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岛美雪翻译笔记——用眼睛享受的中岛美雪

 戈壁滩的顽石 2016-08-30

这些都是我翻译中岛美雪的歌词时记下的笔记。我对中岛美雪的理解随着翻译也在不断地变化。这里的观点只是反映了翻译当时的认识而已,并未做系统整理。此外,由于需要练习日文写作,最近的翻译笔记就用日文记下了。由于日文发在百度的时候会出现“变种”现象,所以就不发在这里了。都记在我的雅虎博客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很抱歉需要翻墙)。


前言

《用眼睛享受的中岛美雪》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中岛美雪出过几本歌词集,其中的一本在封面上这样宣传“用眼睛享受的中岛美雪”。中岛的歌词可以当作诗来读,其中一些句子还被选入了日本国语教科书。但中岛的歌词并不应该被完全独立考虑。作为一件艺术,中岛的词必须和曲子放在一起,而且需要由中岛美雪这个人把它们唱出来。只有这样,她的艺术品才算完整。

中岛她的歌词中托付了很深的感情和很多的意义。她在歌唱的时候更是将歌词背后的意义融进了声音,这点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尤为明显,听起来感觉简直每一个音节都经过了推敲一样。甚至每一个发音都可以是一首诗,耐地住反复品味。我从未见过有哪个歌手能将歌唱、旋律和歌词意义三者如此圆熟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即便歌词写得好,歌手也未必能将其唱出来,写的人和唱的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奈。也因为这个原因,人们甚至经常会认为,在一首歌中,歌词的含义是无足轻重的。

中岛不同,离开了歌词的意义,她的歌是不完整的。中岛的歌词,在歌声和旋律中,得到了升华、扩展、阐释和增幅,这些是仅凭歌词文字所无法表现的。但即便这样,中岛的歌词作为独立的语言也仍具欣赏价值。中岛共计出版了好几本歌词集,日本自创歌曲歌词的歌手并不少,但如此出版歌词集的人并不多。由此亦可见中岛歌词本身所具备的魅力,以及歌词的意思在中岛歌曲中所占的地位。

我尝试翻译中岛的歌词,企图能让中文读者也享受到中岛语言中的美、感情、韵味、慈爱和力量。考虑到欣赏性,这里不再列出日文原词。但为了方便寻找原歌,仍会列出原歌名。

歌词恐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翻译的东西了。哲人尼采曾说,翻译一部著作时,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翻译其语言中的节奏。这点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诗的格律,这在翻译的时候没法模仿(也有试图模仿的例子,但大多结果都不理想,最起码我没有见过成功的例子)。每种格律所讲究效果也各自不同,所以诗歌的翻译通常都很糟糕的。不过即便这样,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仍旧可译,译者可通过诗的节奏和意义去感受诗中的意蕴,并用另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节奏将其最重要的部分表现出来。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并非不可能,不少伟大的翻译家就为我们做出了先例。而如果说到歌词,事情就又不一样了,歌词背后还有一个曲子,它的节奏往往是被固定的。要译者同时去再现节奏和意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偶尔也有一些歌词翻译的效果不错,据说《欢乐颂》就是一个例子。但这毕竟是少数,极罕见。通常情况下,歌词的翻译比诗的翻译还要糟糕许多。在所有中外翻唱的歌曲中,大部分都要大幅度改变原歌词的意思才能配上节奏。意义和节奏,我们只能选一样。或者说意蕴与节奏的快慢高低,我们只能选一样。

翻译中岛美雪的时候我倾向于优先意蕴。极端地说,既然中岛的歌词可以作为诗来欣赏,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其作为诗来翻译。另一方面,作为一件艺术品,中岛的歌要由中岛自己来唱才完整。即便是用日文,同一首歌由中岛来唱和由别的歌手来唱,效果上都会有天壤之别。即便是歌唱功夫极受好评的加藤登纪子也没法唱出中岛的效果(当然,也可以说是各有各的好处)。更极端地考虑,既然中岛不用中文唱,那把节奏译出来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当然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只是翻译中岛的歌词时应意思优先于节奏(如果一首歌,由谁来唱、唱什么都无所谓,人的喉咙就只是各种乐器中的一个,语言所具备的概念和感情没有特别意义的话,翻译的时候当然应完全以节奏为主)。

末了,尼采也说过,一部作品必有其无法翻译的地方,但这些地方既不是这部作品最好的地方也不是它最坏的地方。希望上述翻译的困难并不会影响到翻译行为的价值,翻译所拥有的可能性仍是无穷尽的。需要不断的琢磨和探索。

---------------------------------------

中岛美雪在中国

中岛的歌即便听不懂意思也很有魅力。中国就存在听不懂意思却很喜欢听中岛美雪的歌的人群。当然,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也没什么可吃惊的。令人吃惊的是,中岛的歌其神髓在于非常深刻的感情,而不是单纯的节奏上的舒服。这种内涵在她的歌词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是很多人即便看不懂歌词也能在感情深处被中岛打动。中国的中岛美雪粉丝们对中岛的喜欢程度和欣赏水平,超出了我所知道的那些“喜欢听外国歌手”的歌迷们的喜欢水平。

