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渐成为古人首选茶器的紫砂壶

 Lily的咖啡馆 2018-02-27

明代万历以前,紫砂壶还不是饮茶者茶桌上的主角,这其中既有早期紫砂壶还是“粗货”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限制。具体而言:

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有少数文人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赏识。

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饮茶时将碾碎的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故茶具中亦以黑釉的兔毫盏和鹧鸪盏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

兔毫盏

鹧鸪盏

三是在南宋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明代起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是紫砂器勃兴的重要背景之一,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明代中期以后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上述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达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

关于明代后期紫砂壶型变小的趋势,在有关文献记载中均有说明。如冯可宾所著《齐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嗡旋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

同时,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茗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名匠时大彬与文人雅士交往后从初作大壶到改制小壶的记载,也具体地反映了这种演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