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时间做朋友》

 乐土牛天 2019-11-04

第5章2思维陷阱摘要🔥

其实我们说某个人“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的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毫无必要的、不讲根据的、混淆视听的概念。或者说,他可以清楚地了解那些概念是什么样的,以至一切在他的脑子里都非常清楚。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一般人看见房子,不会觉得砖头有多么重要;但是对建筑师来说,砖头分为好多种,每种功用都不同——这就是内行和外行的区别。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教我:“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这一教诲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以至我上学期间从未觉得哪个科目太难。后来做了老师,有机会大量观察,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

🔥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

事。

● ……不一定……

●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 ……看起来像……可是……

●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这些句式看起来简单,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

平时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妨把这些句式套进去填空——就当想着玩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体会这种游戏的有趣之处。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因为这些句式的运用而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例如,“……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个句式往往瞬间就能使一个人的脑子更加清楚。

第一章总结:心智定义。

第二章总结:正确的事情——学。

第三章总结:正确的方法——用。

第四章总结:心智的手段。

第五章总结:正确的思考

第六章总结:正确的沟通

本书中心思想:

1. 大多数成功与智商无关,所有失败都与时间有关。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接受现实+积累+开启心智。

2.时间不可管理,问题出自我们自己。

3.与时间做朋友:开启心智+提高能力=正确方法+正确事情。

第一章醒悟

1.孰主孰仆:利用反思,用自己大脑(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大脑(无意识)。无意识大脑=立即反应,有意识大脑=通过分析作判断。积极向上态度,心智可获得解放。

2.何谓心智?心智=知识+经验(思考方法和模式)。心智上不封顶,下无保底,它可以发展培养和重建,也可以出现停滞倒退和疯狂,因此形成人与人差异。

3.我的案例:通过10元钱和盲打案例,发现一样原因,做出了截相反决定,需要利用心智的力量,摆脱自己的局限。

第二章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天性:希望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人的天性。

        现实: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这个道理:比如怀孕、生育都需要时间,不能速成。

        结论:接受现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我有的来换我要的。

       不成熟的人就是我要,因为他们无积累或积累少没有办法和经验,求而不得,只有要。

       积累多的人很稳健,即使拥有不多,也能将拥拥有的足够努力和勤奋,用时间来如愿。

       摆脱不成熟的方法,只有一个接受现实,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认真分析我有的和我要的,利用心智力量去识别,只要勤奋努力,不断积累再能换回能换的东西。

3.完美永不存在

        追求完美,两种情况:一种因为不懂,所以不现实,因此脆弱易受伤,因要求高而做不到,故意标榜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是抬高自己的手段,其做法会影响到以后的决定和行为。二种:是真正优秀的人,他们不断的追求完美是事实,但前提是他们有能力,而且坚持不懈。

        结论:接受不完美。没有人能够完美,只能接近完美。生活本身也不完美,都有磕绊都有遗憾。人,生活都如此,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

4.未知永远存在

        人害怕未知,希望掌控一切,因为未知因素会影响人们安全感,它数量增加会引发结果的数量飞速增加,超出人们的想象。

       未知有二种:一个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个是可预见未来能解决的。

        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接受现实未知,在未知中不断前进。不接不接受现实,那么就会造成焦虑,会浪费时间,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解决办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先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成长,以待获得明确的方案。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不能低估环境的巨大力量。天分固然重要,但人的能力主要还是靠积累,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束缚,当然顺境中更容易成功。只有接受现实,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都做好,不要觉得苦,苦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乐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做朋友

        时间是现实人的朋友,是不现实人的敌人。与时间做朋友,就是用正确方法做正确事情

       正确的事情:接受现实,做一点是一点,收获一点,进步一点,动力更强一点,更容易持续和坚持。而错误的事情:否认和逃避现实,逃避现实,一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望,二是使用幻想。

        正确方法:醒悟。现实只能接受,资源都是有限的。 

               第三章:管理

        1.估算时间:如:学英语

         错误的估算时间,实际花费的时间大于计划花费时间。

         原因1,没有分清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从陌生到熟悉,需要时间去了解每个环节及步骤和分支。

