认真进行课堂构思,仔细研究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学会表扬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应实施“目标期待效应”,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达到最佳发展目标;课堂教学要重视自我反思,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3.以课例、案例形式总结反思教学,引导教师养成校本教研的习惯。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受外在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影响而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的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老师在自己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思考、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促进其有效地专业化发展。所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很重要。每学期学校都组织一次优秀课例、案例评选。老师们都将自己感觉优秀的课写成课例,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或事例,把它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例和案例是教师重新认识事件,整理思维的过程,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难点和重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猇亭区教研室 何庆红)

  

面对教改科研,一线教师也能春暖花开!

 8月25日上午,猇亭区教育战线的全体教师汇聚在宜昌市现代信息技术学校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帅的《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操作》的讲座,短短3个小时的培训带给教师们的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是一顿顿弥足尊贵的视觉盛宴;更是一个个现代与传统思维观念的激烈碰撞。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们来了,年近六旬即将离开讲台的爷爷奶奶老师们来了;青春靓丽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们来了。

三个小时的讲座虽然时间短暂,但八零后老师用他犀利的语言,睿智的头脑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反思,我们好像听到了自己灵魂破裂的声音,我们新鲜、我们好奇,因为我们一方面希望改变又恐惧改变。无论是王老师老师极接地气的中西学生学习成绩大对比,还是他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教改科研方法梳理都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做了20年教书匠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20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对我的职业有过认认真真的规划吗?这20年中我有沉下心来做过真正的教育科研吗?

时下,上至高校教师,下至幼儿园的教师们都在倡导“教改科研”,那么究竟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如何做教改科研呢?一线教师做教改科研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寻思良久 我没能找到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最佳途径,也许那是学者们的事情吧,我就不越俎代庖了!但作为一个多年行走在教学一线的教育人,通过聆听王教授的讲座我将从一线教师教改科研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作一些简单的解说,或者说与同行们做一些探讨。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你不必是演讲家、也不必是表演家,但你必须真心热爱着教育、热爱着阅读、心中永远珍藏着一份自己对自己的感动,是一个动情性的教师。虽然一直在课堂上辛苦的奔走却不舍情趣。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教师你还要用专业知识滋养底气,用文化知识点燃梦想。对教育和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内你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在课外你要能引领学生享受经典阅读,让学生们的精神天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学生们在应该思考的年代学会如何思考,从而可以更优美地舒展自己的生命。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你们不必是保姆、也不必是妈妈,但你必须要用心对待自己的事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成为学生的心灵指导师。听得见花开的声音,用真诚、善良、感激与每一位学生在一起,时时刻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尊、支持、友爱,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厚重灵魂的人。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你不必是警察、也不必是检察官,但你必须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行得正、坐的端,有着比海洋更广阔的胸怀,充分尊重理解着每一位学生,是学生想懈怠时想起你就很惭愧的整形师,在班级管理上你能多谋事、少谋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班上那些事当成家事来打理。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学生,让每位学生都爱上班级爱上你。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你不必是才高八斗的科学家、也不必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节目主持人,而你一定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挑战者,更是一个来自一线的有思想、有灵魂的教育家。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永远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永远保持着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与梦想,是学生心中的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你不必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也不必是孩子们遇见你就瑟瑟发抖的严师。你只需是那个能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过路人,你把每个孩子还是孩子的年龄当成孩子看待,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反复犯错。你小心翼翼呵护、温暖孩子们的精神生命,让它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能让每个孩子还在灰姑娘的年代有过对公主的向往和憧憬。你能走出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食堂成为那个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孩子王。
   在教育一线做教改科研的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你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在周末的时候你可以放下孩子、放下教学,约三五好友出去透透气、兜兜风。也许有人说我没有时间,试问问你自己一周七天的时间你把五天给了学生,把一天给了家人,能不能把一天给你自己呢,也许有人说我没有票子,那我问你每周花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的投入换来身心的健康你何乐而不为?也许在户外的乐山乐水中你会忘了你自己,站在长阳郑家榜方山石林的山顶至少那一刻你的内心是宁静的,在清江画廊的竹排上放歌看滔滔江水渐行渐远,你的烦恼也许就随风吹散了;在溪降和岩降的过程中也许你忘了名利忘了得失。

