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如何写好格律诗词

 昵称16010600 2016-09-01

                                 如何写好格律诗词

                               --天蕴

    如何写好格律诗词,我想这个话题对爱好诗词的朋友来说,一定会感兴趣的。要想 写一首诗词并不难,想要写出一首好诗词却很难,它牵涉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学底蕴、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等诸多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兴趣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格律诗和词是相同的文学艺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律诗存在艺术表达的局限性,才脱胎衍生出词的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准确地说:词的始初是根据音拍用长短句方式填在曲谱里作为唱词,其目的是为音乐说唱服务的,古人在作词时很注重平仄和押韵,使唱词的音律和韵味更加优美,后来的人们就直接脱离了音乐,使词以文学形式流传至今。

一个人写的诗词不见得每一首都是佳作,即使李白、杜甫也是如此。但每个人总想把每一首诗词都写好,这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环境乃至创作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与作者的功底、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悟性有着不可或缺的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能写好格律诗词呢?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先从律诗开始吧:

                                (一)

其实写律诗和写文章一样,首先要立意,就象写文章一样要确立中心思想,即我想写什么?最好有一个明显的标题来展示,当你的诗中要表达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也可加以小标题作一说明。有了立意后,那就应该使整首诗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当然,写律诗要比写文章难度大,不仅须考虑起、承、转、合四要素,而且须讲究上下句的粘、对,讲究平仄、对仗,更须考虑全诗自然、流畅,达到气韵贯通,这是最常见的顺理方式。但写诗往往会受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的启发而产生灵感,产生创作的欲望,所写的诗是随着自己的思维而流淌,有时一时也很难确定主题。初成的诗一般来说都是毛糙的,这需要认真的推敲,仔细的修改来确定标题。这种逆理的方式,对每一位诗友来说也会经常碰到,无论你的初作如何,就象再好的玉石也须打磨一样,才能展现出它的光彩和神韵来。

其次是谋篇,也就是说,我准备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语句运用在诗中布局合理,起承有序,转合得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象我们要造一幢高楼,如果说立意是基桩,那么谋篇就是浇筑这幢高楼的框架结构。我在管理圈子时常常发现:有的诗友写的律诗平仄、对仗都不错,但语句运用掌握稍逊,节奏不够紧凑,使诗的整体结构显得松散。这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学习来改变。

再次是意境,意境是诗的血肉,意境的深浅决定着一首诗的质量,这是写诗中最难的事。我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真切地理解古人的诗,是不能用现代的目光去欣赏,去理解的,应处在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感悟出它的深刻内涵。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是唐朝进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官僚阶层的苛捐杂税使百姓怨声载道,朋党之争使唐朝已丧尽元气。杜牧的《七绝.清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贬离开长安去外地赴任的路上写就的,心里充满难以喻说的沧桑之感。现在来评析这首诗,我先用一个假设的解释:适值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正是祭扫先祖的日子,路上来去的行人都带着伤感的神色。我走得又累又饿,向牧童打听那里有酒家可住,牧童指着很远村庄说:那儿叫杏花村,有酒家可供食住。从字面上来看,这样的解释并没有错,如果说杜牧这首诗意境就这么肤浅的话,那么也经不住一千多年的历史推敲而能流传至今了!事实上,杜牧在这首诗里蕴注了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所有官员的任调除了乘船、骑马和马车以外,一般的官员还是以步行为主。现在我们来深入透析这首诗的内涵: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俗称:毛毛细雨湿衣裳。经过长途跋涉,虽是细雨绵绵,但已湿透了身上的衣服,苦不堪言。本是应该祭扫先祖的日子,可我却长途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不能尽孝。想到这里心肝欲裂。路上行人:其实是指作者本人。欲断魂:将要断魂。作者把内心苍凉的、复杂的情感真实地宣泄出来。“借问酒家何处有?”人生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那里可避风雨?那里可供我驻足休息的地方呢?借问:试问。酒家:喝酒住宿的驿馆。它究竟在那里呢?“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中“遥”字用得很传神,遥:遥远。杏花村:根据诗意,我的理解应是代指希冀,也就是说,作者借以牧童所指,心中的杏花村依旧在很遥远的地方。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得多么苍凉和深沉。这种表述的方式,就象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为了避免引起文字之狱,把诗中要表达的内涵蕴藏得很深,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所以我们在写诗过程中,阅读、理解古人和今人的诗词很重要,对自己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词:自从词走出了院堂楼馆,登上文学的殿堂,极大地扩展文学表现的手法。使诗歌的艺术呈现了丰富多采的局面。词和诗是相通的,其实词是诗的一种变体,它囊括了律诗、古风、辞赋等各自的长处,集大成于一体。同样词也有平仄、押韵、字数的规定,有些词中亦有对仗等格律规范。而词毕竟与律诗有不同之处,依旧保留了原音乐的特色,作词时要尽可能注意音律的悠扬和流畅。现存的词牌由来有不少是从音乐的曲谱过渡而来,至今依旧保留了乐谱的原名,如:《清平乐》等;部分保留乐谱名的,如《水调歌头》等。还有不少词牌是后来文人根据典故、事例等所创的。与诗不同的是,词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需要选择词牌的。如:词的气度慷慨激昂的,可选择《满江红》、《贺新郎》;较为明快的可选择《蝶恋花》;覆郁、深沉的可选择《水龙吟》《念奴娇》等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能力的作者也可把《满江红》等写成风趣、幽默、明快的基调,总之还在于作者的个性、词风而定。