         原因2,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过程,工作是应用已知过程。生活中真正属性是一部分熟悉一部分陌生。

        提高估算能力办法,做任何事之前要判断它的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估算完成时间。

       2.及时行动:

       及时行动存在现象: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存在错误认识:1.错误的估算时间,2内心恐惧怕错做不好(以为做得好的都是《直接》做的好的) 3.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生活常态:1.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越有价值困难越具规模。2.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上磕磕拌拌而来的,3.他们的世界与负面评价的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会嘲弄别人的,他们懂得做对做好不容易,所以常常鼓励别人)。

        要及时行动,首先心智上要接受:事情多,时间会快这个主观感觉。那么不管任务进展如何,一切从现在开始!

        3.直面困难:

        存在现象:拖延人表面努力,却效率低下。

        低下原因:1.完整任务=简单十困难。他们专做简单,回避困难,不能完整完成任务。2.相对简单,容易奖励。

        分析:做事动机来自于奖励(划算)和惩罚(合理)。奖励有2种选择,再次来过(易选择)和见好就收(易忽略),惩罚也有2个选择:不碰(易选择)和找出路(易忽略)。人人都爱奖励。

        真正踏实做事人: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先完成简单的,再用节省时间去处理困难的。因为任务中重要的往往是困难的,困难的往往是重要的,他们敢于直面困难。

        4.关注步骤:如:背单词

        三方面:内容,原因和方法。

        4.1内容:方法要从内容入手,进行细分,拆解分配任务。4.2原因:对任务每一次的具体化和细节的拆分都要反复询问原因。4.3方法:最重要是关注方法。向项目管理员一样思考,反复拆分任务,落实每个步骤,有效地分配任务。

        5.并行串行:

        要提高效率,尽量并行:即将2个串形任务进行并行完成。

        串行:在不同的时间完成多项任务。如:先洗手再吃饭。

        并行:在同一时间完成多项任务。即多任务操作系统并行。如:跑步时听英语。

        并行方法:1.笔纸记录,分清简单与复杂,机械和灵活,进行搭配。2.了解任务,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3.对任务大分成多个步骤(即子任务),对子任务关系进行甄别串行或并行,找最佳方案。

        6.感知时间:

       以写日志为例。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基于结果的记录:事件名称。

        基于过程的记录:事件过程十完成时间。其好处:1.结果不好,可以找原因。2.可准确估算时间达成目标,战胜焦虑。

         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感知时间,那么就必须想办法了解自己,了解时间,与时间合拍。

7.记录开销:

        感知时间的第一个好习惯——用笔纸记录时间开销,可以弄清自己在时间内做了些什么。通过完成三组从近到远的练习回忆,可以得到结果:你有了时间观念,与时间合拍了。

8.制定预算:

         感知时间第二个好习惯——制定预算。

         1.列表制作今天要做的事情。

         2.标注权重进行理智选择重要与不重要。

          重要:不管有用有趣或枯燥,只要完成任务对完成目标有益处。

         不重要:无用而有趣,不切实际的。

         3.判断每项任务的真实属性,选择“真的重要”,或者“显得不重要”。

9.计划:

      1.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成功:获得预期结果达到目的。

      目标:有目标可以倒推每个步骤,形成计划。

      现实:已经有人做到了,自身与那个人没有太大区差距,这样目标现实可行。

      不现实:一是没有意义的坚持,如:制作长生不老丹,二是坚持了但寿命有限,需要几代人才能实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都不现实。

       2.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能力。一要制定计划,要考虑变化,二是目标现实可行后,再计划才能成功。三是生活本身存在很多意外。因此,长期计划要一点一滴从实践中做起。

       3.有时候没必要做计划:一则任务简单不需要答案。如:每天计划慢跑,答案是一辈子。二则初始状态下,没有能力去制作合理有效的计划。三则计划重要,行动更重要。

10.列表

          是最有效工具,是重要能力,可节约时间。

          益处:

          1.只需要纸和笔。2.没必要工整简洁就好。3.随手可及。4.可明确仅一个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对目标实现有帮助。5.可制作下一阶段表格:将原表格获取的灵感重建表格记录下来,再回到原表格中继续完成任务。待原任务完成后,下一阶段的表格任务也经补充而变得有具体的项目了。6.核对列表:避免因疏漏任务而造成返工从而浪费时间。7.列表一旦开始工作,中途不改变方向,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1.流程:

        对于重复常见任务,做完一次后——整理总结——弄清流程——进一步的实践。

        以打电话为例来说明流程重要性。

        1.电话本上备注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或发短信时间。2.打电话前列出通话的要点,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3.电话未通可给对方发个短信,说明事由避免误事。4.打电话要先说出自己的姓名,发短信末尾要附上姓名。5.打电话后有重要的信息,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作备忘。6.随时更新备份电话薄。

         结论:梳理流程可思考中间的环节,是必备习惯,看似简单习惯却造成人与人巨大差异。

12.预演:

      做任何事情前,把过程在脑海里演练数遍。

      好处:以上台演讲为例。

      1.任务越重要,预演越关键。

      准备充分:提前预演,在实践中会表现出色,更坚定提前准备的重要,可形成良性循环。

      准备不充分:没有预演,考虑不全,实践中表现欠佳,反觉得提前准备无用,形成恶性循环。

      2.战胜恐惧的方式。

      提前准备,会产生多种思路,对多种思路进行分别演练,进入实践就将恐惧变成动力。

      结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皆需提前准备。

13.验收:

        半途而废原因:对任务没有设计验收机制。

        成功原因:1.明确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2.做之前更关注步骤,分成若干任务,设计验收机制。以考试(即验收机制)为例。

        验收重要性:1.可以更注意细节,进行更多思考,提升专注力。2.它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功能,使成员重视自己工作质量,提升团队的执行力。

第四章学习

1.效率本质:

       本质: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拒绝学习:1.不知用处。2.体会不到学习后收获——及收获带来好与大——从而没有学习动力——少做许多事——错过很多机会——甚至一生都过不好。

        爱学习:掌握新技能(是否精通或者比别人强都不重要),就感觉自己一生经历许多辈子像重生了一次。

        学习特点: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学会起点:学会一种技能,感受收获不同,增添动力,良性循环,加倍学习。

2.基本途径(基本手段):

        开拓心智的手段是学习,学习的基本手段:体验,试错,观察和阅读。

        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依赖于基因遗传,是靠个人自身体验。

         阅读突破了体验试错的种种局限,可以通过文字记载了解前人的经验,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和快速积累现代人经验。

3.主要手段:

       学习主要手段是正确思考(因果关系)——用科学方法——利用心智力量去思考,摆脱个人感知局限。

       科学与宗教不能对立。

       因为1.许多科学巨人都有宗教信仰,但不等同于那种拒绝科学的人所信奉神的那种信仰。  2.科学与宗教都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仅侧重点不同。科学侧重研究物理,宗教侧重研究人文领域。  3.面对未知,人心存恐惧,所以要用信仰来面对。

       因此,不能对立,要开启心智,用科学方法正确思考。

4.经验局限:

        经验主义有两面性。1.适用  2.局限。

        局限表现:

        1.个体经验局限。

        无法突破和很难摆脱局限思想去理解周围人和事。如:色盲,同性恋。

        2.群体经验有限。

        人的寿命有限。不可能完全体验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

        3.无法理解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相近的知识可用类比法解决。相悖的知识无类比的参考点就很难接受。

         突破局限法:

         用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以及把相悖知识当作经验,类比未知,采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去突破经验局限。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5.自学能力。

       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识别文字接收信息后,进行甄别,处理归类,便于日后复习。

      检索能力: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对文字进行阅读观察、理解交流、沉淀筛选。

     写作能力: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的文字记录知识和经验,便于获得更多知识。

     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去验证,增强行动力。

      自学能力,1.要保持开放心态,不仅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也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培养反刍能力,扩大知识面。2.要了解学习进程:平台期—突飞猛进—平台期,通过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

第四章中心思想:心智的手段

       了解学习的本质,用学习去开拓心智,用科学方法,正确思考,摆脱感知局限,突破经验束缚,开放心态,提升能力

 第五章:思考

        1.勤于思考

         思考:结论经大脑判断分析得出合理结果。

         思考后出现思维陷阱,表现为二种态度:1.勤于思考。2.放弃思考。

         放弃思考易迷信权威。勤于思考认为权威是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而且努力成为权威。