因为科研,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有教改,因为有教改,所以有意义,因为有意义,所以有价值。在这个聆听了王教授精彩讲座的深夜,我信手写下了以上的文字,希望天下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能面对教改科研春暖又花开。也许你的人生会因为有了教改科研而有所不同。

(宜昌市26中学  皮琼芳)

 

   爱的教育最可贵

在写心得之初,我是很抗拒的。学习完罗宏文校长的分享后,我心中有些凌乱,觉得罗校长似乎讲了许多东西,又觉得我似乎说不出什么,心中空落落的,抓不住重点,理不出主线。直到我再三回味揣摩,才恍然大悟,其实罗校长的中心思想,从一开始就给我们了,教育孩子,就要有孩子的童心,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用爱去教育他们。

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要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调整心态。

在演讲之初,罗校长就引用一句《小王子》中的话:“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开始了他今天正式的演讲。我们每一个人,最初都是小孩;没一个老师,最初都是学生,但是当我们长大,当我们成为老师,成为家长,我们失去了最初的那一份童心,那一份快乐,我们不再理解学生和孩子的诉求,并称之为代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成为一个好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成长,那么我们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老师身上,寄托了学生对于各种优点的向往。仪表端庄,有爱心,有智慧、有责任感、幽默风趣等等。老师在给学生做表率的同时,老师与学生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应当尊重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给他们需要的东西,要让学生在学校培养自信,成就梦想。

三,在教学上,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的思路,也不应该由老师来控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宽他们的思维。

罗校长的演讲是与众不同的,他为这次培训,准备了两个拓展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这样的:将参与者分为三组,A组有三张白纸,B组两张白纸一把钝口的剪刀,C组两把锋利的剪刀,要求参与者剪出各种图形回收,一个长方形1分,一个正方形3分,一个圆形10分,可以凭参与者的意愿,自由的交换工具。结束之后,请老师们就这个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活动是选取一些老师,两两一组,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手段画出同组老师的面貌。在我看来,这两个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开放式的过程与开放式的评价,从头到尾,罗校长都没有给这两个活动设置一个固定的“意义”,有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课堂上,这样的活动都能有效的活跃气氛,发散思维,真正锻炼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四、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 “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整个演讲,看似杂乱,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罗校长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他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不变的是他那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我想,这也是他希望我们体会到的。

三天的培训,我收获良多。我将把此次培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育水平更上层楼,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宜昌市26中学  王东明)


   走近校本教研

夏日炎炎,宜昌市猇亭区教师暑期培训中方红老师的一场《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基本方法与要点》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习凉风,也留给我很多思考。

对于教育者来说,传承与创新都很重要,每一次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经典的改进或是对新的科学方法的发现及运用。所以,完全照搬照套别人的研究方法不一定行得通。但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本校特色,探寻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对于校本科研,大多数老师面临着方向的困惑。而方老师细致而生动的讲解拨开了我们心头的那团疑云。经过反思,我觉得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尝试做以下三个方面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一、小问题的关注

教师可以把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例如:学生审题不仔细、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时候缺乏自信等一些经常碰到的问题多关注并进行分类,再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避免机械重复式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

二、小策略的探寻

根据总结出的问题,探寻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三、小案例的记录

将出现的问题、策略记录下来,从而形成接地气、有特色的教育案例或小课题。

其实,校本教研的方向不一定要多么的“高大上”,我们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只须立足于自身,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造性的去解决,将体会到研究所带来的好处与成就感。同时,这些强大的能量也会促进我们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走的更远。

    (宜昌市26中学  肖晶晶)


  教育科研,我的成长与发展的幸福之路

8月的猇亭,热浪滚滚,酷暑难耐;宽大的礼堂,教师聚集,求知若渴!

