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不愿进城,城镇化率是如何“增长”出来的?

 老沈阅览 2016-09-02
农民不愿进城,城镇化率是如何“增长”出来的?  

          谭浩俊     2016-09-02

   农民不愿进城,城镇化率是如何“增长”出来的?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运动式,但是,媒体记者采访时发现,仍有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存在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乱象。如通过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改变统计口径的方式,使大量农民“被城镇化”,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持续提高。

   我们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决不是为了多一点城镇化人口,增加一些所谓的城市户口,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而城镇化率,则必须建立在城镇化水平的有效提高上。如果城镇化率是通过随意改变统计口径、使农民“被城镇化”提起来、“算”起来的。那么,这样的城镇化率,宁可不要。否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不均衡、不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人为改变城镇化率,将农民“被城镇化”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前几年的城市大拆大建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城市人口是通过拆迁增加起来的,是被迫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的。这些“被城市化”的农民,原本已进入小康水平,可一“被城市化”,又回到了小康前,成为了贫穷人口。中央所以要叫停这样的城镇化,目的就在于,城镇化不能有水分,城镇化必须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从中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相当快。毕竟,中国还有700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很落后。更重要的,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严重滞后,社会福利、文化、公共设施等还很难满足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如果霸王硬上弓,强行将农民城镇化,或人为编造城镇化率,那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极其负面。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进城“锻炼”以后,广大农民对城市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就是说,农民是否应当进城,早已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过去,一本“蓝印户口”就能让大量农民买房进城。现在,出台再多的优惠政策,农民也未必愿意进城,这就是理念和观念的转变。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城镇化率,只有不断地创造环境,让城市更有吸引力,才有可能让农民自觉自愿地进入城市。否则,很难做到。

   而城镇化率,也决不是把现有的城市越做越大、越做越紧,发展小城镇,也是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比扩大城市规模更重要的手段。恰恰是,这方面被一些地方忽视了。更多的,都想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来达到城镇化率的提高。显然,这是思路出现了问题。

   所以,面对农民“被城镇化”现象再起,城镇化率面临水分的冲击,有关方面还是要采取措施,对这样的现象叫“不”。城镇化率需要考核,城镇化的过程和手段,更需要关注。经济泡沫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危险,城镇化泡沫同样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尤其会影响宏观决策,影响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城镇化率的提升,只能靠“干”,而不能靠“算”,更不能靠“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