         正确看待权威:1.权威观念不一定代表正确。2.人们不能正确理解权威所表达的观念。3.权威者别有用心。4.权威存在与否,真假难辩。5.面对无知需要权威。6.相信权威,但符合自然常识。

          拒绝学习的人,在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上产生拒绝困难。勤于思考的人,会思考分析任务的每个流程步骤细节,并获得意外收获。最终造就他们成为两个世界的人。

          2.思维陷阱。

          2.1.概念不清。

         社会要进步就不断地试错,认知正确就延用,不正确就进行修正或丢弃。

         判断正误方法:掌握基础概念(底层逻辑),所有知识都是靠它搭建起来的,这样概念清晰,能正确思考,客观试错,看清世界真面目,而不是混乱不清,歪曲世界本来面目。

         2.2.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对于未知新知识,不能面对现实,害怕未知,奢望简单,内心恐惧,存在认知逻辑错误。

        3.因果关系。

       人们思考离不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时出现错误判断,时间越久后果越严重。

      1.基础:

      因果关系2种。  一是因为a所以b。a不是b的理由,或不是唯一理由,或不是最重要理由(例看电视影响与人沟通)二是互为因果(学生水平决定教师水平)。

       环境会对身边每个人行为作出反馈,人们也会接收到信号作出回应。

        2.双盲测试: 

        新药物需要测试其真实效果才能使用。被测试者一组服用新药物,另外一组服用无药力的安慰剂。一盲:病人,认为自己服用的是药物。二盲:发药人,分不清是药物还是安慰剂。服用安慰剂的人因受到心理暗示而痊愈。

        双盲测试思维模式,为实践手段和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3.自证预言:

       由于恐惧心理,原本不会发生,但因相信会发生,结果就真正发生了,使因果关系变得复杂,因为相信了结果就是实现了自证预言。摆脱自证预言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小结:

      关注自己的想法,甄别因果关系,应用思考原则,提升思考能力,让思维变得稠密。

    4.相关命题

    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四种命题及关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以做饭洗碗为例。

    1.原命题。

     你做饭我洗碗———没问题。

    2.逆命题。

    我洗碗你就做饭———那可不一定。

    3.否命题。

    你不做饭我就不洗碗———热剩饭你也得洗碗。

    4.逆否命题。

    我不洗碗你就不做饭——碗都不洗就不用做饭

   每天都会混淆原命题逆命题而被他人所左右。

       5.举证责任:

       思考时,不懂举证责任就会误入歧途。

       针对论点,双方举证难度几乎不对称,因为:

      1.举证难度受举证人学识与专业能力的影响。 

如讨论转基因问题,专业人士就比非专业人士证据多。        

      2.受社会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如讨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当今社会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而2000年前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对立双方难度不同,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肩负着沉重的举证责任,一种是假设的恩惠。

       结论:证明否定论断难度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度大得多。

6.案例局限。

          案例局限容易陷入常见谬误——以偏概全。

          以偏盖全:某种经验适合个人,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例如努力行动,并不是成功唯一原因,还有多种因素,如爱迪生。与努力行动相反行为模式(坐等时机)也能获得成就,如甘地。

         用案例说明道理时,运用心智力量,注意案例与结论之间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偏盖全。

7.对立论证。

       定义:同样的原因(论点),截然相反的结论(论据)。以认为老板愚蠢为例。

       原因:上司做事是显形的,所有下属可见。而下属成员之间不知道对方做什么,下属容易看见上司的缺点。

        结论一:抱怨。

        抱怨者:1.不自知。只有做事才会暴露缺点。2.偷懒的理由。没有反思,用自己宝贵生命去为愚蠢上司打工?

