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坚持,才能有收获

 风中瞬间 2016-08-31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和自己的大脑战斗,如何做时间的朋友,把握“时间”这一世界上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实战手册。其实里面很多观点和情景也是我曾经思考,苦恼和切身感受过的,确从来没有如此系统的整理过,只想说,还好我现在就看到了它。所以,要和时间做朋友,把看明白的道理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这本书还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出版书的离奇之处,它最开始是李笑来写在网上免费分享给大家的,没有做任何推广,但却越来越流传开来,自从09年初次印刷以来,销量一直越来越好。这本身也足以说明它的货真价实。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一章 醒悟




1. 孰主孰仆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人可以运用心智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


2. 何为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3. 我的案例

10元上电脑班学编程,20年后资本回报率超过100万。曾经拒绝学习盲打,浪费了无数的时间。“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的人”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往往会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




第二章 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

人类希望自己的欲望立刻得到满足的天性,很多人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以及人类对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开始持续下降,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漫长的30年的自我满意度下降造成的浮躁是对现状不满的心理根源,是不由自主期望速成的原因所在。


2.交换才是硬道理

所有的我要的都是用我有的换来的,如果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去交换,永远得不到我要的。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即便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至少你还有时间,精力和正常的智商。只要努力,勤奋,机会永远存在。


3.完美永不存在

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


4.未知永远存在

未知分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就能解决的,第二种未知是我们必须学会面对的,学习的难度正在于此。我们只能不断尝试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录下来。随着你的前行和积累,找到答案的那一天就是你的重生。(作者儿时抄写过新华字典,如此枯燥的事情都做过,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了)。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很多人对现状不满意,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此沦为平庸之辈。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不要浪费时间顾影自怜,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才能良性循环,才能不断进步。


6.与时间做朋友

平静并理性的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出想象,以至于从人类总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第欧根尼到凯恩斯。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录下来,通过不时地记录,反省和思考,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的影响。




第三章 管理



1.估算时间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实际所需的时间要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2.及时行动

拖延症的内部原因来自于害怕失败,害怕困难的恐惧心理,外部原因来自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对于5岁的孩子来讲,1年时间相当于度过了他人生的20%,对于50岁的人来讲,1年时间相对于度过了他人生的2%,所以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会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意识到,“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未来的某一个点,而是向你扑来,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开始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3.直面困难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难,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种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关注步骤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5.并行串行

给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两个任务要是”主动并行“的,”被动并行“只能使效率变得低下。要完成一个任务时,需要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这样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


6.感知时间

事件-时间日志 (例: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可以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这样估算任务时可准确判断可行性,准确的估算又促进了目标的达成,战胜了焦虑。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7.记录开销

正如理财的第一步是弄清楚了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样,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


8.制定预算

罗列任务,制定权重,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养成任何一个小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那个时刻将会变得其乐无穷。


9.计划

目标现实可行的判断标准:1.已经有人做到了。2.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理智。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在你没有这个能力之前,不必计划,找一个你觉得会带来改变的任务去做就是了。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10.列表

最方便的工具是纸和笔,没必要工整,一定要随手可及,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执行到底。


11.流程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各种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


12.预演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13.验收

电子游戏有精良的验收机制,详尽的即时回报系统,包括经验值,宝物等,还有负面回报系统,比如长时间不登录经验值减少。在这种验收机制下,玩家幸福的拼命干活。我们在做一个事情之前,应该给每一个子任务定一个验收标准。完成每个子任务时,拿出标准对照一下,这种简单的方法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第四章 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最高的行为。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2.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的4个手段:体验,试错,观察,阅读


3.主要手段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这样看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人们会用信仰,希望,爱,奇迹,甚至怪力弄神等必要的幻觉去填补这些间隙才能安心。开启心智,正确思考,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


4.经验局限

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主义。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经验局限的根源是人类的寿命有限。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是来源于恐惧。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


5.自学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是掌握自学并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建议自学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因为计算机程序语言和相关资源在互联网上分布广泛,极易获得,而且优秀的资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英语,又顺带练习了英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习中的时间和进展的关系不是纯粹线性的,而是缓坡+阶梯式的,如果不理解时间和进展的关系,就容易半途而废。