“听不懂意思却仍被感动地一塌糊涂”,我没体会过这种事情,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使它成为可能,但它确实存在。中岛创作的歌作为歌曲本身就很有价值,很多中国歌星是通过翻唱中岛美雪的歌曲成名的。这个事实时不时会在网上引起小小的波澜,引出各种叫嚷和谩骂。我比较倾向于把翻唱看作翻译、介绍或宣传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不觉得中国歌手都去翻唱中岛美雪的歌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或在道义上有什么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好的东西拿来让大家享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更何况这也是得到了作者的许可的。中岛美雪曾这样说自己的歌:

我希望它们能成为大家的一种日用品,让人轻松也好,解闷也罢,激励人前进更好。不管怎样,只要能对大家有用,我就满足了。

从这点来看,翻唱也是十分符合中岛本人的愿望的。只是通常的著作,翻译走红后首先出名的是原作者而不是默默无闻的翻译者,但事情到了中岛美雪身上却恰恰相反。中岛的曲子不仅奇迹般地红遍了日本的各个年代,更是奇迹般地红遍了中国的各个年代。不夸张地说,中国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喜欢过一首或两首翻唱中岛美雪或中岛美雪提供的歌曲。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岛美雪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知名度,恐怕就连广大的“哈日族”们也不知道“中岛美雪”和“中岛美嘉”的区别。

这种待遇对中岛美雪来说是非常不公的,当然中岛美雪本人或许并不在意。

这种事情发生在文明之邦的中国,也很不体面,当然中国人民或许也不在意。

我在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歌手,欣赏她的艺术,因为她确实是好的。仅此而已。大量的翻唱可以看作是大量的既存的翻译和宣传普及,只是出于某种原因,它们并没有起到普及的效果。

另外翻唱所翻译的只是曲子,很难翻出全部的内涵。需要用译词来补充这个空白——中岛的歌词,仅妙语就可以摘出整整一个集子来。

---------------------------------------------

歌词与诗——关于附诗

歌词和诗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歌词有很多重复,这在歌唱中是必要的。但在诗当中,这些重复会很不正常。如果要重复,通常也得换一些表达方式。这点很令人头痛。究竟是遵从了原歌词的格式,还是更在意读时的感觉。

同样是想说一件事情,艺术家可以选择用歌还是用诗,这是自由的。但具体的选择会对选择后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如果让我同时用中文和日文写两篇文章,即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中心,写出的文章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描写方式,比喻方式,甚至逻辑构造和文章整体的构思都可能不一样。反正它们肯定不是对方的翻译。在一个人真正想表达什么事情的时候,表达方式其实是十分限制性的。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很多可能性,但也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表达事情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得不必须竭尽全力地利用甚至于榨取表现工具的特性,这样才能勉强满足自己。表达工具的不同会造成很多的不同。

笔者有时或以原歌的意境、主题和灵感,有时又或受原歌的触动而试写些东西。暂把它们作为“回诗”放在翻译后面。这些文字并不是翻译,它们表达了一些明显与原作者的意图不同的东西。但仍旧期待这些文字或许会对读者体会原歌词有些帮助。因其非“为歌而诗”,而是“为诗而诗”。

------------------------------------------

关于译词版本

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来翻译会有天壤之别。就象同一出戏由梅兰芳来唱和让我来瞎嗷嗷完全不一样,译文的不同也不亚于此。译诗在技术上是比作诗还要困难的。

中岛的歌词至今为止似乎也有不少翻译,比如说台湾歌迷“竑廣”就做了很多贡献。译者非常认真负责,不仅自己翻译,翻译过之后似乎还特意找人做了校对。其译词覆盖面广,意思也没有大的错误。只是在让人“享受”和“欣赏”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我想做的是译一些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歌词,只求精不求广。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中文歌迷朋友们更好地“享受”中岛的歌,所以具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还要看人们的欣赏方式,感受方式。翻译者固然可以做很多努力,但有时也会有不少的一厢情愿。很多事情对于已把原歌词“刻”在脑子里的译者来说,是反而注意不到的。歌词和诗的翻译还没有值得信任的翻译理论(我也坚信不存在这样的理论),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

关于复译

杰作的翻译必须要有复译。有时候,一件作品有人翻译了,别人再来翻译,就会给人一种“找茬”的感觉。但事实上,凡是接触过翻译的人大概都知道,翻译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译词的选择有很多自由度,整个文章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在各种旋律与节奏间取舍。翻译,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无法离开译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诠释。文章的风格,句子的构成,译词的选择,甚至于使用助词的习惯,每一个不经意地细节都会渗出思想。这些细节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越是杰作,对作品的解读与理解也就越会多样化。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不可避免地要被误读。所以复译,是一个相互借鉴刺激并提高水平的过程,这对杰作的翻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