我认真聆听了王帅教授关于《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操作》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一直以来我总是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像王帅教授这样专业人员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离得比较远,并且从内心也很排斥让老师做课题,觉得老师上课、备课、批作业,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做这些闲事,谁会做这些高深的、理论性那么强的课题研究呢?

但是从王帅教授的报告中我知道了: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有质量的教育科研就是科学的教育科研,先进的教育科研,求实创新的教育科研,是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协调发展的教育科研,要能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在成果的原始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立地”就是紧密地结合实际,牢牢地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顶天立地”,我们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今天,教师教育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向,角色定位必须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学者“。教师的工作不再是以历来的教学为中心,口耳相传,教师知道什么教什么,有多少讲多少,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提高思维能力和提高吸收与专利信息的能力和实践指导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也不是个高深莫测的事情,每个老师都可以做“草根”行的小课题研究,通过“行动-领悟”式的研究,根植于教学“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从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研究日常工作中的真问题,努力研究解决具有可操作性的实在的问题,从研究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入手,在研究中进步与成长。选题可以从教育实践的挫折中选择课题。如一堂课上砸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等,都可以从某一个角度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教育实践的成功中选择课题。

王帅教授在报告中还详细的说明了如何选题,如何确定课题名称:不能是“三无产品”。所谓“三无”:指无研究背景,无理论支撑,无参考文献。“三无产品”是不能开题的。其理由(1)任何研究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教育科学必须有其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2)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才能“创新”和“管用”。以及如何对课题方案进行设计、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等。通过学习这些,对今后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做到心中有目标了,有依据了,有榜样了。以后我将这样搞好教育科研:

1.以课堂为现场,从教育细节中寻找问题

教育细节存在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只有对平时的教育非常留心,以研究者的目光才能发现。细节成败一切,教育更是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教师的仪表、普通话、站姿等细节,足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细节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可变性。只有随时随地抓住细节不放,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从细节中表现出高素质、高品位。细节并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它将伴随着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每一位教师现在都应当把细节研究作为长期目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教学为中心,从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提炼问题

新课程强调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当根据所教课程及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学生目前的知识背景及认知水平的分析,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设计教学方法,配置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和设计评价方案。

3.以学生为中心,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中发现问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同时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导,从心理上和学业上为学生的“减负”服务。对学生来讲应是低成本的,即学生能花最少的时间却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些学习策略包括:复习(重复练习以便加强记忆)、推敲(以自己的话语消化所学习的材料,并且设法与先前所学取得联结)、组织(将所学习的材料大纲化,显示其结构,以便记忆)、理解监控(能随时书家踪用以增进理解的各种策略,并且能了解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同时,又能实时加以调整)、情意的监控(维持专注学习的意愿,在接受学习成果评估时能减少焦虑,并且减少对失败的恐惧)等等。

4.变单纯的讲课为教学对话,实施生成性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2]。”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创设了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有利于民主、平等气氛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引人入胜的,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使人流连忘返的。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总之,通过学习,开拓了新视野,获得了新策略,提高了新认识,也让我觉得教育科研不再是神秘而不可攀的东西.教育科研虽有难度.只要潜心地钻研认真地实践和深刻地反思,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

(猇亭区实验小学   冯启存)


   我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

往常谈到“课题研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三个词:“高深”,即问题太多,不知道怎么做;“费事”,即太忙,没有空余做;“惧怕”,即畏难情绪重,不敢做,甚至厌恶。此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王帅教授关于课题研究的讲座,教授用鲜活的案例、大量的数据比对和简要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的诸多困惑,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一线的小学美术专业教师,可以从抓住一个细小的点着眼,进行课题研究。下面,我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认识。

