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生活与尊重

 竹月书馆 2016-08-30

生命·生活与尊重

中美语文课本比较之一得

周迪谦

平心而论,我们今天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即人教社2004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过去相比,进步多了。首先,选文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不是过去那种意识形态下旨在洗脑的标准,什么革命性、阶级性、集体性之类的,这些都进一步淡化了;而平常、普通、正常、人性和个性等理念,在课本中有明显的体现。培养目标可能再不是接班人、齿轮螺丝钉之类,而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又富有个性的人。其次是选文更加丰富多彩。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以及国外的弗洛姆、蒙田、帕斯卡尔等人的随笔小品的入选,使得课文内容比过去的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同时,必修和选修的设置不仅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赡,而且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第三,体系更加合理。必修本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的设置,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照应,各部分功能明晰,整体上又具有立体效应,不能不承认是一种很好的创新。选修本又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散文、中国小说、外国小说、中外戏剧名著等专题分册,作为对必修本的补充和配合,显然,这必定会极大地丰富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诚如编者所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包括精神的充实、感情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那么这套教材,我认为是基本体现了这一精神的。如果我们这些基层的教师能充分领会编者的“苦心孤诣”,正常而忠实地执行之,那么我想,效果应该是差强人意的。问题在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实际上极大地扭曲了教学模式,使得这套教材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不过,读了马浩岚先生编译的《美国语文》之后,我对我们自己的这套语文教材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美国语文更富有生命感。形象点说,美国语文给人的感觉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结满了诱人的美果,摇曳多姿的,极富生命活力。而我们的语文则像丰盛的拼盘,盘中堆满了各式佳肴美点,琳琅满目,洋洋大观,让人欣羡,让人兴叹。我想,这种差异主要因于教材体系中的历史意识。美国语文十分注重美国文明的历史演进以及其中的文学渊源和发展轨迹,以史为纲编织课文,这样,课文的组合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那些散乱的文章一经这历史之脉的缔结,就像给哈了口仙气似的,立即有了生命,活了,似乎感受得到它的呼吸一样。而我们的语文,明显缺少这种整体性和有机性,显得散乱些。也许我们认为这是语文学科,不是历史学科,就像我们强调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学课一样——不要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其实认真想来,以史为纲组织单元,连缀课文,恐怕才更能彰显语文发展的真实面貌,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鉴赏这些课文吧?怎么可能因此就会改变语文学科的性质或影响语文课程的鹄的呢?真正的问题,恐怕是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历史,怎样看待自己的历史吧。历史观是个大问题。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那必定得使这史尽可能接近其真相,尽可能全面和客观,如此才可能给人真正的智慧启迪。如果按某种意识形态的需要随意编织历史,这样的史,读之不但不能明智,反而更加致愚。这样的史不读也好。

二,美国语文更注重个人化和生活化。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尽可能从人的平常生活或平常心态入手,降低姿势,尊重对方,促膝而谈,以心换心,那么我相信一定会更能启动学生真实的生命参与和体验,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取得好的效果。《美国语文》最大的亮点就在这里。我自己教了几十年语文,最尴尬最郁闷的就是课堂上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热情洋溢讲了半天,在学生那里收获的却是一脸茫然索然,屡屡让我失意、失望,了无趣味和成就感。读了《美国语文》,觉得假若像他们那样选择课文和设计教程,或许教学的情况就会好得多。

先说选文。这所谓的《文学》课本,若按我们以往对文学的理解,属于“正宗”文学作品的课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非虚构的生活实录性的随笔、杂记、日志甚至私信。来看看反映“南北战争”这个时代主题的选文:除宏观介绍的“时代故事”(相当于“综述”)外,所选短文8篇,组成3课;这8篇短文中,纪实性的小说片段1,演讲稿2,私信2,日记2(实际共5则),简短的回忆文字1;这8篇短文中,只有林肯的两篇演讲算得上这个历史事件的官方说辞,稍有点宏大叙事或正式语言的味道,其余的几乎都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以“非正式言语”的形式来反映南北双方各自的声音。这也算文学读本么?然而正是这样的课文,偏偏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引发人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这种非正式非典范的语言材料,在我们的教材编审这里,恐怕是难得入其法眼的。