        结论二:发觉。

        发觉者: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要么帮上司解决问题,要么自行离开。

         两种结论相反,他们行动也相反,那么时间在接下来他们各自经历中产生的伴随作用也截然相反。

        正确看待:

        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情商),有对立论证存在意识,不从单一积极角度去思考,而是用合理的,现实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8.张冠李戴。

        定义:论点和论据之间无逻辑关系,可以合理地绑在一起。

        实例:从牧师给儿子拼地图和态度决定一切两个实例得出的结论,可看出逻辑是混乱的,却反而容易被人们接受。

        结论:有能力的人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

9.辨析感悟。

         反思能力:是人类的独有能力,不一定有价值,并非是道理,多半感悟。

        感悟和道理的区别。道理是普适的。感悟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包含着道理,但是有偏差和局限,不一定普适,容易误导。

       辨析:以成功者为例进行辨析。

       成功者没有太多时间讲细节,容易出现自利性偏差,掩盖错误,保护自己。

       失败者容易被看清,错误很明显易确定,失败的原因容易查实。

        感悟: 听众要有智慧,学会倾听思考沉默,了解沟通原理,避免说什么信什么,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如从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

10.克服恐惧。

         恐惧永远存在,人天生充满恐惧,它是恶的根源,懦弱是原罪。恐惧带来懦弱让人无法正确思考。

        强与弱是自然界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善与恶,善与恶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人的强与弱=勇气—恐惧=十就是强,一就是弱(起点),弱经过挣扎才能变成正数。勇气抵不过恐惧。

        克服恐惧就是要正视恐惧,克服恐惧,积累勇气。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便宜、免费、有效的工具。语言表达思维,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思维因语言不同而受到影响,正确使用语言可以修复思维漏洞。

        好语言习惯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刺激思考的作用,使思维发生巨变,让大脑清楚。

       不好语言习惯,让人错上加错,严重误导。是因为他无法接受自身的现实局限,他不现实——因为想法不现实——由它使用的句型决定的。

      过去事情无法更改,现在烦恼无济于事,将来尴尬可以通过马上采取正确行动来避免。

第六章。交流

1.学会倾听。

          1.倾听重要性:1.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决定一个人命运。2.倾听比阅读更重要。

          2.倾听种类:不顾一切说出来,讲给喜欢的人听。

          3.容易走神原因:说者的讲话速度慢于听者的思考速度,这样听者易走神。

          4.无效倾听:

          拼接能力局限:1大脑有个拼接能力,将零散按类比情况进行拼接。它并非天生都有,是依赖于一定已知信息(闪念),会不断随着信息增多,越来越大。 3.1.2突破极限的方法,就是要有判定性知识,去鉴定自己大脑中存储的已知概念性知识,并不断对判断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修正,就像编制一个滤网,阻止无效的概念性知识进入,吸收概念信息知识中有效部分。

         过早质疑。

         因为不知道多余的脑力做些什么。过早质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产生幻觉,进入排斥状态。克服这个状态就要等对方把话说完。才能发现说者的内容发生变化,自己的疑问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5.有效倾听:

        有效倾听关键在于隐含的信息,倾听时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信息,一回顾、二预期。

       回顾:是说者刚才讲的内容。说者一般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二是看法。听者要花时间去思考,说者的程序内容的真实性和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里,才能进入下一个预期状态。  

       预期:是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好处,听者自动集中注意力,正确把握听课内容,听着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总之,给予鼓励性信号,即一旦倾听就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听状态。给予专注,即控制反感情绪,有逻辑反应,全神贯注。这样对获取听者信息有极大正面作用。

2、说与不说。

        每一句话都是有归属感,在细微的地方,这种归属感造成扭曲会更加严重。

        建议:1.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而更为有效而长远的建议,是通过努力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这样可以赢得重视与尊重,它是要靠积累获得的,要攒人品。 2.分辨谈话的对象之前要先分辨自己,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3、交流守则。

       共生状态: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共生状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情看法有差异。共生状态就是自己就是全世界,一切都是由自己掌握。如:婴儿5个月后才脱离共生错觉。要摆脱共生状态,必须要经过教化训练和挣扎。

         交流守则:要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就要寻求真理,寻求真理就离不开讨论,但讨论就有原则。1.双方不仅相互竞争,而且相互合作。但要遵守理性讨论的基本规则。  2.真理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个人和集体。“自以为是”是人成长必经阶段,要经过教化才能跨越这个曲折,否则会造成讨论无结果。   3.真理不变,变化的是人对真理的理解。讨论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看法是灌输的,是环境的产物。讨论的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过滤不可靠因素。而真理是保护自己已有看法的最佳手段。

