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陈鸿寿(曼生)十八式图示

 牛人的尾巴 2019-02-08
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数年前,谢瑞华女土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土也未加以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二十六件壶名来对照,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外不符的八件加上,就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笔者手头有一份关於曼生壶的资料,对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助益。一九六三年春天,笔者曾与张守智先生一起专程拜访过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者龚怀希先生,当时龚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虽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长袍,卧室窗户紧闭。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裏,曾在上海专门经营骨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交谈之中他兴致所至到裏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三十二开本大小。他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手稿系宣纸綫装,封面上『陶冶性灵』的字是郭频迦所题。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右页录壶名及铭文。最後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廿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癸酉四月廿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公元一八一二年,正是曼生活跃在宜兴之时。姑且不论这集手稿是否确是嘉庆十八年的遗物,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铭文的价值是珍贵的。在得到龚老首肯後,笔者当场就按原样用铅笔复录了下来。将《陶冶性灵》中的二十个壶形与谢瑞华女土的十八式壶形相对照,仅有五件相同。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的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共十六式。如果将这三份资料中各不相同的壶形集在一起,就有三十八个曼生壶造型了。这到底是怎么同事呢? 业者以为当年陈曼生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就不一定是十八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过十八这个量词,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八岁就表示进入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就常常用『十八』来象徵完善、成熟或极至。莲花是佛教中常见的花卉,菩萨均端坐在莲花形坐上,莲花是十八瓣。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有十八罗汉。佛教教义劝人从善,否则作恶多端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其余常见的例子为武侠小说中形容某人武艺高强,常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绘画上有十八描、音乐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世人说曼生壶十八式也是这个意思。  

1、井栏: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

2、井栏提梁: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

3、仿古井栏: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儧日。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阑,流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4、扁壶:止流水以怡心。曼生。

5、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6、石瓢提梁: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

7、合欢1: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曼生铭。

8、合欢2: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

9、合盘:竹里半炉火活。曼生。

10、台笠: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曼生铭。

11、葫芦:为惠施,为张苍,去满腹,无湖江。曼生铭。

12、瓠瓜:饮之吉匏瓜无匹。曼生铭。

13、半瓜: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14、半瓢: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15、扁石: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作扁壶铭。