第五章 思考


1.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拒绝独立思考的人,不仅不省时间,反而容易浪费一生的时间。


2.思维陷阱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几乎都是因为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因为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乱,未经细分与整理的,所以他们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乱,无法理顺的。此外,人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3.因果关系

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他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老师和学生)。双盲测试证明1/3的人会受到安慰剂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学生之所以最终未能掌握英语,其实就是自证预言的实现。对于自己的念头要时刻注意甄别因果关系。


4.相关命题

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因此被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擅长的做法。


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误入歧途的原因基本上都能归结于知识的贫乏。不懂统计学,所以不知道统计样本有效性的核定,不懂概率,所以常常害怕不确定性,不懂科学方法论,所以从未听说过双盲测试。可怜的一些开始狡辩却不自知的人,已经误入歧途,却以为自己在上下求索(想起12证人那个电影了)。


6.案例局限

使用案例说明道理时,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以免以偏概全。(比如一个人即便和爱迪生一样努力,也未必能够有一样的成就。要清醒认识到,爱迪生努不努力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不应该因为别人努力或是不努力,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7.对立论证

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的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8.张冠李戴

有思考能力的人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比如网上传的Konwledge 96分,Hard Work 98分,Attitude 100分就是逻辑混乱,照这个逻辑,等于一百的单词很多(比如Wednesday),更搞得是Bullshit居然是103!


9.辨析感悟

要清楚认识到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成功人讲经验,往往会夸大困难程度,一是能够更满足虚荣心,二是为模仿的人设定心理壁垒。并且处于人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人们会遗忘痛苦,造成认知偏差。成功者的宝贵经验很重要,但必须花时间了解自己,以便避开生搬硬套的灾难。


10.克服恐惧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是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的分数,正为强,负为弱。所有人起点都是负数,要经过挣扎才能变其为正数,但无论这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便宜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要常用一些有助于独立思考的表达方式。另外要刻意回避比如: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这样的话,因为宝贝放在眼前时,没必要从垃圾堆里淘宝。另外要避免“我要是有钱就好了”这样的话,因为这样不仅脱离现实,平添痛苦,有时还会导致极端,比如没钱我可以去借,不行我还可以去抢。。之类的想法。



第六章 交流


1.学会倾听

为了做到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是“过早质疑”,在倾听过程中,因为语言速度赶不上大脑思维的速度,大脑会习惯性走神,我们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和预期。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到“倾诉”状态。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赢得尊重不能够急于求成,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观察能力,而且人还会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3.交流守则

如果不经教化,训练和挣扎,人有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比如婴儿认为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球迷大打出手等等),我们需要不断寻找真相,需要讨论。

讨论要深刻理解下面的三原则。

1)有意义的讨论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还要相互合作。

2)真理是独自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人或集体。

3)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一旦有人用了:我要保留我的看法 这样的发言,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


4.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比如听对方说完后,反馈: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


5.勤于反思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看到部分事实”的情况,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

以下是几个反思的要点:

1)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求知的路上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2)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每次运用经验都可能有风险,小心驶得万年船。

3)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4)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有用的知识常常是偶然获得的。

5)使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6)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比如十月怀胎)。


 



第七章 应用


1.兴趣

首先,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人们所说的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个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受挫折而已。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好方法因人而异,花宝贵的时间寻找方法,不如坚持,努力。


3.痛苦

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这对整个人类顺利繁衍有重大意义,老人的怀旧是一种错觉,因为他们忘掉了很多痛苦。作为一个有心智的人,要了解大脑的这种机制,摆脱另外一种无法被遗忘的痛苦:重复犯错。

办法两个:

1)面临尴尬时,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遭遇的尴尬纪录下来。

2)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大脑的遗忘痛苦功能,对我们背单词也有影响,因为我们把背单词当成了痛苦的事情。一个人根据奖学金总额倒推背一个单词20元钱,背单词变成了一种快乐的事情,效果大增。


4.比较

比较是陷阱,心智好的人会花时间寻找或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上,标记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上,生活会有惊人的变化。


5.运气

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心理学上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相信好运气,人的生活没什么变化,而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的人,生活真的会越辩越糟。不该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失望。此外,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不切实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都是切实的,可把握的。


6.人脉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或者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一是停止嘲弄他人,二是忘记自己的优点,还有在不伤害他人情感,减损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对于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


