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下)

 嘉绒遗民 2023-11-14 发布于四川

    在看完小牌坊以北的几个洞窟之后,我们又在导游的带领下折向小牌坊以南,继续参观了六个洞窟。

     第259窟是莫高窟北魏时期最早的洞窟之一。前部为人字坡顶,西壁前凸部分为半个塔柱形,龛内塑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南北两壁双层开龛,上层为阙形龛,内塑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和半跏思惟弥勒像;下层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的禅定佛像。

     全窟诸龛中,在艺术表现上,以北壁西起第三龛的禅定佛像最佳。佛像神态庄静含蓄,造型宽厚凝重,阴刻的衣纹流畅明了,面部端庄俊秀,嘴角微微含笑,深沉恬静,是北魏精品。

     第244窟,建于隋末唐初,是一个覆斗形洞窟。主室塑有隋朝盛行的“三世佛”,即南壁的过去佛、西壁的现在佛、北壁的未来佛及其胁侍菩萨。洞窟很小,塑像却有十一身,但并不拥挤,工匠在塑像和壁画上大多运用了石青和石绿,开阔了空间、增强了深度、拓宽了视野。塑像比例适度、体态婀娜、服饰华丽,是这一时期经典作品。

     本窟最鲜明、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窟形、塑像、壁画方面,有着上承早期下启唐宋的重要作用。洞窟中已没有了中心塔柱,采用了覆斗形制;塑像基本已成比例,不象隋朝的头大体长腿短;四壁壁画没有了千佛,代之以简单的说法图来装饰;四壁上部的飞天也由早期的“V”字形向“一”字形转变,变得较为舒展、自由。

     第231窟,是中唐的代表窟之一,开凿于公元839年,依据洞窟营建功德碑记文书《阴处士碑》的记载可知,窟主为敦煌大族阴嘉政(阴处士),因此又称“阴家窟”。该窟为一中型洞窟,主室窟顶为覆斗形,顶部为华盖式藻井,周围飞天旋绕,洞窟内画有大量的经变画。

     东壁门上长条形框内中间立一题碑,有底座、伞盖,南北分别题“亡考君唐丹州长松府左果毅都尉改”、“亡慈妣唐敦煌录事孙索氏同心供养”,所记和建窟功德碑记《阴处士碑》窟主阴嘉政父阴伯伦、母索氏完全一致。阴伯伦夫妇分绘题碑的南北两侧,均为胡跪于方毯上持香炉供养状。南侧阴伯伦身着圆领袍,腰束革带,头饰残不清,双手持一长柄香炉;北侧索氏身着襦裙,帔帛,头饰花钗等物,双手持一无柄香炉。二人身后分别立一男女童子,同样男女有别,均穿圆领缺胯长衫,各双手捧一盘状物,内盛有供养物,作供养状,应为侍童。四身人物均面向中间题碑。

     再往前,便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九层楼是第96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也称“北大像”。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

     计划参观的第130窟,由于正在修缮,因此只能看到喷绘图。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42),历时29年。窟内塑莫高窟第二大佛,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因位于96窟之南,也称南大佛。

     南大佛高26米,仅头部就有7米,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时的视觉差,从而使观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对佛的敬畏感。主室南北壁各绘高约15米的巨型菩萨坐像一身,上部为宋代所绘飞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飞天图像。

     甬道南北壁上部各开一龛,下部分别绘有供养人像。据甬道南壁供养人题记,知该窟为晋昌郡(今安西县)太守乐廷瓌(gu,古同“瑰”)及其夫人太原王氏修建。

   北壁龛下,画的便是乐廷瓌一家人的男性供养人像。最前面的乐廷瓌,裹软脚蹼头,穿圆领蓝袍,腰间搢笏,双手持香炉,脚穿皮靴,头上张盖,脚踏花毡,肃穆静立,气度雍容大方,是盛唐时典型的贵族形象,也是佛教极为虔诚的信徒形象。其身侧榜题:“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廷瓌供养”。这一题记,将他的散官、执事官、勋官全部书出,可以说是一份详尽的唐代“告身”。在其后,是三子及侍从的画像。三个儿子都裹幞头、着靴、穿袍。大、次子已有官职,着赭袍,捧笏。大儿子侧榜题为“男朝散郎……清道率府兵”;二儿子侧榜题:“男承奉郎吏部……”(不清);三儿子尚幼,着白衣,双手合十,身侧的榜题唯存“男承……”二字,余均不清。三子之后是4位侍从,分别持杖、剑、水等物并立。这一幅画,显出乐家的官僚气派。

     与北壁对应的南壁龛下,画的是乐廷瓌一家的女性供养人像。最前面的是王氏夫人像,与乐廷瓌像对应,也为超身巨像。王夫人面相半圆,饰抛家大髻,髻上饰鲜花、宝钿,身着大袍碧衫,肩披降地,胸束石榴红裙,脚穿翘头履,足踏毡毯,头顶伞盖,袖手持缲(qiāo)中捧香炉而立。身旁题记:“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其身后为二女,均着衫裙帔帛,一女梳高髻,饰鲜花,面帖花纸,双手合十擎花;一女戴凤冠,插步摇,袖手而立。这戴凤冠的女儿可能是出嫁之长女,嫁谁不知。母女之后有奴婢9人,长幼不同,发饰各异,与主人形成鲜明的对照,透露出都督家庭华奢的生活。

     第148窟,是唐陇西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的。主室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长15米。

     涅槃是指佛陀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

     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

     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

     参观完洞窟,从九层楼前的出入口出来,是宽敞的九层楼广场。回望九层楼,更显巍峨高耸。

     广场南有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北面是美术馆。这是美术馆前的慈氏塔,慈氏,即弥勒菩萨,该塔建于北宋初年,是西北黄土高原就地取材的土木建筑的典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里绿化美化得非常漂亮,正值胡杨落叶时节,片片金黄的树叶随风洒落一地。

     美术馆东北的这座牌坊,叫大牌坊,坊额正面题写“石室宝藏”,背面则题“三危揽胜”。

     穿过大牌坊,跨过二号桥,便又来到大泉河东岸。

     这是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里面设有敦煌石窟经典洞窟复制展区、敦煌文物和艺术品常设展区、特别展区等三个展区,并设有视频演播厅,常年展示敦煌石窟文物和艺术精华。

     这是第61窟的供养人壁画。

     这是修复的第46窟。

     这是复原的第205窟的壁画。

     这张图片则可以看出造像的制作过程。

     陈列中心南面,是一片塔林。

     而北面的这座塔,便是王圆簶塔。王圆簶,虽是藏经洞珍贵文物的倒卖者,可他也是敦煌石窟藏经洞的发现者。1931年,王圆簶死后,他的几个忠实弟子,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沙滩上,并为他修建了一个比较气派的土塔,还立了一个功德木碑。

     莫高窟,可谓博大精深,走马观花,只能略窥其一斑,虽是如此,亦不能不感慨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巧,彩塑之精,壁画之美。(三青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