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散文中的比喻

 TLB519 2016-08-31

先秦散文中的比喻

——兼论诗情领悟式的思维方式

戴培庆

①先秦散文比喻多,这是由于中国人大抵偏爱具体形象,思维诗意化,领悟方式诗情化。运用比喻论事说理,正是诗情领悟式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利用比喻的多义性模糊性,想象的丰富性,意象的形象性,领悟事物,立论驳难,使论辩进退自如,给接受者以更广阔的悟道空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概念式的名理推导,而讲究运用具象中存在的某种事理,勾勒形象,内藏机锋。这样一方面会出现论证逻辑不周密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使论辩具有了辩证性和有机性,所以设喻论证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论辩家所喜爱运用的形式,形成了先秦文学的独特风貌,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②先秦散文中的比喻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利用事物或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中存在的事理,把道理化为形象。

比喻的本质是事物的相似性,设喻说理也就最容易导致理解的多方位性,造成说理的有机性,使说理可直接切入,可旁敲侧击,亦可含沙射影,还可接过他人的话题表达相反的意思。齐王田猎十八天不理朝政,晏子劝谏,齐王却说,大臣们如同股舷,有他们勤敏于事,无须君王操劳。晏子接过话题说,……四肢要靠大脑(心)的指挥,离开大脑,四肢就无所作为。因之,齐王罢猎回朝。

④比喻的相似性、多义性特点,基于想象的丰富性,也就是思维的扩散性。想象既可幻想,亦可联想。联想有相似联想,相对联想,触发性联想(按:因果联想、相关联想)。一般说来,寓言属于幻想,比喻多是相似联想,兴则是触发性联想,而相对联想常作逆向思维乃至多向思维,出人意料,驳难对手。孟子问齐王以羊易牛祭钟之事,齐宣王说:“吾不忍其般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那牛与羊何异?齐宣王说老百姓会认为他吝啬,孟子却说他见牛未见羊,是仁慈心术。继而进一步说:“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则王许之乎?”从而推论出“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宣王本欲图霸,无行王政之意,至此,孟子抓住其不为的心态,运用比喻,步步进逼,使齐宣王心虽不服口却难辩,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论辩性。

⑤比喻总是诉诸形象,是言语充满某种意象,使人在形象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熏陶。《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跟徐公比美这一日常生活小事作比喻,指明国君被阿谀包围受蒙蔽的危险,由己及君,由家事及国事,由浅入深,入情入理,不仅勾勒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态:私、畏、有求,而且塑造了一个机智精细、善于进谏的谋臣形象。《鱼我所欲也》中先摆出鱼和熊掌,二者择一,由你挑选,意象何等鲜明。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取义类似,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意象入手,委曲宛转,表达了大智大勇义高于一切的英雄思想。

先秦哲人们运用比喻意在说理。这一形式使说理进退自如,妙趣横生。《晏子使楚》中楚王对晏子说:“齐人固善盗乎?”这是楚王故意侮辱齐人的国格,晏子不回答等干承认,怎么回答呢?说这不是事实不行,讲理又有何理可说,抗议发怒更不行,晏子以橘化为枳作比,机智巧妙地驳难,顺手给予投枪,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使戏弄人者被戏弄,楚王也不得不解嘲地说,“寡人反取病焉?”战国时触龙说赵太后,以自己老矣替少子舒祺求位与赵太后怜长安君作比,说明父母该替子女作长久之计,从而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出质。在家天下的君王独裁统治下,比喻进谏成了大臣们讽豹爹王而又保身的手段。

⑦由于比喻的多义性,造成事理的模糊性,导致有些论证的不严密性。如上文所举齐王衅钟以羊易牛,怎么就得出了“仁术”的结论呢?其实,设喻说理的最大优点是其有机性,充满了机智。若失去其辩证性,就会变成狡辩,这就是先秦不少寓言比喻所说明的观点有错误的根本原因,而我们今天却可以从寓言比喻本身获取有益的启示。比如“庖丁解牛”,庄子用以说明保身全生尽年的养生之道,实际是消极无为回避矛盾苟全性命的哲学;但在今天,则是取其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通过长期实践便可认识并掌握规律,顺乎客观规律就能把事情办好的哲理。

(选自〈文史知识〉1991年6期,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