要写好一首词并不容易,因为词也须讲究立意、谋篇和意境。由于词的篇幅较长,象有的长调的字数就有一百多个,所以更加要求作品的脉络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这样才有艺术的感染力。尽管词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要想记住所有的词牌中的格律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应该记住大多数字的平仄,这样才不至于在作词的过程中,经常地去对照韵书,影响作者的思路。

不少作者的作品题材选得很沉重,从而使读者的心情也跟着沉重。其实沉重的题材也可以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表达,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却完全不同。我用辛弃疾的一首词供大家参考: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从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来告诫他的弟弟,语句显得轻松活泼却字字玑珠。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辛弃疾以特殊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和意倾注在词中,使他的弟弟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内涵,自然会铭记在心。

我再用我写的一首词供大家参考;

                           <唐多令>      感事

    肩上挂双葫,胸前一串珠。举步摇晃到天庐。宫阙守神忙截住,快回去,这狂徒。    吾本腹中疏,鲁莽且性愚。笑指门上几行书。空写苍生多少苦,血色处,食千夫。

    词中的含义我不作解释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本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在写作之前,我反复思考了不少的时间,就是为了用什么角度和方式来写。虽然,词中的用词比较直白(目的是使语句尽可能大众化),但立意清晰,层次分明,诙谐、幽默,至结句才点明主题,笔头突显锋芒,这也是谋篇的一种方式。

    在《唐多令》的词谱中,举步摇晃到天庐和笑指门上几行书的句中,前三字须用逗号分开,但词有它的特点,在中、长调词中,个别句子是可以由作者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进行整合或分开,这在辛弃疾的词中运用得比较多。但须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词中,不能有多处的整合和分开,否则,那不是原来的词谱了。

    词分快词和慢词,快词的语句一般结构紧凑、明快,一气呵成,快词通常在小令和中调中出现(象十六字令等)。而慢词语句就显得缓和、婉转多了,慢词一般都是在中、长调中出现(象扬州慢、戚氏、稍遍等),词的快、慢源自唱词的音律节拍演绎过来的。要知道慢词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创作慢词就应象写散文一样,要做到散而不散。由于慢词的字数多,词中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显得从容,但慢词的难度和要求显得更高,稍不注意往往会写成上下不能连贯,变成了一盘散沙。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来选择词牌。

    不少的诗友在作品中喜欢用典,这无可厚非。典故用得好,能加深内涵和深度,使作品的意境变得深邃,语句更加形象、丰富,这在辛弃疾的词中有颇多的建树。能准确用典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也看到有些作品的用典与主题不符,指鹿为马,反显得画蛇添足,成了败笔,初学者应顺序渐进。

    词和诗一样,也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来选择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你取得的学习效果会好一些,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更快一些。同时要广开思路,学众人所长为己所用,不断地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层次,久而久之,完全有可能使作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

        

    再说些题外的话,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的诗友对格律诗词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是个好现象。综合多数人的看法,归纳起来就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代人写格律诗词,应该有现代人的特色,不能墨守陈规,应该推陈出新。 这个想法很好,是值得提倡的。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的特色,这也是大多数诗友的共同愿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只有当你真切地触摸到它,才会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格律诗词的形成,是古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那么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就应该象宋代有词,未损唐诗;元代有曲,未损诗词一样,理顺一个很好的传承与发扬的关系。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要破就要有立,想跨越古人的范例,就要有时代的新东西,没有时代的新东西,跨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坦率地说,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子。我想,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诗词体裁来,就象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代有曲一样,在诗坛上有一个新的建树,这还有待于广大诗友的共同努力。

