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文学创意”体验展开预测任务/《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3-10-26 发布于浙江

札记:绍兴市中高年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深度学习实践活动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系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2022P26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关键在于,通过“阅读与表达”的实践活动,从文本内容中具体地感受“创意”,从而理解什么是“文学”。只有让孩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接近“创意”,才能最大程度获得个性化的文学审美体验,才能提高文学审美与品味,才能最终实现创作文学作品的目标。

莫老师引领的绍兴小语,倡导深度学习。在今天的课堂上来看,深度学习应当以“课堂充分地使用(学习)教材”与“学生完全地接近文本的文学创意”相结合,以实现用教材理解文学创意,这样的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基本功能,而不再一味地(过度)挖掘思维的深度。

围绕“创意”是学生对“文学”理解的突破口,学生要到达深度学习就必须做好基本架构。譬如打井、采矿、建高楼等建筑活动,要到达深度就意味着必须做到地基,扎实的基础是走向深度的根本。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任务群”的预设,扎实基本地通过阅读到达“创意表达”的彼岸,完成“文学创作”的思维理解历程,扎实地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真正提升“文学审美”品味呢?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我与三个不同学校工作时的三个不同班级孩子一起学习过3次。曾经,我让孩子预测过谁再来,老屋就永远倒不了?也让孩子预测过每一个来的小动物,心里会想什么?

作为单元语文要素,我们也遇到过孩子已经阅读过课文,知道了接下来的内容,预测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没必要的情况。今天看来,这样的预测只是对文本内容的预测,预测的仅仅是故事情节,自然有些无法达到深度学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理解)的境地。

虽然,我也曾设计过“谁再来,老屋永远也倒不了”,有的孩子说来了个民宿改造家,老屋焕发了新的生命,这样的预测虽然实现了“总也倒不了”,但是对于“总也倒不了”的文学创意理解是不稳固的。

在课堂上,我们总会尝试去迈进超前的步伐,以至于忘记基本的文学创意是什么,或者是怎样的。因为内容简单,反而忽略了构思创意的基本功探究,导致了课堂上文学创意理解的缺失。比如,今天的课堂上,有三个孩子预测谁来了,老屋会倒不了?孩子们用“长颈鹿”等几个小动物实现了老屋“倒不了”,而几个孩子给定这几样动物的“住宿时间”也都是2个晚上。

回归教材上,小动物“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住宿的时间是短(一个晚上)、中(二十一天)、长(一直)的,这种变化的构思理解是童话式的文学创意,是文体性的理解。在童话的创作中,很多是重复的、三个的、相反的,通过简单的手段实现创意地表达故事。

为什么是这三样动物?为什么是这样的时间安排?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也许找到了结果,而对于为什么这个结果的文学理解是缺失的。

学生给定的小动物,都是两个晚上,实际上就是,这几个孩子的构思理解偏离了文本文学创意的理解,最终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文学创意本质——变与不变。

我想,这一篇课文,不但是仅仅简单学习什么是预测、预测什么,而更应当在具体的预测活动中,理解“总也倒不了”的文学创意

预测如何老屋才能“总也倒不了”,需要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产生“倒不了”的整体理解,继而再深入理解“总也”倒不了的创意文学。

老屋总也倒不了的文学创意,必须回归到似乎简单且已经理解的内容,从已知的内容找到已知中的未知(这个未知指的是文学创意)。

以下是我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如何体验文学创意表达理解预测任务思考。

一、如何创设“倒不了”的阅读情境任务

比如,可以让孩子罗列所有与老屋有可能有关的小动物,然后猜测与推想来老屋住的小动物会是谁?

为什么选定老屋这个形象?新房子可以吗?别的可不可以?

这样的预测能够让孩子走进童话创作的构思过程,体验与理解文学创意的基本范式。

任务一:老屋倒不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老屋倒不了?哪种最好?

学生猜测推测活动:树状导图罗列所有办法,交流分享“倒不了”的办法。

老屋是想倒下的。

但是,老屋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显然,不是魔法,是来了需要帮助的人。

面对他人的帮助,出现的回应可能有很多。

不想帮助的有没有?肯定有,生活中遇到过哪些?

乐意帮助的呢?肯定更好,帮助,又能看到什么结果?

这样,就认识到了一个愿意帮助、慈祥的老屋形象,也为“倒不了”奠定了走向深度学习的可能。

因为愿意帮助人,所以成了一个倒不了的老屋,但是具体又会是谁来呢?学生罗列了那么多“倒不了”的办法,哪一种办法比较有趣?