一、对“课题研究”概念及类型的认识。

我很欣赏王老师对课题的理解:“课题研究应该是针对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实实在在开展的研究;是扎根于实践、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是具有鲜明本土化、校本化,像草根样平凡的行动研究;是易操作、能解决特定问题、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科学、有价值、可行性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范围是局部的,研究内容、难度是教师很容易驾驭的。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完全有能力搞好课题研究,既不要觉得它高不可攀,害怕费时费力,只要选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关注课题研究有效性,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方法科学,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课题研究“选题”的认识。

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教学实际的选题。

1、从教学实践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做选题。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及困境。比如,我是一名美术老师,上课时,学生在绘画创作中不敢下笔怎么办?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课……?这些困惑是课堂上的“家常便饭”,若没有一个良方来医治“顽疾”,长此下去,美术课堂将会了无生趣,失去艺术的乐趣。因此,教师可将这些教学实践中无法避免又绕不开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让自己走出这些困境。

2、从教学资源利用中寻找有效问题做选题。

教学中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诞生于教学场景之中。比如,上五年级美术课《搭架子》,学生没带任何材料,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树木下,引导他们捡地上的枯树枝、草根、挖泥土,分好小组,围坐在草坪上进行搭架子的创作,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由此,进行美术校内教学资源的课题研究,以及作业设计的创新性研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艺术的兴趣,类似这样的问题非常多,都是值得研究的,只要形成一系列阶段性的资料,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课题。

3、在与各科老师切磋交流中发现关键问题做选题。

教师之间,特别是平行班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以及同班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经验的交流,也是课题的来源之一。比如,同样的手工编织教学内容,为什么两个班的学生学习热情不一样?创意差别的差距大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有时候,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一些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在交流中被“跳跃”出来,成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4、从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抓住典型问题做选题。

课题的研究不局限于课堂上,更多的来自于更多课外的活动与生活中,就像王教授所讲的那样,他为了课题研究可以走到各地,甚至国外去收集资料,做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核算、比对,所以,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排斥对学生课后学习生活问题的研究。比如:一次科幻画大赛,一次绘画作品展……,活动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个案内容单一,但内涵丰富,典型生动,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可怕,只不过我们未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罢了,多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善于思考,把平时经历的各种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并加上理论的提炼与升华,教育科研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师向科研型、专业化教师转变就会很顺畅。

(猇亭区实验小学  方丽)


校本教研 那块平凡但不平庸的宝石

炎炎的8月,我们迎来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培训, 认真聆听了名师专家的讲座,不仅让我从理论的高度更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指引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向,收获的是满满的新理念新思想,特别是来自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的的方红博士,她从《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这个方面详细解读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指导,带给我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  理论解读 ,茅塞顿开

校本教研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学校教研组活动间周都要开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学校英语组教研组长的我,说实话对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一直都理解不够透彻,只是在人云亦云地做着一些貌似常规的工作。今天,听了方教授通俗易懂的解读,我才感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校本培训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归纳来说有三个关键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原来我把校本教研想得很高深很复杂,认为硬是要费尽心思编就一套有特色的教材来,才算得上校本教研,方教授告诉我们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就是包括教学型校本教研和研究性校本教研,其中教学型就是对“课”的研究,而研究型就是指对“课题”的研究。

从理论分析来看,所有关键对象和地点都是在我们天天工作的地方—学校,那么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发生的那么多事件和现象都可以来做校本教研,这个范围可是非常广了,像这样的关于教育教学事件和现象的问题,我们一线的老师可以随便提出一大堆来,如果能加上整理、总结和反思,就一定是一个不错的校本教研成果。

二、剖析现状, 勇于实践

方教授的讲座中,还很详细地介绍了教学型校本教研有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这6个具体的研究方法,其实,我们平时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视频研修就是这几个方法的具体实施。而且过程和方法基本和方教授讲解的差不多,所以,这些校内的教研活动还要发扬光大,一如既往的、认真的开展下去。