再看它的教程设计。每篇课文的前后,都设置了系统而精当的问题导入和问题指南,循循诱导,很有意思。这里我想重点玩味其中有关“文学”的几个模块:“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点子库”与“微型写作”。前两个模块“文学与生活”与“文学聚焦”,在课前课后都有,但具体着眼点不同,作用自然也不同。课前的“文学与生活”一般分3个小项目:“联系你的经历”“日志写作”和“专题聚焦”。联系你的经历:提出一两个有关该课文的具体问题让你设身处地去思考。日志写作:要求你用日志形式写出你的生活中与该课文某个方面或某个点类似的事情,或者与该课文相关的某种知识或生活。文学聚焦则是聚焦于读该课文希望你了解和认识的某种文学现象或文学知识。这种设计就像导游图一样,在你游览之前就让你大体知道这次游览的大概和重要的关注点了,从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课后的“文学与生活”和“文学聚焦”呢?前者一般也分为三项:1,读者反应,相当于“怎么样?谈谈你读后的真实感受吧”;2,主题聚焦,让你就该课文最值得探讨的一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3,此项没有固定的名称,一般设计一两个专题活动或训练。课后的文学聚焦与课前的文学聚焦焦点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课前的告诉你要关注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现象或知识,课后的则要求你读了之后结合课文谈谈对这一现象或知识的具体理解。不论课前课后,问题都从你的个体生活切入,要你的真实感受,要你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不硬灌,不强扭,前后的呼应十分契合。“点子库”和“微型写作”两块放在课后,前者顾名思义,将告诉你一些有关的学习方法或技巧,帮助你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后者则是一项写作实践活动,要求你去尝试。

而我们的语文课本,由于所选的几乎都是经典作品,篇篇规范典雅,过于阳春白雪,让人仰慕却难以亲近。在课文前后的问题和导入设置上则更显差异。我们的课本在课文前面都没有导入设置,只在单元前面有一篇简短的导入语,对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做一个简要的说明。每篇课文后面都设置有几道思考讨论题或练习题,但与美国语文相比,显得粗疏、简单而又生硬。以我们课本的保留篇目《包身工》和《美国语文》中的一篇自传节选《有趣的故事》为例比较:

包身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11课)

单元导语:学习写人记事散文。文章所写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这是关于该单元4篇课文的提示)

课前导语:无

课后:研讨和练习

1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

2 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起什么作用?

3 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的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句子略)

4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这是社会进步使然,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对待工人的现象。如果有条件,可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一些调查,在班上交流信息,然后写一篇短文。

附:《包身工》背后的故事(夏衍是如何写出《包身工》的,此处略)

 

《有趣的故事》(《美国语文》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第3课)

课前

作者介绍(略)  背景知识(略)

文学与生活:

联系你的经历  想象如下情景:你所属的群体是有价值的商品,你的家庭则可能被运送到遥远的岛上被迫从事体力劳动!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存在奴隶制的世界,你对自由的甜蜜和生命的价值将产生一种新的看法。

  日志写作 如果你被强行送到另一个国度,你的感受将会怎样?简单记下你的所想。

专题焦点:文明的交会 欧洲的传统和思想经常与美洲本土习俗发生冲突。然而,这并不是新大陆惟一存在的文化碰撞。艾库维阿诺,一名被强行卖到这里的非洲人,代表了融入美国背景的另一种文化。

文学聚焦

   奴隶故事 艾库维阿诺对“中间通道”的描述是奴隶故事的一个早期范例。奴隶故事作为美国文学里一种独特的文体,是对奴隶生活的自传性描述。通过从奴隶的视角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这种文体表现了那种人类奴役的可怕之处。

南北战争之前,在废奴主义者的鼓励下,很多获得自由和逃脱的奴隶都发表了奴隶故事。

 

课后:

问题指南

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应 根据艾库维阿诺的叙述,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日志写作 记下看完艾库维阿诺的叙述后的反应。它激起你哪一种情感?

主题焦点当一种文明统治另一种文明的时候,一个社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阅读理解:

  1. 艾库维阿诺的年龄对他在此次航行中的经历有什么影响?

  2. (a)奴隶们因为什么罪行而受惩罚?(b)惩罚的内容是什么?

  3. 总结船上奴隶们的生活条件。

思考

  解释:

  1. 为什么艾库维阿诺把船上的疾病归咎于商人“短见的贪婪”?(证据支持)

  2. 虽然艾库维阿诺声称自己想要死亡,但你怎样能够判断出他拥有对生命的热望?从文中举例说明。(证据支持)

应用

  3. 艾库维阿诺的叙述对美国废除奴隶贸易的斗争起着帮助性的作用。在他对“中间通道”的描述中提供了哪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辩护)

扩展

  4. 艾库爱诺的航行与那些探险者和殖民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社会研究连线)

文学聚焦:

  奴隶故事

  奴隶故事是对奴隶生活自传性的描述。在对作者一生重大事件的描绘中,作者通常记录了奴隶制的可怕。本篇艾库维阿诺的故事节选,提供了一幅刻画“中间通道”和奴隶贸易的凄惨画面。

  1. 艾库维阿诺在这篇记录中强调了船上情况的那个方面?

  2. 奴隶们对自己处境的普遍感觉是什么?

