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能称“奴才”。 康熙时期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对皇上,下五旗包衣对本主自称奴才,其余的较宽松随便。 雍正则不喜欢大臣自称奴才无论满汉。 乾隆对那些自称混乱的情况作出规范“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公事称臣,私事称奴。 楼主以为家天下的时代,臣子与奴才有什么不同吗?乾隆就这么理解的“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传则一” 着两个称呼皆是下位者对上的自称,追根究底是一个意思。 |
|
来自: 吴浪先生 > 《近古宋元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