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风光(1541)青州仰天山景区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6-09-02

祖国风光(1541)青州仰天山景区


青州导游词——仰天山景区(上)


仰天山森林公园位于青州市区西南40多公里。这里是山东鲁中山区的纵深地带,群山巍峨,谷壑幽深,周边山峰海拔多在900米左右,山体均为石灰岩构造,呈“喀斯特”地貌特征,怪石参差,峰林峭立,溶洞奇特。

 仰天山群峰环抱,气候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草木茂盛。植物群落类型很多,有天然次生杂叶林、天然红叶林、天然灌木林、黑松林等,据统计,2400公顷的山地,有木本植物150多种,草本植物68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也被誉为珍稀植物标本园。仰天山茂密的森林和植物的多样性,成为动物和鸟类的理想栖息地。这里有陆生脊椎动物128种,其中22种属于国家珍稀动物。还是各种鸟类的乐园,尤其是候鸟的迁徙驻留地。各种珍禽飞舞林中,婉转鸣唱,更增添了勃勃生机。

 整个森林公园以仰天山为中心,形成三个不同特色的景观群:一是文殊寺、佛光崖景区,位于仰天山东麓,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而且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二是仰天槽、灵泽洞景区,位于仰天山顶,以山高林密的自然风光、奇特幽深的溶洞吸引游客;三是仰天山周边景区,有逄山、潭溪山、白洋湖(钓鱼台水库)、红枫湖(仁河水库)、神仙门、唐赛儿寨等,山水相映,美景如画,为游客提供众多乐趣的登山、休闲选择。

 仰天山旅游线路可有三种选择:一条是先参观文殊寺,沿山路至千佛洞,再沿塔林下山,午饭后开车沿九龙盘公路至山顶,参观溶洞,游览仰天槽,然后乘车原路返回;第二条是乘车沿九龙盘公路直达山顶,进溶洞参观,游览山顶,就餐后走九龙盘公路乘车下山,参观文殊寺;第三条乘车沿公路至溶洞参观,根据时间合理安排山顶景观的参观游览,安排山顶就餐,饭后沿山林小路步行下山,再去参观文殊寺。

现在,我们按照第一种方案安排路线。

沿着眼前这108级台阶而上,我们便来到了仰天山的主要景点之一——文殊寺。“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佛和菩萨的人间行宫,变成了僧人诵经修持、礼佛布道的宝地,建成了这座文殊寺。这座古代名刹,座落于仰天山的三面峭壁之间。除佛光崖的中间部位外,三面峭壁,基本都被浓郁的植被覆盖,因此,就像是三幅绿色屏风,拱卫着文殊寺院。又因为山上多水,山林中时常云雾蒸腾,文殊寺俨然就是处于仙境之中。

别看文殊寺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是全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另外两处分别位于山西五台山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受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佛寺在中国的营建法则一般是面南而居。而这座文殊寺的朝向,却是罕见的座西朝东式。究其原因,是由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文殊寺背后是佛光崖,佛光崖会放光,面对东方,文殊寺建立于佛光崖之前,就可以就佛和菩萨背后的一轮光背一样,背光而立。这是十分难得的“天人相合”。

文殊寺前,各有一棵宋代古槐巍然而立。依然繁茂如黛的千年古槐,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拱卫着山门。这两棵国槐是仰天山上最古老的树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文殊寺沧桑的历史。

山门两侧,是紧相连属的钟楼、鼓楼。寺内僧人每天伴着晨钟暮鼓日夜在这里面修行,幽邃的宗教氛围把我们迎入文殊寺。

这是寺院内的一块珍贵石碑,名字叫《重修敕赐仰天文殊禅寺灵泽古刹序》,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该碑身高2米多,青石质,因年代久远,风蚀严重,许多字迹模糊不清。碑文记载了该寺的建设与重修过程,请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宋时太祖赵玩游天下,随喜此境。到罗汉洞观之,华美,遂卧其床。神龙显应,圣爪抓露,惊省真龙,度其感,感无酹可奉。异日登基,圣境梦会,惊觉,想思可□□许,随即传旨,敕赐曰‘仰天’之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落难时曾来青州,见仰天山景色秀美,山势独特,非常喜欢。来到罗汉洞,睡了一觉,梦中见到神龙出现,惊醒之后,认为这是就要做真龙天子的好兆头,心中大喜。但落难之际,没有酒果之类可以祭祀,十分遗憾。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又在梦中见到仰天山的景象,随即下旨,拨付银两,在这里建了这座文殊寺,并命名为“仰天”。所以,文殊寺又名仰天寺。自此之后,这里梵音袅袅,香火不断。可能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响,后来的几位宋朝皇帝对文殊寺也特别感兴趣。北宋中后期,文殊寺空前兴盛,僧号达百人以上,远近闻名。当时,朝庭曾派钦差大臣来文殊寺祭祀和封候,被称为“丰济侯”。虽然这座古刹巳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但从遗留下来的这些众多文物古迹和碑刻还可以想像当年那种游人如织,香火兴盛的繁荣场面。

大门内原有天王殿,现仅存遗址。这里便是文殊殿。文殊殿前原有四棵宋代圆柏,两棵银杏。现在只剩一棵圆柏,顽强的立在院中,为古寺营构着庄严而宁静的氛围。圆柏高25米,胸围160厘米,虽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坚挺傲岸,青春不减。

文殊殿,自然是文殊菩萨的栖身之处。在佛教,菩萨有很多,知名度最高的有四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菩萨本来都是男性,但是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为了表现菩萨的温柔美丽,就逐步地减掉了他的“八”字胡,并且把他打扮成了美女。这也算是我们中国籍菩萨的特色了。