         小结:解决三个原则的方法就是自我挣扎。让自己强大到能够忍受自己与外界分离带来的痛苦,让自己的心智成长。

4.正确复述。

       沟通的流程:

       甲将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即“编码”),乙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甲的语言(即“解码”)。

       难沟通原因:

       1.积累不同,环境不同,不同人的编码(表达)和解码(理解)机制常常不相同。如:精于算计和慷慨大方,不同人的理解褒贬各异。

       2.发送者,自身把事情“想明白”都很难,“编码/传递/解码”过程不一定正确实现。即便接收者“解码”正确,也要与自己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而这也不一定能顺利完成。

        有效沟通:(正确复述)

        需要验证机制(即反馈验证)才有效果。正确复述用验证句式:“你的意思是……是吗”或“……我理解的对吗?”,对则继续,不对则重新表述理解。避开无效沟通句式“那你的意思是……喽”。

5.勤于反思。

           冲突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认知,经验等各个方向局限,五觉(视听嗅味触觉)并不可靠,常常只看见了部分事实,造成冲突,所以要勤于反思。

           反思要点:

           1.了解经验局限。

           知识属性是了解本身等同于掌握。经验存在局限就是这样知识,摆脱经验主义需要勇气。

           2.保持警惕。

          经验要归纳,更需要演绎来验证。未演绎前有经验有风险意识,小心驶得万年船。

          3.使用记录。

         记录的重要性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一些习性和人性本身固有的错误。

         4.观察阅读。

         观察阅读是扩充自我经验局限最好手段。读书不一定要有目的,知识有时候是偶尔获得的。

         5.类比法。

         是跨越未知和已知唯一手段。如类比法:地球的构造(未知)与煮熟的鸡蛋(已知)差不多。读杂书多,接受新生事物就多,理解能力就强,可以解决未知问题。

         6.耐心等待。

         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把它记下来,等待时间来解决。有些阶段无法跨越,如十月怀胎。所以要懂得等待的必要性。

第七章应用。

1.兴趣。

         没兴趣原因:

         1.并非没兴趣,而是没能力做好。分析:要问自己没兴趣,是因为自己没做好吗?如果是。那么再问自己,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如果有,那么就努力去做,没有就其它选择。

        2.认为真正有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分析:那是因为他没有开始做,也没有受到挫折,如果他做其他事情同样都是困难重重,也会失去兴趣。

        正确看待兴趣:

        弄清顺序: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做得好——就擅长——就比别人好——兴趣更浓——形成良性循环。

2.方法:

        2.1.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2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于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就是重复。重复就是时间的投入。坚持不懈就是策略加重复。2.3与其不停地找方法,不如马上行动。

3.痛苦。

        对痛苦的感受会扭曲和抹杀感受其他事物的能力。遗忘痛苦能力强表现为很容易原谅自己。

       消除痛苦:

       1.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其实并没有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强烈(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样可以忍受痛苦。

       2.大脑有遗忘痛苦的自我保护功能,对人类的繁衍有重大意义。如忘记分娩肉体痛苦。

       3.利用心智,转移注意力,不去注意它,它就不会回来。

       控制遗忘痛苦:

       出现痛苦时,运用心智力量,摆脱因为反复出现而无法被遗忘的痛苦(即牢记痛苦)。如犹太追杀纳粹。

       具体做法:

       1.用数字图片的方式记录和提醒,避免重复犯同样错误。2.了解自己大脑的机制,用心智力量,良好心态,弱化痛苦,控制情绪,不要被大脑直接反应所左右,如“痛苦的背单词”大脑就会用遗忘痛苦的功能把单词迅速遗忘,因此想办法把它当做快乐的事情来做。

