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说文》从青,青者,笔者《道德经要义之三:“性”和“情”有什么区别》一文,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物所凝聚的至纯至真之物,谓为青,故言之至纯至真,谓之“请”,米中至纯至真,谓之“精”,水之至纯至真,谓之“清”,源于性,发乎心而显于外者,即为情;”情有七情,分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情虽至真至纯,但发乎心而显于身,仍身之所欲也。“静”者,乃身心相争后根植于人心至纯至真能归之于一的本性。 身从所求,是妄,是足欲。什么是妄,妄就是饥者食,渴者饮,见色思淫欲而随欲而行的状态。故《说文.女部》释:妄,乱也。道德经云:“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人身各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被不同的欲望吸引着,五色、五声、五臭、五味等各种可欲之物供人选择,苦思甘,甘思辛,辛思咸,咸思酸,酸思苦;一种味道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可欲的另一种味道,五味更迭相诱。五味如此,五色、五声、五味皆然。 心之所求,是常,是永生。基因的特性是永无停止的复制,故人性中最深层的欲望是永久,这种深层的欲望经过升华成为人性永恒的追求——成为神,神者,常也,永生也。心为神之居,心者,君主之官,故人心之所欲,是长生。但有部分人体会不到这一点,因为这部分人的心已被蒙蔽,已被身之欲望驱使,这部分人在中国传统典籍里,称之为“小人”,是被奴役的对象。而“君子”指心未被全部蒙蔽之人,是懂得修身之人。 对君子来说,心身相争后,以心克制身上杂乱的欲望,“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老子赠孔子语)”,将所有欲望归之于一“长生(常)”,这个状态,就是静。 故老子云“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