8.灵感

随着信息输入量的增加,大脑会因为需要主动生成新的灰质细胞。由于颅腔空间有限,灰质细胞的增加造成灰质密度增大,这会让灰质细胞之间由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现象也就有可能出现。那些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联系到一起了。所以,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看上去也就充满了智慧。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当这个行为成为习惯,我们会获得不需要被别人鼓励也能勇敢前进的人,这是一种境界。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的有效率。就像始终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会过早报废。首先确定自己是以工作为导向的人还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然后运用黄金分割法,把一天中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的61.8%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其他的时间做不重要的事。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每天关注这件事情2小时以上。开始时可以使用20分钟单位,5分钟单位的番茄工作法。养成习惯后就可以控制大脑,自如的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了(不管这个事情是否有趣)。


11.节奏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人类的本性寄希望于速成,于是才有大量的速食业,培训机构,减肥药等。正确的策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的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帮助。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13自我证明

人类拥有“自利性偏差”(好事都是因为自己,坏事都是因为别人),并且,人们普遍不自知。不要花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这几乎没有办法做到。了解自己是个艰难漫长的过程,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评论根本没办法影响到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第八章 积累


1.坚信积累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收获是365点,实际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收获很可能是P(1+i)^365,其值取决于每天的进步量(i)和起步时的实力(P),这是指数级增长。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能拥有耐心。耐心是任何工作,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前提。积累可以遗传,也可以改变人的相貌,越早领悟越好。


2.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理财最难得地方一是对自我的把控,一是对风险的把控,这两个都是可以习得的,且习得后不可逆的技能。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有什么关系,跟智商也关系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失败,教训,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所以越早开始越好。


3.如何开始

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要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


4.躺着赚钱

要想办法增加被动收入,为自己多建立一些自动赚钱的机制,比如版税,专利费,房租,利息等等等等。


5.自由意识

科学的敌人不一定是宗教,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既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


6.生活目标

所谓的财务自由,是被动收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须支出所需要的金额。是否能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审美其实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7.注重学识

仅仅能够感知风险的存在,清楚的知道风险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大量观察,大量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的能力。安全,需要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8.节省与否

节省没错,但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买书的钱不能省,买工具的钱不能省,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事关终极体验的事不能省,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


9.人丑就要多读书

所谓的聪明,虽然可能也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是可以积累,可锻炼的。而这种锻炼习得的特性,居然可以遗传。


10.被动支出

通货膨胀,利息(对贷款者,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生活必需品,瘾性消费都是被动支出,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无论是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11.认知周期

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之后才能真正展现,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越是重要的东西,看起来越不相关)


12.性格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不做没用的事,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学识相对容易获得,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


13.别做险盲

几个事实要认清:

1)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2)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3)衡量风险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最终决定输赢的是谁赌的本多。

4)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

5)冒险没有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


思维导图:



读书心得


1.培养兴趣的方法




对于兴趣,我们往往会颠倒了顺序,认为是对某些事有兴趣才会去做。其实,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因为一开始把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好,所以就产生了继续做下去的兴趣,而因为在这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多,所以就能越做越好。如此循环,才能把一件事做得比大多数人好,同时也会愈加充满兴趣。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如果要重新培养自己的一门兴趣爱好,首要考虑的不是喜欢什么。因为我们在谈论对某些事完全不感兴趣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已经尝试过,但做的很差,备受挫折,所以没了兴趣。而对于那些从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没有失败,所以觉得都还行。

培养兴趣,首先应该考虑自己最有可能做好的事情,然后想尽办法做的比一般人好,做的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有了兴趣,就容易坚持下去,这样时间久了后,我们就能掌握一门新的技能了。




2.大多数事情需要准备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也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对于做某些事情前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准备不足。我们总是会羡慕那些演说很厉害,出口成章的家伙,是因为我们害怕演说。有人曾经做过调查,询问人们最害怕的是什么,结果是最害怕当众演说,而不是死亡。人们之所以会害怕,很大的原因就是准备不足。害怕来自未知的恐惧,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恐惧和焦虑也就随之消失了。