4.比较。

         1.人无法摆脱由比较产生的情绪。正面的就是成功,负面的就是嫉妒。成功是比较的产物,既高人一等。嫉妒是对自己及他人之间差异产生的扭曲理解。

       2.比较是相对的,无尽头。如果建立在与他人比较基础上,无法获得幸福。

       3.比较是无法回避,是陷阱。三种人:有人逃避,有人忽略,有人接受。有人逃避万事皆空。有人忽略不比较的快乐,而去追求通过比较获得幸福,造成今生痛苦,又寄希望于来生。而接受的人用心智力量先去分辨,哪些快乐是通过比较与不比较获得的,再去获得不比较快乐。

        4.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因为成功是与他人比较,“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更具幸福感。助力成长一句话——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5.运气。

         运气:因小的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非人们所不能控制的。  

         本质:确实现实存在的,与人无关。有好坏之分因为概率一样,人的欲望不一样。概率,独立于任何人存在,不以人的期望而发生改变。  欲望:人的欲望是可以控制的。

        正确看待:

        弱者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软弱无奈,逃避现实的表现。强者相信因果,不盲目乐观,也不失望悲观,我们崇尚努力,机会就会时刻出现在身边,不仅提升自己“运气”,而且改变后代的“出身”。越努力会越幸运!

       6.人脉。

       学习重要还是人脉重要?整体上看人脉很重要。个体上看资源(金钱才华…)比人脉更重要。

       学习: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优秀而有价值的人。

       人脉(友谊):某种意义上是公平交换关系。 

       不优秀的人:是索取者,不顾实际情况,把交换变成不公平交换,直至交换落空,造成恶心循环。

      优秀的人:1.承认能力有限,不怕别人面前露怯,敢于证明自己不是“好人”。2.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关注自身的质量。3.不耽误别人的时间,能独立解决问题。4.优秀的人会吸来其他优秀人提供的无私帮助,他们之间沟通成本为零,整体效果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形成良性循环。

        结论:1.生活中受欢迎的人总是少数。2.真正的好朋友都只有几个。3.真正的关心是为某人心甘情愿的花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积累有效人脉建议:1.专心做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更多的技能,成为一个品质和境界都值得他人交往的人。2.学会独善其身,不给别人制造麻烦,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自卑: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愿望,正常感受,但是被定义成了负面定义。自卑不是缺点,在自卑时不自卑,那就是真正扭曲了自己。

      扭曲:当愿望中自己不等于真实自己不等于感觉中的自己就会发生扭曲。扭曲来自感觉。而感觉含有不准确,受影响,被误导的成分。

     自卑原因:

     1.来自于整个社会灌输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社会观念组合含有未矫正,粗燥,扭曲的所谓真实的感觉,要选择性漠视和忽略社会的观念。

     2.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优秀的人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对优秀方面与不擅长方面进行比较,落差就会更大。

     建议:

     1.不嘲弄别人。嘲弄别人真正伤害的是自己。

2.忘记自己的优点。是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3.把优点和缺点替换成特点。平静对待自己和他人。 4.适当放纵自己。用笔纸分辨真实自己,感觉中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对自己缺点不必苛刻。

       8.灵感。

       灵感: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人“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如:鸡尾酒会效应:噪声中有人喊自己名字,别的声音却听不见。

       灵感要靠有意识的积累。

       有意识:大脑灰质所储存的信息量只有少数的一部分小于12%它是有序存储的,是有意识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大部分信息碎片都是无序的,或者很难通过意识直接调出来的。如:梦境

       大脑积累:例:融会贯通:读书多了,大脑拥有更多灰质细胞,而颅腔容量有限,灰质细胞间密度增加,神经元之间连接密度就越来越紧密,可以将不相干的信息连在一起了,形成融会贯通。

      手动积累:凡事靠积累。遇见问题本子上记下来,今后有答案补充到本子,不断地补充积累。例:学生问为什么老师有这么多例子?

