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司机告诉你:应该这么滴学书法(之十六)

 昵称14178092 2016-08-30

老司机告诉你:应该这么滴学书法(之十六)


齐玉新


第十五章,那个问题说完了,现在开始新话题。


其实吧,前面十几个章节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基础性的手法我也毫无保留的告诉大家了。有人说,你为啥都告诉大家啊?因为,书法又不是我们家祖传的,我又不想靠教学生带徒弟骗饭吃,有啥不可以告诉你们的。


再说了,这都是我个人的认识或者感悟,也不一定对,你在具体操作中要有所取舍的看、听、琢磨。书法,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和规范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也都对。书法这玩意,就跟保健品似的,管不管用不知道,反正吃不死人。


那么,当我们知道了大概的临帖方法之后,又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古人的字帖,你会觉得怎么才能够做到字有大有小、啥时候该粗啥时候该细?啥时候需要蘸墨?笔笔蘸墨?还是字字蘸墨?


插一句

临帖能治一切病!

好好临帖

说别的都没用

节奏又该如何把握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复杂,你要考虑复杂了那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拆分一下古人的墨迹(碑刻很难判断,因为那是刻在石头或者木板上的,信息丢失太多。启功先生就说过“半生师笔不师刀。”啥意思?


就是说启功先生一直向墨迹本法帖学习,没怎么或者就没有临习过碑刻的东西。可能,就是因为刻本所能分析出来的原是信息太少、太不可靠。所以,先生又说过“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个其实蛮难的,不是我想说的话题。)


咳,我自己把自己中间打断了,接着说:如果我们拆分一下古人的墨迹,里面的信息其实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看、多想、多分析,做痕迹还原。这有点类似于你是侦探,你要还原古人的犯罪现场。


节奏,简单说一下。其实,书写的时候,节奏的快慢、急徐、轻快与用力等等矛盾关系,和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和心情、环境、纸张、笔、墨都有关系)。我说的和内容有关系,这是必然的和物质的关系。比如“白日依山尽”和“盧嶽亭亭翠萬重”,这俩内容,你书写节奏肯定不一样,因为前者笔画很少,好写。后者笔画太多,不好写。


甭迷信这个高手那个大师

认真临帖

坚持临帖

这里我不分析也不详细说节奏的问题,就这么简单一提,举个例子而已。


这一个章节,我重点要说的就是,在临帖过程中如何分析线索的话题。


很多人写字,一笔下去,然后就又蘸墨。写完一个字,又蘸墨。还有人问我,啥时候该蘸墨。那么,用图说话吧。


这俩图片,是我桌上摆着的王铎的行书,我就不找别的举例了,都差不多。


首先,从墨迹上看,王铎这件作品没有飞白线条,那就说明他可能用的是不洇墨的熟纸。这个就不如林散老那种生宣的草书直观了,没关系,咱们分析就是了。



“颠”字显然线条比较粗,说明他开始蘸墨写的第一个字(在这个节奏中),然后“书”字有些的线条很密,几乎成了一个块面,于是,考虑到笔中剩的墨不多了(王铎不想出非白线条,这是这张作品的原则),于是“贺”字线条写细,这样就保证他的毛笔中有足够的墨可以写完这个字。


写完了“贺”之后,估计毛笔中墨不多了,于是他又重新蘸墨,重重的写下了“八”“清”两个字,到了“鉴”,左边金字旁写的很粗,那么所剩墨不多了,于是右边写的细一点,到了第四个字“风”开始往细里写。还有一个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笔画少的字或者笔画少的偏旁,可以写的粗一些,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多的偏旁可以写的细一些。当然,不绝对。


现在的高手

没人真教你

教会了你

他们去骗谁啊

明摆着的事儿

大家可以按照我列举的这两张图,自己看看。红色方框,是一个节奏区间,红色圆圈的是蘸墨后的第一个字。



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和认为,不一定对。我要说的,就是,大家在临帖过程中,你也要学会这么分析,这样的话,你就能养成和古人一样的用墨习惯,久而久之你的书写方法和节奏也就慢慢形成了。


学写字,字帖摆在这里,不能光写,还要学会分析,更要学会归纳。虽然,作为艺术的书法,不应该有套路和公式,但,规律还是有的,只是潜在的规律,需要用心才能发现。


还有好多朋友私下咨询我一些问题,我慢慢来解答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