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是指待奉主子的奴仆,现在一般用于讽刺,含负面意义。当我们看古装剧时,看到宫里的人对皇上说话时总爱自称奴才,听多了也就习以为然了。其实,奴才在古时候最多是用来骂人的,而用来作为自称是清朝的事了。 所以您再看古装剧时,清代以前的人自称奴才那可就是开玩笑了,就好像《至尊红颜》中那位胖胖的唐朝宦官元宝和前太极殿总管太监段常德,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自己为“奴才”,元宝还和皇上说“您别拿奴才开玩笑了”,这哪儿是皇帝跟他开玩笑?是他和观众开玩笑呢! 影视剧中的宫中侍卫可称为奴才 “奴才”,在中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语。不过,即使是“奴才”这一称号,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清朝的宦官,作为皇上的家奴,自称奴才是有的。但如果一下上溯到唐代,宦官们也自称奴才起来,皇上们估计也只能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了。 “奴才”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始者刘渊就曾经因成都王颖不用其言而导致兵败,而大骂其为奴才。这种用法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明清时期,“奴才”的用法才逐渐扩大为某些人的自称。 可见,“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 朝中大臣可称奴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 满族统治者不肯让汉人称“奴才”这是因为清时期,满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