        总之,不要相信突然闪现的灵感存在。而应确定可行目标,用心智力量,当量变达到质变的瞬间必然会产生神奇的智慧火花——灵感。

       9.鼓励。

       分析:披着关怀、爱护、友好、帮助外衣,借助怀疑、嫉妒、恐惧、愤怒力量,以泼冷水为乐,攻击他人或另类,阻止人进步,让人痛苦,让人自卑,而恰恰是少数被攻击的另类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结论:1.鼓励是美德,没有风险。2.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有些盲目。3.鼓励别人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大多数人都需要鼓励才能行动,而常鼓励别人的人久而久之,会进入一种境界:不需要别人鼓励就能够马上行动。

        10.效率。

        人如机器,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保持效率。

        原因: 1.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存在一个上限,做时间预算时一定要留有空间,去应对意外事件和适当的休息。2.根据专注点,确定自己类型,是被自己大脑所控制(做简单感官刺激的事情)如:娱乐型。或者能控制自己大脑的人(做非常重要而无趣事情)如学习型。

        方法:用黄金分割法和番茄工作法来提高效率。黄金分割法:目标不用达到极致达到六分即可。番茄工作法:假如专注事情两小时,120分钟分成六块,每一块20分钟完成,休息五分钟,进入下一阶段,最终是150分钟完成。坚持一段时间后,不管工作有趣无趣,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提高工作效率。

      11.节奏。

      我们要把生活的节奏放得慢一点。值得做的事情,都要慢慢去做,不能速成。如:跑步减脂。

      快节奏:一开始就练得很猛,猛到坚持不下来的地步。但是要消耗掉脂肪的时间,等于积累脂肪时间,不能求速成,也不是努力的表现。

      慢节奏:就是减脂方式是慢跑。气喘时快走,气匀再慢跑,身体许可后再快跑,循序渐进!

      策略:提前预支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确定通过练习自己能够掌握,再制定长期的计划一步步稳步执行,把握这个节奏才能真正审视生活,开始醒悟。

       12.物极必反。

        当事物往不好方向发展到极点的时候,就会发生反转,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任何的事情都可能物极必反。“开源节流”要注重“源头”,不能“节流”。

       1.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人与人是有区别的,要接受现实,确保睡眠时间。

       2.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的交流时间。家庭最重要。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

       3.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人与人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金钱帮助”时注意:1.自己是否有能力提供帮助?  2.对方是否值得帮助。3.对方是否真正需要金钱帮助?4.金钱帮助存在负面效果(有去无回)5.没有提供金钱帮助,对方会心怀怨恨而无真诚感激。总之,要把自己变优秀,提高社交质量,把自己资源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浪费生命的行为。

        无论怎么做都很难获得对方承认,  原因1:自利性偏差:让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2.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让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获得证明毫无意义。因为人类分四类,出色有理想,出色无理想,平庸无野心,极为平庸却有理想。要了解自己,区分他们不容易,当某类人被误当作对手时,只好不得不出来证明自己,给生活增添很多烦恼。但是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取证明也毫无意义。

        所以要面对现实,要有控制能力,不要被别人所左右。

第8章积累。

         现实:现状会影响人的心态,使行为决策发生变化,其结果形成新的现状,影响其后心态。要用心智力量控制过程,才不会造成恶性循环。

        本质:接受不能改变的现状才能天长地久。

        重要性:

       1.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段好比“利滚利”(复利)。相信积累的力量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复利是人们构成理解障碍的简单知识。起初它很缓慢,经过积累会产生惊异效果。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如同复制“高利贷”,如:怕麻烦的坏习惯,就象利滚利,在学习和工作上毫无耐心很难获得成功。  2.积累不值限于一代人努力,更有可能遗传。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相信积累的孩子。   3.相信积累的人,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功。整体上说贫富家庭的区别容易造成人们智力差异。   4.在不起眼的领域,积累也起到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如人的长相经过岁月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结论:早醒悟。接受现实,改变观念和行为,坚信积累的力量,运用心智手段,与时间做朋友,形成良性循环。

       本书个人感受:

       把时间当做朋友=如何活得才有价值

       本书紧扣时间主题,从生活实践入手,经过作者长久积累、精琢思考、实例分析、细心研究、逻辑汇总,将人们日常中的常遇问题,行为习惯,产生心态,采用对比法,实例法,从宏观上微观上,广度上,细节上,将所见所闻,社会现状,个人习惯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有效建议,至始至终给人以启示与反思。具有普适性,合理性,行动性,高效性。就象真理一样易于接受,又似人生指南针,告诉人们不要偏离方向,如何活得才有价值,更好创造价值给人以很好的人生价值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了解未知改进已知获取新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