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还有一本书叫《上经》,《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也

 mhyf 2016-09-02

天地人本源一气
《黄帝内经》?还有一本书叫《上经》,《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也

古人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活,就是和大自然界的气连在一起的。这一点中医 学讲得比较多一点,但是它怎么样和大自然连到一起,它的机理没讲清,没讲开。 (不是没讲开,是老祖宗把这书丢了。本来中国古文化是非常发达、了不起的, 写书的人不保守,写了书之后,保存书的那些人们保守。一本书著成了传给他了, 他当宝贝不往外传,等他死了放到哪儿别人不知道了,跟着棺材走了。本来古代 有一本书叫《上经》,这本经就专门讲人和大自然界相通的。《黄帝?内经》里还 引述过这句话,“《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也”。《内经》里引用了《上经》这本书还引用了书里的几句话。可是这本书以后就谁也不知道在哪了。我想如果古代这 本书留下来,我们现在的气功学、现在中国的生命科学,水平不知要高出多少呢。 当然,即便那本书还有,它也不会讲得非常具体,因为那个时代没这么多语言词 汇)。人和大自然都是从一个气来的。现在我们有了天体学说,动物进化史、人 类进化史、天体演化史的知识,再讲“天地人本源一气”似乎很简单了,跟前边 讲的一样,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大爆炸一“炸”的时候,万物什么都没有,慢慢…… 一点一点……演化成人。若简单地说都会说了,再说人和天地、自然都是从一个 气来的,那就很简单了。

可是古人能论述这个东西是非常不得了的,那时就凭感 觉、凭思维、凭直觉认识到这是“一气”,不是神。(这也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是 神文化。将来咱们讲气功与人类文化还讲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唯物的, 气功本来是唯物的,不象印度、古希腊、埃及他们都认为是神,什么什么都是神。 中国老祖宗认为是人,人以前就是气,没有“造人的上帝”。连天地都不是谁造 的,是从“道”来的,没有天地之前就开始有道了,“道之为物”,道是个“物”。 中国是气论的或道论的唯物论,而西方是唯神论,到现在还“上帝”。可是中国 从唐朝后慢慢把老祖宗的丢了,要了西方的神了。唐朝文明到了高潮,以后慢慢 向下,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神多,神越来越多,中国的气功就完了,中国 的文明也就一点点下去了。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之后,传得越多中国就越落后。 神学,把本来属于科学的气功、中国宝贵的文明给吞食了。)老祖宗都讲天地 人本源一气,而且早属于道家著作的《太平经》就讲天地人一气。

《黄帝内经》 也讲到了这个问题,说气在天上就是天文,在地下就是地理,在人当中就是人事。 可是对这些话又可以这样理解:天上的东西是气的一种表现,地球是气的一种表 现,人的生命活动也是气的一种表现,这么讲也不是不行啊!这说明古人认识到 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气的表现,都来源于一个气,而这个气可以给各种生物以生机, 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就要“盗”大自然界的气,“盗天地之精气”。天气、地气、 人气(地气就是万物和人),都要大自然的气。你要我的气我要它的气,气就在 其中环转:人要大自然界的气,万物要人的气;万物要了天地之气,人要万物的 气,后天再要人的气。(说老天爷把人的“命”要了,人就死了,死了后就归 到天那儿去了。)现在怎以办呢?人要天的气,把天气要过来,我不给它,我还 要万物的气,都要回来,人就死不了了。(不死是不可能的,死得晚点多活几年。 一九三几年死了一个气功家李青云(四川的),活了 256 岁,一个小手指甲一尺 多长,拿布套着。他可能不拿这只手吃饭。后活得不耐烦了,死了算了吧。他 要不想死可能现在还活着,再活五十多年就三百多岁。他有个徒弟现在也有百岁 了。)所以要懂得天气、地气、人气来源于一个气。古人说要保护它,要跟大自 然一起去。讲古人的东西说一说点个名就够了。

天地人,地(在地球上就是万事万物)上复杂万事万物和人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从现在全息论讲息息相关就好说了。一个呼吸出入,你身中有我,我身中有 你,互相连通着,这不息息相关了嘛。
《黄帝内经》?还有一本书叫《上经》,《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也