3.关于学习



社会上的很多人,有很多关于学习的误解性的或者形而上倾向的,更谈不上科学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以及可以迅速从知识变现为价值的学习。一个希望通过自学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人,首先需要学习的更应该是“学习”本身,磨好刀子砍树快嘛,所以作者李笑来才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实在是秋毫之见。

关于学习,李笑来说如果只盲目的忙着考各种证书、带着负面心态学习、只是花了时间而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带着偏见的学习等,都不能算是最好的学习,因为事倍功半。最有用的学习首先是自己价值观高度、认知水平以及解决事情的能力(综合起来大约等于他提出的“操作系统”吧)的提升,然后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混合输出变成新的价值。李笑来同时强调,也用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一切都需要认真学习,一切(至少绝大部分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取。一个具有良好学习素养的人可以抵消背景、年龄、长相所带来的一切不利因素。同时,即便是为了快乐和长寿,学习也是一个终身的事情。




4.对知识力量的重视



在如今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圈层实际上已经将人群部落化了,有很多圈层已经发出了对知识不尊重的声音,甚至出现了“反智主义”,互联网也让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软萌化、二次元甚至屌丝化特征。曾经一度受这种影响,让原本敬畏并渴求知识的也出现了思想动摇,觉得看的书多怎么了?懂得多又怎么样?好像既不能马上改善生活,也不一定能增加别人对你的认可度。


而李笑来老师特别强调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知识的获取和变现越来越容易,而且知识的积累可以变成自己独到的学识,知识的组合混搭可以创造新的价值,知识将会起到过滤器和入口的作用。而像罗胖子、李笑来这样的人的成就以及他们的出现,本身已经证明了“知识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你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想来也是,那些引起潮流的人,即便看起来是在引导人们的软萌化和屌丝化的倾向,但他们自己可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并能生产知识。之所以让很多人有错觉认为知识不再重要,那是因为他们在错误心智水平下有选择的理解,或者发出声音的人因为某些“自私”的原因故意顺应了某些人的心理,如果你真信了,你就真的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井观天并笑别人“胡乱蹦跶”。





5.心智驾驭大脑



李笑来特别强调心智能力,比如用心智的力量发现事物的本质,用心智驾驭自己的感受、直觉,不被大脑自动控制,应该反过来利用大脑。他的这种特别强调心智的态度和独特的提法会让人有所警醒,但却不好用朴实的语言说清楚他到底指向一个什么样的本质。也是因为心智的概念太过抽象,所以即便提到这个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和本义相反的理解也不奇怪。


李笑来给了一个定义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知识和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的总和。一个人的心智会随着新的知识和经验自动积累和发展,但方向却会有不同,可以因为一些因素急速前进,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因素急速退化。但如何区分好坏却依然靠现有心智,所以有一个哲学思考,万一一个人陷入负面心智,他又如何自知并调转方向呢?同时,一个正向心智的人怎么知道他所新装进来的东西(包括经历、知识)是促进还是倒退呢(虽然很少,但毕竟有一定这样的机率)?可能只能说需要增加广度和宽度,不限于偏激,应该会是对心智健康发展不错的一个保护措施吧。





6.积累不可替代





李笑来认为除了少数有特定天赋的人,没有任何思维能力、熟练的技能、创作灵感是可以快捷获取的,积累是唯一的途径,即便发现很多东西似乎已经来不及,也不得不通过积累来逐步完成,那么勤奋和思考也必须伴随积累,让积累可以变快。他特别强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不仅会导致一无所获,甚至会造成心智坏损,恶性循环。


为了有效积累,对自己不能没有规划和自控力,这些不舒服和不有趣的过程必须依靠心智的力量予以接受并抹平,说不好听点,可能就是要对自己“狠”吧,但在具体做的时候要保证心态是调整好的,否则又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最后,这本书讲的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成长话题,也可以让你时刻保持思考和对位,适用范围也很广——从学生到职场人士到创业者。特别推荐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想要破除浮躁焦虑的人精读此书,好东西要分享给好人们。




转自《把时间当做朋友》和无书笔记,编辑无书



关注无书,回复李笑来即可获得「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PDF电子书。或者点击书单|时间管理,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 END -



如想加入无书充电团可先加悦读个人微信:nonobo-crystal,投稿69241356@qq.com

无书网——社会化学习社区,收集分享读书笔记,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