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学习笔记.尽心章句上.第十三节

 红谷斋主人 2016-08-29

 霸道与王道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霸主手下的百姓,很快乐;王者手下的百姓,悠然自得。犯有死罪,处死而不怨恨;得到利益而不用酬报,人民日益转向善良而不知道是谁使他们成为此样。君子到过的地方,使人感化,所存的心思如神明,上上下下与天地协调一致,怎么能说是只有很小的补益呢?

孟子推崇“霸道”、“王道”?不是孟子推崇霸道,主张“王道”而是主张硬气的君主,强硬的国君,强势的国家领导人。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国家要有能为民办事的人,这个人必须有战略头脑,有魄力,有精力,能谋划,敢说敢做,敢担责任,朝着奋斗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往把这样的人叫做“大英雄”。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等。一个民族有“大英雄”来领导,是国家的幸运,是人民的幸福,是民族的希望。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大英雄”都不出现,那么这个民族就是松散的,软弱的,无意志的,无头绪的,甚至是好欺负的,任意蹂躏的民族。

孟子说的“霸者”,不是霸道,不是“夏桀”不是“商纣”,而是指那些一心为民的人,他们就是炎黄,尧舜禹,文武成康。他们不是霸者,不是王者,而是一些一心为民的人;他们又是“霸者”、“王者”,是走在人民前头的人,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人。在他们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其乐陶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错,但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先知先觉者,都有敢于牺牲者,为民奋斗者,为民请命者。“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了“霸道”,有了“王道”,社会才有了秩序,世间才有了规矩,人间才有了礼仪,意志才能统一,国家才得到治理,民族才有了向心力,才能走向未来。才能做到“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孟子的主张是不是一种幻想?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就能做到“杀之而不怨”。执法公正,不偏不倚,就能做到“杀之而不怨”。坚守“法治”,摈弃“人治”,就能“杀之而不怨”。人人公而忘私,就能“利之而不庸”,人人想着国家,想着他人,就能做到“利之而不庸”。人人守法,个个尊道,时时为公,天天向善。如此,社会风气,纯朴和睦,融洽美满,舒心畅怀,自由自在。好风气风行天下,习惯成自然,就会“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就能做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做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完美,人民幸福安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