                                                                                                                         

                                 如何写好格律诗词

                               --天蕴

    如何写好格律诗词,我想这个话题对爱好诗词的朋友来说,一定会感兴趣的。要想 写一首诗词并不难,想要写出一首好诗词却很难,它牵涉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学底蕴、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等诸多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兴趣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格律诗和词是相同的文学艺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律诗存在艺术表达的局限性,才脱胎衍生出词的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准确地说:词的始初是根据音拍用长短句方式填在曲谱里作为唱词,其目的是为音乐说唱服务的,古人在作词时很注重平仄和押韵,使唱词的音律和韵味更加优美,后来的人们就直接脱离了音乐,使词以文学形式流传至今。

一个人写的诗词不见得每一首都是佳作,即使李白、杜甫也是如此。但每个人总想把每一首诗词都写好,这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环境乃至创作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与作者的功底、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悟性有着不可或缺的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能写好格律诗词呢?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先从律诗开始吧:

                                (一)

其实写律诗和写文章一样,首先要立意,就象写文章一样要确立中心思想,即我想写什么?最好有一个明显的标题来展示,当你的诗中要表达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也可加以小标题作一说明。有了立意后,那就应该使整首诗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当然,写律诗要比写文章难度大,不仅须考虑起、承、转、合四要素,而且须讲究上下句的粘、对,讲究平仄、对仗,更须考虑全诗自然、流畅,达到气韵贯通,这是最常见的顺理方式。但写诗往往会受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的启发而产生灵感,产生创作的欲望,所写的诗是随着自己的思维而流淌,有时一时也很难确定主题。初成的诗一般来说都是毛糙的,这需要认真的推敲,仔细的修改来确定标题。这种逆理的方式,对每一位诗友来说也会经常碰到,无论你的初作如何,就象再好的玉石也须打磨一样,才能展现出它的光彩和神韵来。

其次是谋篇,也就是说,我准备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语句运用在诗中布局合理,起承有序,转合得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象我们要造一幢高楼,如果说立意是基桩,那么谋篇就是浇筑这幢高楼的框架结构。我在管理圈子时常常发现:有的诗友写的律诗平仄、对仗都不错,但语句运用掌握稍逊,节奏不够紧凑,使诗的整体结构显得松散。这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学习来改变。

再次是意境,意境是诗的血肉,意境的深浅决定着一首诗的质量,这是写诗中最难的事。我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真切地理解古人的诗,是不能用现代的目光去欣赏,去理解的,应处在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感悟出它的深刻内涵。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是唐朝进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官僚阶层的苛捐杂税使百姓怨声载道,朋党之争使唐朝已丧尽元气。杜牧的《七绝.清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贬离开长安去外地赴任的路上写就的,心里充满难以喻说的沧桑之感。现在来评析这首诗,我先用一个假设的解释:适值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正是祭扫先祖的日子,路上来去的行人都带着伤感的神色。我走得又累又饿,向牧童打听那里有酒家可住,牧童指着很远村庄说:那儿叫杏花村,有酒家可供食住。从字面上来看,这样的解释并没有错,如果说杜牧这首诗意境就这么肤浅的话,那么也经不住一千多年的历史推敲而能流传至今了!事实上,杜牧在这首诗里蕴注了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所有官员的任调除了乘船、骑马和马车以外,一般的官员还是以步行为主。现在我们来深入透析这首诗的内涵: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俗称:毛毛细雨湿衣裳。经过长途跋涉,虽是细雨绵绵,但已湿透了身上的衣服,苦不堪言。本是应该祭扫先祖的日子,可我却长途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不能尽孝。想到这里心肝欲裂。路上行人:其实是指作者本人。欲断魂:将要断魂。作者把内心苍凉的、复杂的情感真实地宣泄出来。“借问酒家何处有?”人生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那里可避风雨?那里可供我驻足休息的地方呢?借问:试问。酒家:喝酒住宿的驿馆。它究竟在那里呢?“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中“遥”字用得很传神,遥:遥远。杏花村:根据诗意,我的理解应是代指希冀,也就是说,作者借以牧童所指,心中的杏花村依旧在很遥远的地方。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得多么苍凉和深沉。这种表述的方式,就象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为了避免引起文字之狱,把诗中要表达的内涵蕴藏得很深,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所以我们在写诗过程中,阅读、理解古人和今人的诗词很重要,对自己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词:自从词走出了院堂楼馆,登上文学的殿堂,极大地扩展文学表现的手法。使诗歌的艺术呈现了丰富多采的局面。词和诗是相通的,其实词是诗的一种变体,它囊括了律诗、古风、辞赋等各自的长处,集大成于一体。同样词也有平仄、押韵、字数的规定,有些词中亦有对仗等格律规范。而词毕竟与律诗有不同之处,依旧保留了原音乐的特色,作词时要尽可能注意音律的悠扬和流畅。现存的词牌由来有不少是从音乐的曲谱过渡而来,至今依旧保留了乐谱的原名,如:《清平乐》等;部分保留乐谱名的,如《水调歌头》等。还有不少词牌是后来文人根据典故、事例等所创的。与诗不同的是,词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需要选择词牌的。如:词的气度慷慨激昂的,可选择《满江红》、《贺新郎》;较为明快的可选择《蝶恋花》;覆郁、深沉的可选择《水龙吟》《念奴娇》等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能力的作者也可把《满江红》等写成风趣、幽默、明快的基调,总之还在于作者的个性、词风而定。