关于中文和日文,信息量的问题

译歌词的时候译词的字数有没有必要和原歌词的音节数量相同(注意是“音节”而不是“字数”,日文写到纸上的“字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是一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

首先中文发音和日文发音不同,所以即便音节的数量相同,实际发音的效果也仍会出现不同。同样是两个音节,有的两个音节都很长,有的两个音节之中的一个会很短,所以译文并非音节的数量相同就没有问题了。然而完全无视原文的音节数量也不明智,因为歌词有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对引起歌词背后的意思至关重要。所以我认为翻译的时候应尽可能地注意字数问题。我觉得首先应努力做到使译词与原词在音节的数量上基本相同,但暂时还没有必要完全相同。

若要求更严的话,译文不应该按字数来算,而应该以给原曲填词的标准来译。但是这样一来歌词在意思上必然会有偏离。这个问题如果说是通常的流行歌曲,可以不特别在意。但中岛的歌不同,其歌词的着眼点非常独特、内涵深刻,歌词的意思对整个歌曲来说非常重要。我暂时以译诗的感觉译中岛的歌词。可是我见过一些诗的翻译,严格地按照原诗的节奏和字数(比如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其结果译文可以说不堪入目,没法看。我无意嘲笑译者,我知道这是一件难事,而我也未必能比那译者译得更好。只是我由此得到了一个教训,翻译时译文可以字数不够、可以规则不严、可以配不上乐,但首先必须得能看,能享受,让人看了以后对中岛美雪感兴趣。

中文精确,信息浓度大,含量多。日文笼统,信息浓度稀薄,真正的意思需要人来猜。表达同样一件事中文可以做得更简短,日文则容易冗长。这是中文和日文最大的不同之一。我们现在来考虑这个特征在诗当中的作用。相对于文章来说,诗很短,用词需要精而巧。诗的关键在于激起联想。日文更擅长于引起联想,在表面意思相同的情况下,日文更能激起广泛的联想。所以译诗的时候如果只译日文的表面内容,即便局部信息量相同译文作为整体所包含的内容仍会在实质上大大地减少。

若努力想要让译词能够配上原曲,译词的字数就必须和原词的音节数大致相同。这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信息量。若要按同样的字数和同样的信息量来翻译,译文必然会显得非常幼稚。但问题还不在于幼稚与否,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句话的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日文可以引起更多的遐想,但中文不能。所以不添加任何信息的中译,在整体上其实就已经削掉了信息。对此我认为译中岛的时候必须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同时处理字数的问题,和中日文间关于信息量的差距。

但是如何加信息,这是一个问题。也是我最近在实际翻译的时候最感到头痛的问题。面对原文,我们可以有成千上万种补充信息的方式,每种方式都反映了一种对歌词的诠释。原则上来讲,不存在主观诠释的翻译是不存在的。但相对于普通作品来说,歌词或诗所需要的诠释范围和自由度都太大了,这是诗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翻译的困难所在。我现在采取的方式是从中岛的歌声中抽取信息。中岛的唱法,可以把通常诗人写诗时不得已而被隐藏了起来的、必须要读者努力品味才能感受到的很多东西,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好象是为一副黑白的画涂上颜色,或为无声的电影配上音乐一样奇妙。这一艺术特征也可以说是译中岛时的优势,因为通常的诗人除了印在纸上的字,他们不会也没办法告诉译者某句诗背后的内涵。但是中岛的译者可以直接从歌声中听到中岛关于她歌词的倾诉。

不过,这是优势,同时也是无奈。从狭义的译文字的角度来看,它是优势,从广义的译艺术来讲,它是无奈。译者通常不是歌手,不能通过唱来表现歌曲的内涵。这就好象是说一个人用他巧如天工的两只手才勉强完成的事情,现在却要你用两根指头来做一样。中岛的歌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翻译,但中岛的艺术无法以此来翻译。就像翻译莎士比亚的剧本可以翻译,但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难翻译一样。

中岛的歌声可以帮助译者翻译她的歌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中岛经常改变唱法。唱法一变,诠释也就变了。如此一来即便是同一个译者,依照不同的唱法来翻译同一首歌词,译词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我不主张努力追求不依存于唱法的翻译,我认为这种翻译很难翻译到什么内涵。中岛的词由中岛来唱,中岛的艺术离不开这个事实。我认为译者当从各种唱法中捕捉最能感动自己的内涵,把它融进译文中去。

总之,译中岛的时候必须在译文中加入原文里没有的信息。但不可以随便加,添进的每一个字都需要反映译者的意图,对某种效果的追求。被添加的信息需要表现那些译者从中岛的歌声中听到的、但是却并没有被写进原文中去的各种感情和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