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治疗肠胃病用药特点

 real寿元调养 2016-08-30

医圣张仲景治疗肠胃病用药特点

一、思路广,视野宽

《伤寒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治人治证,统揽全局,立足复杂局面,注重解决人体对疾病反应所出现的各类不同证,从病变本质和病机入手,思维散发多线性,从整体角度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抓主证,抓主要矛盾,“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治疗胃肠病也是如此,很难确切地说《伤寒论》哪个方是治疗现代临床所言的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等具体病,因为《伤寒论》强谓的是“方证对应”,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方病对应”。

二、药味少,配伍精

《伤寒论》治疗胃肠的方药,用药精,药味少,组方严谨,君臣佐使分明,药精意赅,为后世方药配伍树立了方剂典范。少则三味,如调胃承气汤。用药多则不过七味。如竹叶石膏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在用方上,一药之别,疗效迥异。小建中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倍芍药加饴糖,桂枝汤调营卫解肌表,小建中汤则补虚温中,散寒止痛。四逆汤仅三味药,力长效宏,温阳逐寒止痛。四逆散四味药,疏肝和胃,即达目的。配伍不繁杂,简单明了,寓意深刻。

三、人为本,慎补泻

《伤寒论》重视患病的人,一切治疗之法,都是为了人,不是对病。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治病首先着眼人,调整人体,靠人的整体发挥作用,恢复康健,注重治病用药不伤人。在胃肠病的方证中,视角不在脾胃所在的局部,而注重全身病态反应所出现的证。处处贯穿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原则。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共同维持人体受纳消化吸收化生气血的作用。若胃肠功能失常,气机不畅,则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张仲景在治疗胃肠病时,慎用大补大泻之药。用的最多的是炙甘草、大枣、干姜、生姜、桂枝、半夏、黄芩等。既使用大黄、黄连、积实等泻下药,也注意配伍和缓益胃之药。如调胃承气汤中的甘草,半夏泻心汤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顾护胃气。治疗胃肠病不用或慎用矿石类和虫类药,多是平淡常用之药。治胃肠病也鲜见用活血化瘀之药,是否与当时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和发病情况有关,值得思考。

四、讲平衡,求和谐

细观《伤寒论》治胃肠病的药物,一个显明的特点是用药讲平衡,人体求和谐。强调“阴阳自和”、“胃气和,则愈”和“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配伍善用辛开苦降,特色是寒热并用,甘平补中调理。如栀子干姜汤,栀子除烦治上热,干姜性热治胃寒。小建中汤中桂枝与白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平阴阳,止疼痛。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中黄芩与半夏,一寒一温,辛开苦降,消痞散结。旋复代赭石汤中旋复花与代赭石,一宣一降,镇逆止呕。附子泻心汤用大寒之黄连、黄芩、大黄以泻热消痞,用大热之附子温阳散寒。寒热并用,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力求用药平稳,刚柔相济,以制药物之偏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以取“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

五、方法多,灵活用

《伤寒论》113方治疗脾胃病用方达60余首,且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加减变方。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且灵活多变,方药在变与不变中对证选用,一法一方,一方一证,证中寓方,用方对证,随证加减。如营卫失和,腹中痛用小建中汤;脾胃虚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用四逆汤;心下按之痛用小陷胸汤;心下痞硬,寒热互结用泻心汤类;上热下寒,胸烦胃痛用栀子干姜汤,胃热及胃热津伤用白虎汤;胃中寒冷,食谷欲呕用吴茱萸汤;胃肠积滞,大便燥结用调胃承气汤;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等等。所以,胃肠病治疗绝不是简单的几个证型所能包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