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淋巴结转移

 ptpodi 2016-08-29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当细菌从受伤处进入你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有效地杀灭细菌。结果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淋巴结转移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

淋巴结定义:

中文名称:淋巴结英文名称:lymph node定义:属周围淋巴样器官,位于淋巴管汇集部位,是淋巴细胞定居

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器官(三级学科)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器官。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当细菌从受伤处进入你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有效地杀灭细菌。结果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还有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因此,肿大的淋巴结是人体的烽火台,是一个报警装置。

转移过程简述: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立的,当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目前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淋巴结转移的区域性:

总述

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无处不有,并且全身的淋巴支随时都处在不断循环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生肿瘤的转移,但是临床上淋巴转多一般是区域性的。另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发转移部,就是纵隔、肺门主动脉淋巴结。

胸导管胸导管:

胸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总干,几乎收纳全身除右半上身,的淋巴血流。胸导管源于乳廉池,向二穿过踊肌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在后纵隔沿着手柱和食管之间,上行到颈根部。淋巴液流入左颈内争脉、左锁骨下静脉或元名静脉,全长30'''--'40cm,王径2'''--'5mm。胸导管有许多属支,并且相互间通士其侧面沟通。原发于腹部、胸腔脏器的恶性肿瘤,币有可能侵犯胸导管,如胃癌、子宫颈癌、肺癌、主管癌等。癌细胞可经过胸导管所有的属支或乳廉,沿胸导管直接蔓延或浸润,又可以随淋巴液中甘瘤栓而流入胸导管腔内,有人在对癌症患者最后1检证明,最终侵犯胸导管者,从3.6%至37.6%F等。

锁骨上淋巴结:

骨上淋巴结为颈深淋巴结群的下组,位于颈根部颈静脉胸导雪注入处附近,由于与胸导管之解剖学联系,锁骨上体巴结转移大多位于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以下因素有关:在某些胸导管全长均被侵犯的患者,癌细包可以直接蔓延到锁骨上淋巴结。有时尽管胸导管未釜程受侵,但是胸导管内未闭塞的部分难免有瘤栓在爱匮流动,这些流动着的瘤细胞可因呼吸运动而逆行人锁骨上淋巴结,或者瘤细胞被阻挡在胸导管末端的赔膜处,侵犯胸导管即直接向锁骨上淋巴结蔓延。有些患者胸导管未侵犯,却也出现了锁骨上淋巴结转侈,这可能是由于胸腹腔淋巴结的转移经胸导管的属支而转移至锁骨上淋结

斜角肌淋巴结

斜角肌淋巴结是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下段深面,通常并不被人们注意的小淋巴结群。有时甚至根本看不到明显的淋巴结,表面上认为是脂肪组织,但是对胸腹腔脏器的恶性肿瘤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移部位,并且有特殊的临床意义。这是因为,胸腹腔肿瘤如肺癌和其他腹腔癌,此处可以在较早阶段出现转移。这种转移虽然比较隐匿,临床上不易发现,但是临床上常把这里出现淋巴结转移时视为可根治期,可见注意及时发现此处有元转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些持积极态度的肿瘤外科医生提出,即使临床上锁骨上及颈深颈浅部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也应当常规作此组淋巴结活检。据统计,临床上估计可作根治术的病例中,此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特殊意义,肺癌占10%'''--'26%,乳腺癌15%,宫颈癌13%,胃癌6%。

胸肌间淋巴结

胸肌间淋巴结是指位于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一组淋巴结群。其特点是沿胸一肩峰动脉及胸支分布,尤其是乳腺癌患者,此组淋巴结转移更为重要。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这组淋巴结的重要性并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包括许多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和病理学文献也不常提及。据文献介绍,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标本中,有23%'''--'65%可在此组淋巴结中找到转移证据,甚至可以在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情况下,胸肌间淋巴结单独出现转移。因此认为,此组淋巴结转移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同等重要性,二者的5年生存率相同。由此可见在乳腺癌根治于术中,胸肌间淋巳结是不可忽视的清除部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