但是另一个方面的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还是很欠缺的,我们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也制定了一些小课题,可是会走入和方教授说的一样的误区:有时课题题目过大,有时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没有在同一平行线,有时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又不够清晰明了等等…在方教授的理论加举例说明的阐述下,我终于对基于学校的校本教研的课题确立有了很清晰的方向,那就是必须选择带着普遍性、典型性和突出性的问题,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反思的研究。

这让我联想到第一天为我们经验介绍的武昌柴林小学的汪静老师,她为我们介绍的数学校本教研活动,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就寻找到一个数学学科的普遍性的问题:孩子们的数学审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从最初的问卷调查让孩子们知道这一问题开始,分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还留心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一手的资料,有照片有分析有反思,还有不同阶段的数据分析,最后装订成册的都是一大本的资料,这样一个优秀校本教研的案例体现在内容完整详实,资料丰富真实。研究到最后最大的成果就是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审题习惯,成绩自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这个成功的案例也充分说明有效的校本教研对教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同观我们英语学科,细细思考下,也很容易找到许多类似普遍性的问题,若能认真部署,得力实施,一定也会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校本研究案例。这次我们也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找寻校本教研这块平凡但又不平庸的宝石。

(猇亭区实验小学   朱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天下午方红教授给我们进行了一场非常接地气的讲座,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为我和教育战线的许多同仁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如下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从“教书匠”式的教师,向专家型、学术型的专业化教师转变;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迫使教师必须走上教学科研的道路,只有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真正实现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教学型、技能型教师向综合型转变。

但是怎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许多老师是一头雾水。他们在平时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一些事情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一些问题有自己巧妙的处理方式,对一些教师的困惑他们也有所思,有所悟,但怎么把它变成学术性的东西,却是他们的困惑。即使有少数走在前列的老师,他们的研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专业。而听了方红教授抽丝剥茧般的讲座,很多老师茅塞顿开,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禁感叹:“原来教研是有方法可循的。”

方红教授围绕“教学型校本教研”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讲解: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切入角度小,研究范围广,让我们感受到真是“时时皆学问,处处需研究。”从自我角度进行教学反思这个方面,方红教授总结了以下四点:我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我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我的设计流程是否合理。我们许多老师平时也写教学反思,但多是就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反思的只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沧海一粟,并未这么深入,这么全面。我想,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从这四个方面深入地、透彻地进行反思,优异的方面保持,不合理的摒弃,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专家型、学术型的教师不仅仅是对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还应围绕学术课题展开研究。怎么做课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教授给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注意研究的周期,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建议撩开了课题研究的面纱,让老师们觉得课题研究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方红教授的讲座让老师们看见了这条幸福的大道,我相信,听了这场讲座,那些怯于研究者应该多了一些勇气,那些前行者应添了一些思路,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猇亭区实验小学   李玲)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专业成长  营造幸福人生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华师王帅副教授和湖北大学方红副教授关于《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操作》和《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与要点》的讲座。虽然学习是短暂的,但我从中所受到的影响将是长久的、深远的。专家的讲座高屋建瓴,诠释了前沿的教育科研理念,阐明了科学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充满着教育智慧。原以为理论讲座枯燥、乏味,没想到竟然听得颇有滋味。他们语言幽默风趣,脱去了官方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外衣,重科学,很实在,接地气。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既纵向联系、对比,又旁征博引,展开论述。对中国现实教育科研的评价、存在问题的思考,中西方教育科研及课堂教学异同的分析一针见血,犀利睿智。他们为我们成长为科研型、专业化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这次学习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

1、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永远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一线教师,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决不可以用经验来代替学习,用经验来为不学习找借口。工作中一定要以最新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和依托,这样才能克服以往教学中的惯性和弊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所以,自始至终我们要坚持理论学习,提高个人执教水平,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树立校本研究的新理念——每个人都可以做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观念。实现以校为本,就必须树立校本研究思想,建立教学研究的各项机制,走科研兴校之路。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把教育理论和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只有这样的校本教研才是切实有效的。

校本教研并非一个全新的事物,它是在原来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诞生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教研有了新的内涵并被赋予新的使命。校本教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或者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就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从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在听王教授的讲座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做研究,那么我适合做哪类研究,如何去研究?