要写好一首词并不容易,因为词也须讲究立意、谋篇和意境。由于词的篇幅较长,象有的长调的字数就有一百多个,所以更加要求作品的脉络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这样才有艺术的感染力。尽管词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要想记住所有的词牌中的格律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应该记住大多数字的平仄,这样才不至于在作词的过程中,经常地去对照韵书,影响作者的思路。

不少作者的作品题材选得很沉重,从而使读者的心情也跟着沉重。其实沉重的题材也可以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表达,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却完全不同。我用辛弃疾的一首词供大家参考: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从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来告诫他的弟弟,语句显得轻松活泼却字字玑珠。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辛弃疾以特殊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和意倾注在词中,使他的弟弟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内涵,自然会铭记在心。

我再用我写的一首词供大家参考;

                           <唐多令>      感事

    肩上挂双葫,胸前一串珠。举步摇晃到天庐。宫阙守神忙截住,快回去,这狂徒。    吾本腹中疏,鲁莽且性愚。笑指门上几行书。空写苍生多少苦,血色处,食千夫。

    词中的含义我不作解释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本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在写作之前,我反复思考了不少的时间,就是为了用什么角度和方式来写。虽然,词中的用词比较直白(目的是使语句尽可能大众化),但立意清晰,层次分明,诙谐、幽默,至结句才点明主题,笔头突显锋芒,这也是谋篇的一种方式。

    在《唐多令》的词谱中,举步摇晃到天庐和笑指门上几行书的句中,前三字须用逗号分开,但词有它的特点,在中、长调词中,个别句子是可以由作者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进行整合或分开,这在辛弃疾的词中运用得比较多。但须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词中,不能有多处的整合和分开,否则,那不是原来的词谱了。

    词分快词和慢词,快词的语句一般结构紧凑、明快,一气呵成,快词通常在小令和中调中出现(象十六字令等)。而慢词语句就显得缓和、婉转多了,慢词一般都是在中、长调中出现(象扬州慢、戚氏、稍遍等),词的快、慢源自唱词的音律节拍演绎过来的。要知道慢词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创作慢词就应象写散文一样,要做到散而不散。由于慢词的字数多,词中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显得从容,但慢词的难度和要求显得更高,稍不注意往往会写成上下不能连贯,变成了一盘散沙。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来选择词牌。

    不少的诗友在作品中喜欢用典,这无可厚非。典故用得好,能加深内涵和深度,使作品的意境变得深邃,语句更加形象、丰富,这在辛弃疾的词中有颇多的建树。能准确用典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也看到有些作品的用典与主题不符,指鹿为马,反显得画蛇添足,成了败笔,初学者应顺序渐进。

    词和诗一样,也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来选择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你取得的学习效果会好一些,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更快一些。同时要广开思路,学众人所长为己所用,不断地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层次,久而久之,完全有可能使作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

        

    再说些题外的话,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的诗友对格律诗词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是个好现象。综合多数人的看法,归纳起来就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代人写格律诗词,应该有现代人的特色,不能墨守陈规,应该推陈出新。 这个想法很好,是值得提倡的。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的特色,这也是大多数诗友的共同愿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只有当你真切地触摸到它,才会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格律诗词的形成,是古人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那么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就应该象宋代有词,未损唐诗;元代有曲,未损诗词一样,理顺一个很好的传承与发扬的关系。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要破就要有立,想跨越古人的范例,就要有时代的新东西,没有时代的新东西,跨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坦率地说,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子。我想,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诗词体裁来,就象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代有曲一样,在诗坛上有一个新的建树,这还有待于广大诗友的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