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老刘tdrhg 2016-08-29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作者:羽木斋人??

一度风靡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主题曲的第一句唱道:“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当年播映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腔浑厚的男低音伴随着故宫的大门逐渐被推开的画面。

书生无用,只知满口“仁义礼智信”,真正需要的时候派不上用场。书生只会耍嘴皮子功夫,不务实,寡断、较真、偏执……最重要的是,书生无聊,毫无情趣可言。

我是一个书生。书生之义,大概是指读书人,在古时候就是努力考取功名或秀才一类的。还带有一些贬义的成分,指那些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书生”,除了书籍和文字,好像确实也没什么乐趣可言。一生为功名而奋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其生命写照,若是运气不佳,便老死在屋子里了。一生陪伴的,无非一案几、一卷书、一支笔和一窗月而已。然而进入仕途,也不知功用如何,只懂一些口头作文,不识民间疾苦,情商更有待考证。

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自古学而优则仕,或者说“考而优则仕”,书生的命运就决定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科举,逼疯了多少人,范进只是百万考生中的一例。然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下,百姓又能改变些什么?蝼蚁之力罢了。

读书,也许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考取功名,进入仕途,自然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终目标。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多簇簇”等的说法。

“科举”可列作中国五大发明之首。随着科举制的诞生,一次不拼出身的革命拉开序幕。以往拼爹拼背景,而今终于可以拼自己了。唯一比拼的条件和要求就是“读书”。不论如何,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尤其对于出身贫困、无依无靠的人而言,都会选择奋不顾身,因为这是唯一改变命运和现状的出路,“书生”便应运而生。

仕途之路是漫长而坎坷的,从乡到县,到州到省,最后全国殿试,从小小的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有点今天小升初、中考、高考,还有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层层递进的味道。不同的是,当年万中挑一,凤毛麟角,现在砸死十个,九个是大学生。不知道可否理解为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多了,门槛低了,也简单直接了?现代词汇里所谓的“凤凰男”,是最能诠释的例子。

书生不是无用,只是用不到实处而已。若作口舌之争,必定步步相逼,寸毫不让,直教人元气大伤,无路可退。书生的这份较劲和坚韧,由于出身不公而自然赋予的漠视强敌和冷眼世态的属性,能使其所向披靡。自古战争攻心为上,派一名书生上阵,可以一敌百;十名书生,便横扫千军了。古代统治者聪慧过于常人,应该是看到这一点,所以“以文治国”,若有不服、不听从之反叛者,说(shuì)之,说到心服口服为止;若有侵犯我朝利益或妄想挑起战争者,责之,责到你良心不安,知难而退。

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文人”是和“书生”有点相近的词。虽说是现代词汇,我们姑且放大其历史外延,文人可算是高级的书生,比书生更有实际价值。文人读书看报之余,会写文章,当然不是单纯的堆砌文字或一味的歌颂,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社会价值意义的“堆砌”,像鲁迅、林语堂等一类,方可称之为“文人”。

文人记事,自然也带些书生意气,就是那种千夫所指的“傲骨”。古代的文人,当指苏轼、陆游一类,与今之文人对比,他们似乎更有才华,更加四通八达,不仅通文达理、能写会道,在艺术、科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认知和贡献。大多精通琴棋书画,苏轼还会烹饪下厨,白居易会造园设计,辛弃疾可挥鞭策马。若放在古代,现在的所谓文人也只能并入“书生”之列,只会文字游戏,作口舌之争,以笔当剑直插敌人胸膛。

不过,有一点值得赞颂的,是当代文人心怀天下,立足国家兴亡,而古代书生大多考虑的是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而已。这大概也是自古至今区分“书生”和“文人”最重要的一点吧。所以,“凤凰男”也可归入“书生”一列了。

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The End)

.???

羽木斋,生活,文章和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