3、立足课堂教学实践,走“草根式”行动研究之路,做有质量的校本教研,把个人的专业成长落实在科学的研修中。

一提到校本教研,我的思想就局限在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上,似乎这就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殊不知这只是“同伴互助法”中的方法之一,还有自我反思法、专家引领法。在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且最感兴趣的是“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它是一种“行动到领悟”式的研究,根植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它切入点小,接地气,有实用价值,是一种操作性强、便于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全员参与,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我们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不是为了构建宏观教育理论,而是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热情投入,需要每位教师都把校本教研看作是自己应有的职责,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真正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实在校本研修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生长点,努力做有质量的校本教研。

4、注重反思。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说过:“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很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过后,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从只偏重知识点的教学转向关注三维目标 ? 课堂中是否面向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 ?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一次次反思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生长,直至破茧成蝶。

总之,“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专业成长 ,营造幸福人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学生,去教育转化学生,在创造社会幸福的同时创造个人的幸福!

(猇亭区第一小学  王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猇亭区2016年暑假教师全员培训大会”。在此次活动中名师们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及精湛的理论阐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中摸索的我而言,无疑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结合名师们的讲谈内容以及我自身的理解认识,谈谈近期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走进童心,感悟成长

罗宏文校长在做《敬畏童心,心动成长》的汇报时谈到“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小孩,然而只有少数人记得。”这句话瞬间引起了我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童心”这一词汇的思考。结合罗校长的讲解和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童心”常与纯洁、敏感、美好、富有想象和创造性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原来每个儿童真的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童心是如此的稚嫩弱小,又是如此的圣洁敏感,它需要我们的理解尊重,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呵护。如何才能做到敬畏童心呢?通过罗校长的讲解和他与棋盘街小学学生的互动故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敬畏童心首先教师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们一同活动,一起体会,共同成长。其次要明白孩子们的需要,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做孩子的挚友玩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们追求梦想。童年时期孩子们的梦想如万花筒般绚丽而多彩,新奇而令人向往。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当然,教师们还要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勇于让孩子们表现,展现他们的自信。

二、自主学习,努力进步

多位名师在做报告时谈到教师要主动学习。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自己在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如何进行科研等众多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怎样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自主学习。那又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呢?汪静老师和罗校长都谈到要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也曾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纵观国内外的名家名师无不都是热爱读书的人。读书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为我们带来乐趣,还可以使我们迅速获取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此外,自主学习方面,汪静老师、方红教授还谈到了教学反思。结合名师们的讲解,发现一方面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另一方面,反思也可在观摩中、阅读中、实践中自己不断审视、讨论和综合。

三、团结合作,资源共享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俗语也常言“人心齐,泰山移。”汪静老师在汇报《有效开展学校数学团队研修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朴实的语言清晰的向我们叙述了其教研组六名成员通过通力协作出色的完成教研组活动的实例。这使我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不仅可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丰硕成果,而且还可以促使成员们相互启发,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提高。此外,汪老师还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和收集整体教学资源,使成员老师们受益,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浪费,这真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名师们的精彩讲授为我提供了源头活水,使我不断获得新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努力成为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型人民教师。

( 猇亭区长堰堤小学   殷飞跃)


