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向黎说宜兴:携壶阳羡入翠微

 新浪跃春江 2016-09-01


作者:潘向黎

《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


都知道参禅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去宜兴,倒无意中经历了与此相似的三个阶段:起初,带一把壶去;后来,不带壶去;现在,还是带一把壶去。

带壶,自然是紫砂壶;而带紫砂壶出门,必定有不小的“阵仗”:先用锦缎包袱衣包好、抽出绳头扎紧,然后放进质地硬朗的盒子里,里面还用宣纸的边角料填满空隙,防止在移动中意外的振荡。

这么麻烦?一定有人已经掩口笑我痴傻了。宜兴是出紫砂壶的,去宜兴,完全可以当地买一把,怎么会想到带壶去呢?

我这个人,读旧书、嗜新茶、写不畅销的书,交不得意的人,“痴”有几分,呆也有几分,傻倒也未必。早知道“阳羡壶自明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桃溪客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杂说》),在拙作《茶可道》中更有《黯淡之光》《人生百年 紫气万年》《水色 茶香 壶魂》诸篇单说紫砂壶的妙处,并非懵懂不知。

每天都用紫砂壶,出门也都随身带一壶一杯,杯子是龙泉青瓷,壶自然是紫砂壶。起初到宜兴,不知道宾馆里有没有顺手顺心的壶,所以依然带了壶去。后来发现宜兴的宾馆不但家家有壶,而且几乎都是全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杯、茶海……最重要的是,器形多为水平、石瓢、井栏之类,利落大方,泥色都是底槽清、朱泥,做工也都不差,用来称手,完全对得起我带去的台湾乌龙或者武夷岩茶。

这样经历三五次之后,我觉得携壶去宜兴纯属多余,就乐得轻松,不再带了。每次去宜兴,从宜兴城里到城外,从工具看到泥看到坯看到窑;去制壶名手的工作室,看他们的新作,听他们谈新的构思,一起饮茶赏壶……这些去处所见到的壶,自然都是神完气足,气韵生动的,而茶,往往都是宜兴红茶,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乌龙茶,也不常饮上我也喜欢的阳羡雪芽。于是,不带壶去宜兴,赏壶成了最大乐趣,品茶却退居其次。

如此大约也有两三年。后来,我发现紫砂壶之外,宜兴的天地也很广阔,有竹海、茶山的阳羡生态旅游区,吸引得我一来再来。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受:满眼的绿多么鲜亮啊,空气新鲜得多么轻盈,多么湿润,似乎还泛着一丝丝甜味。大都市里喧闹的时间之流,到了这里,骤然平缓起来,一切都突然变慢了,人的心弦突然松了下来……


阳羡生态
旅游区


首先是一个字:。这里几乎看不到裸土,满眼皆绿,竹海是绿的,树是绿的,水是绿的,随山坡高低错落、优美起伏的茶园更是绿的。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洁净,这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而甘甜,这里的泉水是流过竹根的清泉,清澈的镜湖中还生活着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山水的缝隙里都是树木花草,所以这里的风绝不会带来粉尘和雾霾,也只会送来丝丝缕缕的茶香。这份洁净,真是完全抹去了乡村与风景区的界限。

第二是一个”“字。到了这里,可以骑自行车在绿色海洋里“出没”,阳羡茶产业园里有龙池山自行车公园,集自行车运动、山水风光以及阳羡茶文化等特色为一体,沿12公里的自行车道内有三潭映碧、花谷探奇、平湖云影、澄光佛音等“慢游十八景”,一边运动一边赏景,多么自在,能不乐而往返?

还可以到紫泥公社里学制紫砂壶,紫泥中的奥秘和乐趣,通过十个手指,慢慢通向心灵。难怪徐秀棠先生在上海朵云轩的艺术展,名字就叫作“十指参成”呢!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确实是“十指参成”啊。

而这些乐事,每一件,都是慢的。慢悠悠的,滋味摇曳。

第三是一个”“字。宜兴这些年,越来越注重对文化底蕴的发掘。不但在茶文化、紫砂文化的推广上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功夫,而且发掘了民俗文化的宝藏,比如这次看到了一种宜兴特有的民间面具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过去常常在庙会上演出,表达消灾祈福的愿望,如今在水边亭台楼榭之间演来,充满了纯朴的民间艺术的美感。

第四是一个“”字。宜兴人总得来说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举止斯文,话少,且慢条斯理。这是因为他们有底气。因为有了底气,心态就好:许多景点都是免费开放的,比如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被打造成休闲胜地后居然没有围起来收费,而是免费对公众开放。想到有些地方把一个村一个镇甚至整个城都圈起来收费,是多么的急不可待、不顾一切,宜兴和那些地方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而且宜兴的景区里,我从未遇到或听到推销、拉客、宰客的事情。这种氛围,多好,和“十指参成”的好壶,和满目清亮的茶园、竹海,多配。


这样的山水之间,恰是最好的饮茶之境。于是我发现我需要一把好茶壶。如果我刚在宜兴买了一把壶,那是新壶,没有开过壶,总会有”生壶气“;若是向朋友借一把,但大小未必合适,器形未必称手,做工也未必称心合意。这样的山水之间,完美似乎触手可及,怎么能不带一把自己日日宝爱、包浆盎然的壶来呢?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宜茶之境”中,再拿起一把自己最称心的壶,就是人生的一霎完美了。在那样的瞬间,尘世的污浊和无奈都变得很遥远,而古老的回归田园之梦,打开了一条缝。

跟着我入茶山的壶,本就是来自宜兴,正好跟着我回到家乡,虽然口不能言,但是泡出来的茶总是格外清醇甘美,于是我知道,它也是高兴的。

总要有那么一个田园,让人畅快呼吸,让尘网中人存一个自由自在的念想。


文字来源:交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