16、果圆:山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竹泉大兄先生雅玩印泉监制。

17、周盘:吾爱吾鼎,强食强饮。曼生作乳鼎铭。

18、汉方: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曼生铭。

19、瓦当: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青萝清玩,曼生铭第二千六百十一壶。

20、乳钉: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曼生作铭。

21、镜瓦: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未央。曼生。

22、钿合:钿合丁宁,改注茶经。笏山。


    陈曼生(1768-1830),字子恭,号曼寿、曼公等。清乾隆三十三年生于浙江钱唐,道光十年卒。
紫砂壶艺自供春以后,经大彬、仲芳、有泉等之努力,在清乾隆年间,制作、欣赏趋于成熟。盛世之后,经济繁荣,士大夫追逐华丽、附庸风雅,社会风气繁缛张扬,紫砂壶艺跌入媚俗的泥淖:因徇陈袭,仿作模制。
    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他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了紫砂壶艺,设计出一大批另辟蹊径的壶型:或肖状造化、或师承万物(一说18种,一说26种,一说38种)。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这种设计、制造、刻款、镌铭多人合作,与圈内作者独立研制生产出来的紫砂壶,即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
    曼生壶的代表作有“石铫(diao4)壶”、“匏(pao2)瓜壶”、“合欢壶”、“井栏壶”、“半瓦壶”、“葫芦壶”、杨氏“梅段壶”等。
“曼生壶”的主要制作人员如下:
杨彭年(1772-1854),乾隆、咸丰年间紫砂名家。
杨凤年(1774-1855),彭年妹,乾隆、咸丰年间紫砂名家,款常作圆形篆书“杨氏”。
杨宝年(1773-?),有作“葆年”,乾隆、咸丰年间紫砂名家。
朱坚(1772-1830),常作“石梅”、“石楳”或“石某”,乾隆、咸丰年间紫砂名家.
邵二泉(生卒年代不详),与杨氏兄妹同时代紫砂名家。
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唐云先生不仅精于绘画,而且也是驰名中外的文物鉴赏大家,生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他尤其钟爱宜兴紫砂壶,藏有紫砂壶中的名品“曼生壶”多达十余把,其数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称独步天下。
  其实,“曼生壶”的存世量不一定很少,原因有二:一是其制作年代并不久远,约为清朝乾隆、嘉庆时期;二是当初制作的数量很多,不下数千把件。但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却是极少。笔者近日翻遍京城各大拍卖行近几年的拍卖图录,未见一把“曼生壶”,亦甚觉蹊跷。大概是藏家们都以为宝物,不肯让手的原故吧。
  所谓“曼生壶”其始作甬者乃清朝著名文人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浙江钱塘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他同黄易、赵之琛等并称“西泠八大家”,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他曾在宜兴任过三年的县宰,看过陶工们的劳动场面,甚觉有趣,由此喜爱紫砂器。那时候宜兴制壶高手以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三兄妹最为出名,于是陈鸿寿手绘十八壶式,与杨家三兄妹合作,创作出名闻一时的“曼生壶”。
  我们今天所能欣赏到的“曼生壶”一般都在壶底钤有“阿曼陀室”铭款,把下署“彭年”印章。这不能视作陈鸿寿与杨彭年两人的作品,事实上,为“曼生壶”作铭的除曼生本人之外,多是他幕中友人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人。制作者也不是仅杨家三兄妹。“曼生壶”的创作班子,实则以陈曼生为领衔,由文人、藏家和陶工共同参加的紫砂壶艺术兴趣小组。这种由文人参与的紫砂制作方式,早在明末就已出现,而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的风气,的确是经陈曼生之手开拓推广的,这种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香港有位收藏紫砂壶的名家罗桂祥,其有一件“曼生壶”藏品上刻有“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识”的铭文,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阳羡砂壶图考》上著录一件“曼生壶”,壶腹上刻“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等文字,现藏上海博物馆。从这些实物上分析,参加“曼生壶”制作的陶工,绝非仅仅为杨家三兄妹。1977年在上海金山县松隐公社王玷墓出土了一件“曼生壶”,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金文八字,楷书阴文“曼生”款,盖内钤阳文篆书陶工名款“万泉”,是为证。
  “曼生壶”的制作水平高超,造型精美古朴,百看不厌,其铭文更是典雅,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唐云先生藏的几把“曼生壶”铭文分别是:“笠阳日曷,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等等。南京博物院藏曼生扁壶,铭文为“止流水以心怡”。这些铭文似微言含深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曼生壶”之所以如此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它出自名人之手,诗书画印合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更在于它将诸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紫砂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后人叹为观止。
  陈鸿寿当初手绘茗壶十八式,如今已难以考证其祥。现存实物“三元式胆壶”据信是清代名工邵友兰仿曼生十八壶式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壶内设盛茶叶的胆,设计颇为科学。由此推想,“曼生壶”的设计在当时并不保守。
  曼生壶,因陈曼生而得名,是紫砂史上一枝奇葩。
陈曼生(1768-1822),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清时篆刻家。他在任溧阳县令时,与紫砂名匠杨彭年等交好,并手绘十八式(后世称曼生十八式),请杨氏制壶,亲为作铭并篆刻,承陈鸣远而开文人壶之鼎盛之势。曼生的壶体多简洁明快,线条清晰有力,又富古拙之意,且能与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曼生壶为后世文人茶客欣赏喜爱,奉为紫砂极品,可以说半是因壶,半是因铭。当时有:“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说,可见一斑。
我对曼生壶喜欢得紧,不仅是型,更是铭,而对铭刻,却并非因书法画技,而是因其词句简洁隽永,意趣横生。今试择几款与众共赏。
曼生壶上的铭刻,比较有特征的可分为几类。
    一类是从壶型借题发挥,以形寓意而言志的。 
    比如半月瓦当壶,其铭曰: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另有一半月壶铭曰: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此皆是取月半而不盈的形态,很合乎儒家中庸之道:空则斜,中则正,满则倾, 虚涵守中,才是为人处世养生延年之道。相似含义的,有一款石瓢,上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又如一款常见的井栏壶,上面的铭刻是: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此壶形态便是井栏模样,铭刻更是直取‘井’之特性,以井水常汲不减为谕,来勉励后人多向古人学习,多从古代的文化中汲取养分。这句话用到现在,是更为合适阿。
    另一个著名的壶型是斗笠壶,铭曰: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前半句容易翻译,说是斗笠可以用来遮挡暑热(暍:暑热), 茶可以用来消除干渴。 后半句更像是一个禅门的偈子了。笠是形,壶是实,此二也;笠,茶为名,荫暍,去渴为用,此又二也。那么形和实是不是同一的呢,名和用是不是同一的呢? 佛无说吗? 佛其实在别处说过的,佛说:不落于相,不着二边。但是碰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佛说了可没用,你得自个儿体悟,你若不悟,谁说也是不管用。说不如不说,所以禅宗里面常有以不说代说的,比如著名的一指禅,你问什么,他都只给你树一个手指,这一指究竟有什么意义么?没什么意义,最关键的还是要你自己去想和开悟。瞧我这里强为不可说之说,说了半日也没说明白什么。但这个壶铭,是可以海阔天空让人冥想半天了。
    另一大类是描述茶事的。
    比如也是一个石瓢上面,“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这小小一段里面,倒含了好几个典故。一个是煮白石,说的是元代画家倪云林,好茶喜自制茶店,常用核桃,松子肉和米粉,做成小石子样点心,放在茶汤里,名为:“清泉白石茶”。这样的茶俺是不敢恭维,不过名字着实好听,后世人常用“清泉煮白石”,甚至直接用煮白石以指烹茶。桐君不知何许人也,只是有个《桐君采药录》,提到武昌及巴东一带饮茶习俗,为陆羽茶经所引用。便是不知典故,只看文字,已然得到一副悠闲自得煮茶图了。
    合欢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曼生壶型,有一款合欢上的铭刻为:“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阳羡为今江苏宜兴,是历代供茶产地,所以阳羡茶可以算是好茶的代名词了。合江在川西泸州,合江水虽然没有在历代水品里提出来,但是泸州自古产茶,产茶之地产好水,也是很常见的事,所以权作好水的代名词吧。想想,有好茶得好水,又有好壶,着实是皆大欢喜之事阿。
    还有比如“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俺中吃苦茶”,“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俩丫髻”, “当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等等,无不情景备至,煎茶煮茶喝茶,趣味盈然,赛似神仙。
    再有一类,可以说是夸赞茶的功用的。
    比如“饮之清心,扫石品题”, “饮之吉,匏瓜无匹”, “有扁斯石,砭我之渴”,“蠲忿去渴,眉寿无割”,“此云之腴,餐之不曜”, 还有“宜春日,强饮吉”等等。
    另有许多不及归类的,也是不寻常迹的,无不有情有趣或是有意味,耐得咀嚼的,无不喜欢!:
    石瓢典故:陈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购之。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果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此造型制壶之心油然而生。遂以石器为原形绘壶盖、壶嘴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顾景舟曾于1948年仿曼生石瓢而制壶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而最终万流归宗,源自曼生矣。