阅读课文,预测我们的办法中,谁来,老屋倒不了。(学生无论是陌生还是已经预习,都能参与到情境任务中去,参与到情境任务中,就是实现文学创意体验的过程,这也是写作理解的基本功。)

这样的目的,也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缺乏“创意”的常见问题解决渗透。

当然,老屋倒不了,分别来了“小猫、老母鸡、小蜘蛛”。

到这里,孩子们就可以推进“创意”理解的新任务。

任务二:老屋倒不了

三个小动物来了,他们是怎么样的出场顺序,为什么这样的顺序?

学生猜测推测活动:交流时间上的特点、出现方式的特点等内容的自我发现。

老屋倒不了,离不开主角的出场顺序的构思。

显然,预测人物出场顺序是“创意”理解的基本。

一个晚上,老屋倒不了,二十一天,老屋倒不了,一直吃,老屋倒不了,时间在变化(递增),所以老屋倒不了。这样的构思是充满创意的文学思维,也是个需要层层递进的任务预设。

帮助孩子们在已知的顺序中找到“创意”,而这种文学创意就是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顺序,深度学习也在这样学生似乎懂了却并未深懂的文学理解预测活动中实现。(具体设计不再展开叙述)

在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规律来看,学生了解文本的扎实程度,是深度学习的基本保障。

二、如何实现“总也倒不了”的听说读写任务

换个出场顺序,老屋也似乎能倒不了,但老屋倒不了,更精彩之处更在于“总也”倒不了,它的文学创意除了出场顺序构思,还在哪些地方呢?

任务三:老屋“总也”倒不了

预测他们会说什么,探究怎么说的特点,理解创意。

学生猜测推测活动:小动物们会说什么?怎么说老屋会同意?三个小动物请求的话语中有什么一样与不同?

如果说预测小动物出现的方式是整体构思创意的理解,预测小动物说话的方式是文学创意细节的理解。

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不是小猫的小小声音响起而是身强力壮的老牛,或许老屋可能不会同意。同样小小的声音的还有老母鸡,声音小极了的小蜘蛛换成任何其他的都没有这样的效果。又或者说面对老屋,这些弱小都是弱者,老屋宁愿不倒下也要保护弱者,又是不是注定了永远倒不了呢?

三年级的孩子读了课文后,似乎都能预测接着来的是谁,也能预测到会说什么,还能预测老屋会不会同意而预测文本所构思出场顺序人物的语言方式,又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文学体验呢?

每一个预测的结果出现后,应当再进一步设计预测思考文学创意的回路,说明预测的目的,在开始、过程、结果上不断返回“文学创意”的文本理解。

可以看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说话的方式是两个一样一个不一样,重复与不重复的奥妙是创意。通过不断回归文本,学生不断体验文学创意,其目的与结果是为了到达总也倒不了的创意,也是学生在不断回归之中理解人物特点,扎实文学理解,实现了深度学习的推进巩固。

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都是文学创意细节的关注,这些细节的任务群应当是细致而结构化的,是不断回归文本细节的。

三、如何理解“老屋”形象的文学创意任务

老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光是给定判断是不够的。老屋的慈祥、同情弱小、帮助他人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体现,倒不了,离不开出场人物的顺序构思,总也倒不了离不开人物的特点,这些精巧的安排就是文学创意。

任务三:老屋“总也”倒不了

预测老屋内容真实的想法,体验为何总也倒不了。

学生猜测推测活动:思维活动为主,理解并不只是这些小动物来了,老屋才倒不了,真正倒不了的究竟还有什么?

教材里有批注:我向,可能会不耐烦了。

是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别人,可能会有不耐烦,这是非常正常的。可它更是老屋倒不了“创意”理解的关键。

这是从学情事实上所见的问题,学生在安排故事内容时,总是是缺乏一些创意,这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需要解决的内容。

预测一个人物的形象是怎样的,预测人物形象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预测整体构思创意、预测局部细节创意,稳扎稳打地展开文学阅读体验任务群,在阅读与表达的活动中实现文学创意的体验与理解,关注整体框架与局部细节,深度学习的稳定性便成为可能。

这样的深度学习也会越来越深,因为文学创意的深度广褒的,扎实地推进更能到达深度学习的尽头。

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理解与任务群设计,也应当是简单而层级性的,高阶思维的攀登过程是文学创意理解的关键。

如莫老师所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通过稳定的倾听关系为基础,不仅倾听同伴的理解,还要倾听文本的文学创意,相对于浅表性的预测,关注整体构思、细节内容的预测,是课堂学习意义构建的保障。

回归文学创意的整体与局部,课堂能生成更多有深度的精彩。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