  在学习和反思中成长

今年暑期教师培训,有幸再次聆听了各位名师和教授的讲座。 王帅教授的《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操作》和方红教授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与指导要点》的讲座,呈现给我们的是严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的实践途径。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确实受益匪浅。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满满。许多的观念被更新了,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作为青年教师,知道教研的重要性,看似在参与学校的教研,但实际上不知道怎样去搞教研,特别是对一些教改实验、专题研究更感到无从下手,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懂。甚至片面地把校本研究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从方红教授的讲座知道了教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单就教学研究就含有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但王帅教授说的拒绝“拍脑瓜”大概就是一句话,就是教师绝不能只凭个人意志、只凭自我感觉、只凭工作习惯或只凭几分热情去搞校本研究,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校本研究。那些严谨的数据、精细的表格,让我不禁感叹,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我们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校本研究的能力。从讲座中我知道了教育科研的正确概念,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静下心来,向身边的优秀教师讨教,潜心学习。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也一群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老师们,让我们在学习与反思中,在探索与研究中,让我们一起互相温暖彼此的心灵,一同去经历、去痛苦、去感悟、去成长、去快乐,一同去感受作为教师的幸福吧!

   (猇亭区高家店小学   周薇)


校本课程研究带来的实际教学启示                 

培训第二天,两位专家的讲座内容更加注重提出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下午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的方红教授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与指导要点”专题讲座,从校本研究的含义,进行校本研究的方法和如何转化校本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在讲解校本研究的方法中,注重从校本课程教研的具体实施方法指导,将校本研究进行了四种分类,即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作为一名青年老师,课例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教学工作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学型校本研究方法,具体可以细分为选题、选课、设计、实践和反思五个部分。其中教学设计上,方教授强调新课改对于教学设计方案的影响。涉及到具体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师,则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有知识的灌输者向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其中提及到一个词“平等中的首席”对老师的定位十分得当。与孩子们平等地课堂主体地位,能够做孩子们的朋友;但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必须得有严格的身份区分,和蔼中不失严肃,随时都注意言行的示范性作用。而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即所谓的“双基”教育,同时还要兼顾过程与方法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实课堂内容,增加体验性学习过程,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感情有态度的人,尊重孩子的本真。
    教师是一个需要投入感情和热情的工作,时时刻刻自我反思工作进程,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设计流程是否流畅以及教学效果是否高效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是否有效,课程是否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一部分学生,理解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以他们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等等。

虽然内容偏重理论性,但是专家讲授深入浅出,使得课程听起来并不枯燥,相关建议指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会让自己的备课,授课过程有所提升!

(宜昌市长江小学:向雅琦)


   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工作八年,在这八年期间,我从一名普通的保育老师到现在的年级组长,成长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

每年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培训,每次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收获,这一次的培训同样也给我了一些方向,灵感……

在开班仪式中,王声明局长侃侃而谈,从国家的奥运会到猇亭的水灾。他都能从这些事件中分析,然后提炼出“教育理念”。比如:“女排精神”,“网络中的诙谐评说”,从这些和教育不相干的事情当中,王局长就提出,我们应当学习女排中的精神,还应学习她们的专业,这一小事足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可学性。王局长的这一番话语让我瞬间明白了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学会关注国家大事,还要学会用专业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事件的发生。关注、思想、认知、高度都是我所欠缺的。

这次培训的内容有很多,有汪静老师接地气的分享,也有王帅副教授、方红副教授高大上的精彩演讲,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武汉市优秀校长罗宏文的分享——《敬畏童心,生动成长》。

是啊,“童心”多么可贵的字眼,但是如今的教育又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迷茫,我们通常所关注的就是这个字你会写了吗?这个故事你会读了吗?……然而我们忽略了“童心”两个字,它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任何一点印迹都能照出来,我们教孩子知识,却没有教孩子学会追逐梦想;我们教孩子要孝顺,却没有身心力行为孩子做好表率;我们教孩子要自信,却没有告诉他自信是知识不断的积累后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我们教育孩子要坚强,却没有告诉他碰到问题后要及时想办法解决。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孩子王”所欠缺的,那么如何让自己能真正的走进“童心世界”呢?我想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态,规范的言行,还要不断的认真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幼儿的世界,用细节感染每一个孩子 ,用环境影响每一个孩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每天不停的朝前走,才会离梦想更进一步!我坚信,只要我做,一定会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猇亭区七里新村幼儿园   张艳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