  3. 举出两个说明奴隶贩子对奴隶们的残酷行为的例子。

  4. 举出两个说明奴隶贩子关心奴隶健康的例子。

5. 是什么促使奴隶贩子对他们的人类货物采取那样的行为?解释原因。

作品累积

点子库:

  写作

  1. 活动者的列表艾库维阿诺的自传对奴隶贸易的终结作出了贡献。制作一个当今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列表,并给出人们应当如何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 社论 想像你是一名1789年的美国报社记者,当时艾库爱诺的《“有趣的故事”》刚刚上市。作为一名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废奴主义者,请写一篇社论作为对该书的反响。

  3. 角色脚本作为重现《“有趣的故事”》的导演,描述艾库维阿诺这一角色。包括他的优点和弱点,以便演员能够再现这一形象。

  项目

  1. 因特网调研类似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组织致力于唤醒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的意识。利用因特网或图书馆了解Amnesty International及其发表的宗旨。将你的调查结果在班里做一个报告。(技术链接)

  2. 电影海报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为了适合银幕观众,你需要重新命名这一作品。

  微型文写作:

  博物馆布告

  为了教育今天的观众,类似底特律非洲美国历史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正在举行展现19世纪奴隶贸易文献纪录的展览。设想你被邀请写一篇序言,并且这篇序言将出现在展览开始处一幅大的布告上。要求阐明奴隶贸易中事件的顺序,从非洲人在他们家乡被俘获开始,到非洲人在美洲被拍卖成为奴隶为止。

  写作技巧:事件的顺序

  时间顺序可以使读者一步一步地把握事件的发展。简略列出你要讲述的顺序。遵循以下建议:

  1. 从最先发生的事情开始,然后按时间顺序继续。

  2. 使用next、then和finally这样的单词使顺序尽可能的清晰。

  3. 避免时间顺序上的变换。

  构思

  利用图书馆资源收集奴隶贸易的事实。组织你的信息,最好画一张地图表明奴隶贸易的路线、日期和其他关键细节。

  写稿

  参照你的笔记,将事件按时间顺序叙述,使用过渡词———at first、next、while、then、finally和after———使你的叙述顺序清晰。

  修改

  重读你的作文,确保你的布告能够突出奴隶贸易的重要阶段。剔除不重要的细节,增加过渡语句使事件的顺序清晰。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我只想说,我们真的是浪费我们的语文资源了。

三,美国语文更便于教师操作和学生自学。例子在上面,不赘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个老问题,尽管现在的新课本比过去好多了,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本编写得太粗疏了,太“大而化之”了。这套课本,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材料都得教师自己解决,很多问题都得教师自己设计,难怪不少教师从教多年,总是离不开《教参》或《教案》。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在应试教育干扰下,很自然的就成为了应试训练师,这就会使得课文后来那点本来就简陋的“探讨和训练”也往往得不到落实。而课本又不便于学生自学,激不起多大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最终大都成了空了吹,神马都是浮云。

我把这套《美国语文》推荐给几个学生和家长,在他们那里也收到了很好回馈。他们都觉得这套书不错,喜欢读,有吸引力。同时觉得体例很好,相关的资料翔实,便于阅读理解;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既使人愿意回答,也让人能够回答;训练的项目看起来有些难度,但是若按照所介绍的方法或点子去做,也能够顺利完成,很有成就感。有个学生尤其喜欢课本要求的日志写作,每课都有这个要求,结合课文,有话可说,可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还能克服平时作文的畏难情绪。假设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够达到这样的设计水平,我想即使在今天的应试教育条件下,教师们都去搞他们的题海战术去了,部分明智的不愿沉沦的学生也能较好的自学这语文,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状况也不致于败坏如此。

值得玩味,思索和借鉴的地方还多,我这里只是个人的粗浅体会。

 

如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个人认为,我们语文教材的差距主要原因还是受制于“大语文背景”。我们的课文后面所设计的问题多是言不及义的,欲言又止,“顾左右而言他”。很多自然会产生的“读后感”我们明明知道,但不敢去问学生,不敢组织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顾虑,有禁区。这就是实际情况。尽管大环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和言说的自由度已经大大宽松,可我们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养成路径依赖,或形成条件反射,非自觉的成了十足的“别里科夫”。这样的状况下,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则是必然的。当然,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我们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使得我们很难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难以养成平等地尊重后生晚辈的态度,缺乏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冒险与创新的追求。这些不仅表现在教师们的课堂上,看来也躲藏在编审们的教材中。仰息于上,颐指于下,卑躬而傲慢,所在皆是,非独官场。所以要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人格品位,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啊。

不过,我们毕竟还有自己的优势:根底深厚,家底殷实,资源丰富,何况我们还有世界眼光,有开放政策,有拿来主义。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我们也会好起来的。

感谢《美国语文》汉译本的编译者们,让我大开眼界,深得教益。这套丛书得以发行,是件大幸事,功德无量啊!面对咱们这块土地,其实大家都在沉思,都在努力。

2014-3-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