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数年前,谢瑞华女土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土也未加以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二十六件壶名来对照,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外不符的八件加上,就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笔者手头有一份关於曼生壶的资料,对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助益。一九六三年春天,笔者曾与张守智先生一起专程拜访过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者龚怀希先生,当时龚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虽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长袍,卧室窗户紧闭。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裏,曾在上海专门经营古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交谈之中他兴致所至到裏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三十二开本大小。他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手稿系宣纸綫装,封面上『陶冶性灵』的字是郭频迦所题。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右页录壶名及铭文。最後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廿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癸酉四月廿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公元一八一二年,正是曼生活跃在宜兴之时。姑且不论这集手稿是否确是嘉庆十八年的遗物,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铭文的价值是珍贵的。在得到龚老首肯後,笔者当场就按原样用铅笔复录了下来。将《陶冶性灵》中的二十个壶形与谢瑞华女土的十八式壶形相对照,仅有五件相同。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的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共十六式。如果将这三份资料中各不相同的壶形集在一起,就有三十八个曼生壶造型了。这到底是怎么同事呢? 业者以为当年陈曼生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就不一定是十八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过十八这个量词,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八岁就表示进入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就常常用『十八』来象徵完善、成熟或极至。莲花是佛教中常见的花卉,菩萨均端坐在莲花形坐上,莲花是十八瓣。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有十八罗汉。佛教教义劝人从善,否则作恶多端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其余常见的例子为武侠小说中形容某人武艺高强,常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绘画上有十八描、音乐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世人说曼生壶十八式也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