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道与修仙

 杨钱树1413191 2016-09-01


几年前,伪气功风靡神州,异端并起,妄夸海口,近无延年益寿之功,退无消灾禳祸之益。而愚民喜听夸诞之词,使所谓的大师们中饱私囊、门庭若市。而广大好道者:进失当世之务,退无长生之效,乃至因此而丧残生者,良可哀也。可惜大众不察:这些大师容颜与庸俗无异,且过着饮食男女的生活,尚奢望彼等奸邪之徒超度乎?


我文革后期在西双版纳度过。 此地盛行小乘佛教,故年幼时得广窥各种佛教经典。其中,《阿含经》乃佛陀灭度后最早传出的佛经之一,基本保留了佛教的原始风貌,最能反映佛陀之思想,其中鲜有夸诞之词。不似后世佛经,妄夸虚口,岂非佛陀所说乃末法时期乎?


佛言:有生必有灭,欲得不死,唯有来世不生。因今世已生,已成既成事实,所以今生必死。即使成佛,今世肉身亦必然灭度,但今世修禅定功夫,从十二因缘入手,灭掉来世之生,灭度后就不会像众生一样进入轮回,而是进入所谓的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此乃佛教最基本的教理。


所以陈撄宁这几句话是说得很对的:“当年印度释迦牟尼,他就不懂中国仙家的法门,何况后世佛教徒?” 又说:“佛虽然号称正遍知,也只能了解印度的事情。可惜他老人家鸿运欠佳,不投生中国,而投生印度。” 也许有人会说:“印度的婆罗门教不是也有仙人吗?” 此乃佛教传入中国时,用中国独有的“仙”之概念来翻译印度佛教攻击的外道——婆罗门教修养有得之人,又何足道哉?可叹台湾之南怀瑾,见识浅陋,著作中竟妄谓吕祖参黄龙真实不虚、吕仙已永远做了佛教的护法神!


吕仙曾说:“大丈夫,超觉性,了尽空门不为证!” 又叹庸俗“参禅做鬼终不识”。若悟了长生理,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又何必争论?彼执之为有,而我独以虚无而与之诤,诤之弥久,而彼执之弥固,是虚长此纷纭,而无救于不解。只是担心奉道之士惑于邪说,故有必要回应一下。


想南怀瑾这么一把年纪,还如此不明理,出书立说,与众生无益,而行谤道毁真之实,岂非不欲四方黎庶得长生之果乎?谤道毁真之说时至今日仍不绝于耳,智障乎?囿于成见乎?为佛徒牟利乎?修真之士应有行善度人之心,岂能为某一小集团之利益,开谤人之恶口?观南怀谨之容颜,乃一老朽,与其年龄相符,可知其对仙道完全不懂,尚出谤仙之恶口,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再次声明,此非攻击佛教,乃回应偏执狂的邪说)


古仙云:洗肠补肉,古之善医者也,面皱发白以返童颜,无人得会!换顶续肢,古之善医者也,炼形驻世以得长生,无人得会!任你何等宗教,徒唱高调,皆不能做到如上功效,而妄言死后,对我无丝毫吸引力。吕仙曰:三千余法论修行,第一烧丹路最亲!盖此之谓也。


西双版纳向无玄门遗风,我曾杻于以上佛理,未尝闻今世不死之法也。高中时,忽一日异梦,梦见街上有卖药之人,并得神圣药吞入腹中,丹光透骨,紫云笼身。醒来异之,到街上寻觅,竟如梦中所言。我曾亲见其囊中有《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欲索取捧读,岂知遭拒,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乃以《地仙却老要记》一卷、并七言律诗一首授之。因学识有限,读之若堕云雾中。但一直将之奉若秘玩。后渐渐摒弃沙门,趋向烟霞。十年精心,灵得其妙。


曾到北京遍索各类丹经,未尝见《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此三经,在《抱朴子内篇》“暇览”中则有所提及,其次各种文人笔记中亦能窥到一鳞半爪。捧读抱朴子,其所罗列之道经,有些乃葛洪和其师郑隐所有,有些乃听说有此种经书,遂被葛洪记录下来,并勉励好道者广索之。


据我推测,葛洪可能未得到上面三部经。因葛洪及其师郑隐认为,道经中最尊贵者,乃《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而其后罗列的《黄庭经》,葛洪并没有对其称赞有加;《抱朴子内篇》中,对《参同契》亦进行了一番恰当的评述,但葛洪并没有将其列入道经之列;而对老子的《道德经》葛洪不但未将其列入道经,还有这么一番评述:“五千言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其中了不肯首位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 又说老庄之书:“至使后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乎?”。


可见,即使在葛洪的眼光中,《参同契》《黄庭经》《道德经》仍属道经中之一般珍贵者,前两经又要稍出其上。盖修道与修仙不等耳。吕仙之师言:“以法求道,以道求仙”,盖正为此也。


而古文人各类笔记中,对《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则倍加称道,称其为玄都宝藏、万世龟镜。乃弥足珍贵也。


如今回想:卖药人岂非仙圣?抑或炼养有成之人?我当日不知《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竟如此尊贵,惑于声色及佛理,不知勤索苦要,致与之失之交臂,如今引为巨恨耳!岂非福惠仅能授此地仙经乎?若地仙者,学者只要精心研习《参同契》《黄庭经》,并深得其中三昧,且内外缘具备,勤修苦炼,亦有可能达到或超乎之也。


昔日王重阳遇异人传五篇灵文。其隐修期间,又遇幽人逸客,邀其到终南山听达人演说大易。王重阳踌躇不决,逸客忽失所在,王重阳悔恨不已,遂终不能多授道妙;陈撄宁亦曾在黄山遇六脉俱停之人,欲拜其为师,终不可得。葛洪认为遇名师而失之交臂,乃仙宿所值,我亦不暇考其真伪也,只欲说明:非诚心款契不足以结师友,非功劳不足以论大试。


该说的已说尽,以后恐少有时间与众位交流矣,学者勉之。是于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