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往往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性,现场作业引发事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人们对作业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严格执行作业许可控制程序,作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等。 因此,企业应将关口前移,在作业活动前对作业活动所涉及的风险进行充分分析、控制和管理,以体现保护自己、关注他人的理念,达到最佳的HSE业绩。 在探讨作业前风险分析方法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两个概念 作业活动的分类 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进行很多相关的作业活动,如生产运行控制、检维修、营销、后勤服务等,按要求所有存在风险的活动都应该进行危害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企业常见的高风险的作业活动主要包括: 1)、动火作业;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破土作业; 4)、临时用电作业; 5)、高处作业; 6)、吊装作业; 7)、设备检修作业; 8)、抽堵盲板作业。 风险分析的思路 ◎ 存在什么危害 能量、有害物质的存在和失控,是危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作业活动前,应查找和辨清两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它是造成系统危险或系统事故的物理本质,也称为固有型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失控,作用于人员、物质和环境的条件,它是系统从安全状态向危险状态转化的条件,是使系统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系统事故的触发原因,又称为触发型危险源。 ◎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可从人身伤害(包括人身伤害、疾病、死亡等)、财产损失(包括停工、违法、影响信誉等)和环境破坏(包括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考虑。 ◎ 伤害怎样发生 要针对不同危害的特点,辨别和了解伤害发生的条件、时机和方式,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如,火灾的发生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火灾三要素:点火源、易燃物和助燃物),如能控制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出现,就能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 危害识别 在每次作业前,作业人员及监护人员应首先进行危害识别。危害的识别,应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入手。 ◎ 人的不安全行为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不安全行为分为13大类: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作业人员在做每项任务之前应仔细思考、识别潜在的危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护自己;同时需要注意其他人的不正确行为,并相互指出问题所在,从而保护大家免受工作场所危害的伤害。 ◎ 物的不安全状态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4大类: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安全防范措施 辨识、明确了危害,就要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 能量控制 事故的产生是一些非需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消除引发事故的触发能量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步骤。因此,做好能量隔离工作是做好风险控制的重中之中。比如在危险场所/部位动火作业前,要采取有效的隔离、隔断措施,进行清洗、置换并分析合格;在检修、施工场所要设置警戒线和安全警示标志;检修、施工用的机械、器具,在作业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完好、适用。 ◆ 作业许可 对每一个现场作业要有严格的申请、审批和作业检查程序。风险较大的作业,如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设备检修作业、抽堵盲板作业等,要履行严格的作业许可程序,作业前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 安全培训 对作业的有关人员,要进行安全培训: 1)作业活动必须遵守的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2)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危害及对策; 3)作业过程中个体防护用具和用品的正确佩带和使用; 4)作业项目、任务、方案和安全措施等。 ◆ 劳动防护用品 企业应严格按 GB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号)、地方政府及中国石化等有关规定,根据作业环境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配备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