古人对息息相关没有讲更多,庄子早讲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有生机的万物彼此之间拿气互相吹嘘。这种情况,我们 也可以体会得到。田野里一片庄稼,天气好的时候从山头往下看,地里有好多气, 有的是水蒸气,有的是庄稼的气,起伏如波浪。或者在天晴的时候趴在地里一看, “呜——”也有好多气。过去看风水就这么看,看地气好不好,风水好就气足, “呜——”从地里往外冒气。所以庄子讲“奔马也,尘埃也”。好像马在奔跑, 烟在流一样;。万事万物的气互相吹荡。过去不懂得呼吸空气,人呼吸空气叫“喘 气”,植物也在呼吸,互相“吹嘘”,你吹我、我吹你,大家要吹嘘一番,拿气吹 和嘘,“嘘——”细气称为嘘,用吹嘘彼此连到一起。这就是人和万物息息相关。 正因为这样,老子才讲“天地犹如一橐 乎”,天地象个大风箱,一拉,“呼答— —呼答——”互相鼓荡,你鼓荡我,我鼓荡你,风箱里边气一挤一松,一挤…… 这是从外来的力量。天地橐 不是外来的力量,是各处生物的喘气,大家往外一 喘气,“鸣——”气一冲,一吸气,一拉。古人讲“一吸,天地与之俱吸;一呼, 天地与之俱呼。”你这儿往里一吸,周围的气“呜——”都往你这儿来,往外一 喘气,“呜——”气往外出去。如果人都吸饱了气,在一个密闭的小屋里,大声 “喘气——”,一喘气,屋里压力一大,“窗户纸会“呼——”地往外流。息息相 关,息可以当气息讲,用气连结到一起了,呼吸也叫息,气也叫做息,说通过呼 吸之气把万物连到一起了也可以。当然,这个息息相关是指生物说的,要用现代 科学的电磁场、电磁波说得会更加确切和细致一点。古人只能讲息,别的讲不了 那么细。 说了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气,万物息息相关,现在要讲天地人万物本来就是一 个东西。天人万物本来是一体,说的是万物的物质变化,本体是一致的。

再有, 人、天、万物,我们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这个整体的,因为人要利用万物的条 件为自身服务,从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古人是这么论述,我们今后论述整 体观也是这么论述。咱们论述整体观的目的是要我们很好地练功,很好地强身, 使这些理论为人类自身服务。天人万物这一整体,我们主要是以中医学论述的内 容来阐述的。因为中医学里讲了很多,各种物质、人的精神、人的肉体、人和万 物的关系、人和外面气候的关系、人和外面事物的关系……来论述的。我们看看书,懂得一下古人怎么样用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运用类比和演绎的办法论述 这个问题的就可以了。古典的东西,有精力的同学看看没坏处。

搞内圣修习应该 了解传统知识,然后再领会我们现在讲的东西就好理解了,就有“根”了。古人 为什么要强调这么多东西?关键是要人能够适应自然规律。因为那时人还没有这 么大的能量,没更大的本事去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规律,生活当中更好地 符合这个规律,不要违背这些规律,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提高起来,少消耗一些。

所以古人讲:“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 真也。”过去练功夫,就讲应该从这个根本上入手,根本是从自然规律入手。我 们现在为什么不去多注意它了?因为现在搞了混元理论,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 可以创造条件,不完全按那个自然条件走,改造自然条件。所以我们现在对这些 道理要求得不象过去那么严格,因为不那么非常必需了。

在天人整体观里边,还有一个天人相类。天人相通是说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 天人相类也是中国古代一个观点,不过它远不如天人相通对练功更有意义,而且 天人相类之所以相类是由于天人相通的结果。以前说人和大自然一体,人身上好 些东西符合大自然的特征,人身一小天,天地大自然是大天地,人和大自然是相 类的。为什么相类?就是局部的人体能够反映整个天地自然这个整体,研究人就 能够了解自然。

从我们现在的科学讲,人体里边应该包括整个宇宙生发以来的演 化、变化规律,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它的全息在人体里边应该包含 着。但是古人不懂得这些道理,就讲天和人、大自然和人是“相类”、“相仿佛”。 过去讲“一物生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说天地是个乾坤,一个事物里边 也有一个乾坤——一个小天地。这实质上是讲人本身是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 部分能够反映大自然这个整体,就好比人的一部分能反映人的整体,可以作这样 的类比。但是它怎么样反映大自然整体哪点反映大自然整体,这个问题古人好多 论述是不合适的。打个比喻,地上有树木人就有头发,地上有杂草人就有毫毛。

以前不叫“地球”叫“中国”,说中国有五江八河,人身就有经脉。现在一听就 说是胡说八道。它这里边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想,应该有它的道理,但是他比喻 得太机械了。他说天有 360 日,人有 360 根骨头节,一数怎么也数不出 360 个骨 头来;说天有 365 度,人有 365 个穴位,可是把穴名一样的左右两面的穴加在一 块《内经》上多的才 354 个穴位,也不到 365,凑不上数。由于好多地方类比 得不大合适,所以后人们对它也不大重视。不过我们现在从全息论的观点,讲人 和大自然是相类的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古人论述不多,论述不够正确。
《黄帝内经》?还有一本书叫《上经》,《上经》者言气之通天者也

所以我们 只是提一下。关于阴阳变化规律,这书本引了一点点,而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 比较实用,在中医学是实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说,有它一定的“真理性”。

(一)、古典文化的基础——一元论整体观

(二)、王阳明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 静亦定,动亦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