文殊菩萨的全称是“文殊师利”,是七佛之母。意思是妙德,吉祥。他在上述菩萨中,智慧与辩才属第一。因此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您不妨,进一柱香,进殿内拜一拜,给自己再增添几分智慧与吉祥。

祖师殿位于文殊殿前西南厢房位置。祖师殿是一般佛寺都应具备的殿堂。殿内供奉的应是初建这座寺院的大师。初建者又称开山祖师,所以叫“祖师殿”。但由于初建者的谦虚和其他原因,并不在此塑立自己的影像,而是供奉禅宗的祖师达摩。

 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后,不断结合汉族文化发展变化,形成八大宗派,其中,禅宗提倡修心养性,立地成佛,影响最大。文殊寺属于禅宗寺院。印度的菩提达摩泛海来到中国,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的禅学,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达摩的崇拜和敬信,流传了许多达摩的传奇故事。有“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覆西归”。曾有一句话叫做“一苇渡江何处去,面壁九年待人来”。今天,我们站在文殊寺内的达摩像前,可以想像一下,他是否有那样的神奇。

 与祖师殿正对的是伽蓝殿。在佛教中,有一种神称为“伽蓝”神,就是守护寺院的神。但这殿中安放的却是关羽的形象。大家不禁要问,关羽怎么来到寺院了呢?这是因为,由于关羽的忠勇,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逐渐纳入道教的诸神之列,成为道教中的武神兼财神,被称为关帝君。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注意开放发展,争取汉族信徒。因此,像关帝这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祗,把他纳入佛教系列,对于推动佛教的发展,是很有益的。现在,我们在文殊寺里看到这位道教神仙,就不感到奇怪了。

拜完菩萨后,我们到文殊殿的后边。这有两座深7米,直径4米的八角琉璃井。井底相通,实际是一座清泉分二井。1000多年来,这座山泉从未断流过,水内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文殊寺历代僧人饮用种植,都靠这座清泉。僧门大师就为此泉取名为“般若泉”。“般若”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超智慧。般若泉位于仰天山最殊胜、最优异的佛光崖之下。而泉水又紧靠文殊殿,文殊菩萨又是智慧的代表,一山一水,珠联壁合。可以说,世界上,只有把般若的名字用在这里,才是最恰当的。

般若泉之后,是大雄宝殿遗址。大雄宝殿正在筹划之中。

站在这个位置,请大家看一下前面的这一巨型断崖,人称佛光崖。

文殊寺名声显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寺后有这巨大的天然石壁,只见壁立千仞,云动崖移,飞松倒挂,群鸦惊飞,极为险绝。据史书记载,有时会在石壁的顶端产生光晕,宛若文殊菩萨身后的“背光”,因之称“佛光崖”。明朝工部尚书钟羽正在《仰天山文殊寺佛光崖放光记》中记载:“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朔,佛光崖放光三日,夜则穿月两垂,色明如银;昼则映日园下,色耀如金……”。1997年春天,仰天山林场的工人也曾目睹过佛光崖放光的奇特景象。这种放光现象,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有的专家解释说,因佛光崖的石质与别的不同,它含有一种像荧光材料一样的石质,由于空气,湿度与压力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反射出一种光线来,但这种放光现象要60年才能有一次。

 佛光崖的奇迹有很多,一是放光。再一个佛光崖中间的上部,有一天然大型汉字“文”字。它由天然的石纹石理组成,十分形象逼真,就像人工写上去的。更令人称奇的是:“文”字居高临下,正对文殊寺,就像是佛学大师为文殊寺精心设计的一方巨大题匾。这种现象如果要用宗教思想来解释,还不知蕴藏多少玄机呢?

 另一个奇迹,需要心中有佛的朋友才能看的到:佛光崖正中凸凹不平的岩石以及溶蚀风化的纹理,构成一个天然巨佛的影像,静默端坐,手握经卷,平视山野,好象在讲经布道,普度天下的芸芸众生。据说早年间,有人想在佛光崖中间凿一佛窟,但凿了没几下,崖壁上便出现了这一天然巨佛像。

 这是我们在寺院里看到佛光崖的几个奇迹,另外几个我们需要近距离去观察一下。

 我们就要沿山路登山。山路陡峭,台阶很多,大家在登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仰天山海拔834米,开发总面积2400公顷,公园内陆质,地貌奇特,岩洞奇石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森林植被丰富,形成了观赏价值颇高的多种景观类型。

 前面绿树掩映的是文昌阁。文昌阁是古代儒生们崇拜的一个殿堂,方圆几百公里仅有这一座。里面供奉的是文曲星,又称文昌帝君。大家不要看文昌阁小,但非常有灵气。传说明朝青州的赵秉忠、诸城的刘墉在参加殿试之前,都来此地膜拜,所以都高中状元。过去,附近人家若有男孩出生,其家人也必定到此进香膜拜,希望孩子将来考中功名。您家中若有子女正在上学,也不妨拜上一拜,看看是否灵验。

大家看到中间的这位老者就是文昌帝君,左右两边各有一童子分别为天聋、地哑。因文曲星以前在天上主管科考,科考是非常机密的一件事情,所以弟子分别为“言者不能知,知者不能言”。

文昌阁东侧岩隙中生长着一棵宋柏,立于阁前。站在这里,整座寺院及周围的景观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另外,这个位置也是欣赏佛光崖很好的一个位置。平视,佛光崖像一道屏风一样矗立在文殊寺之后,连同两边山脊组成了一个“几”形,文殊寺便座落于几字形的山坳里面。

我们继续前行。仰天山分三大景观类型,以古老的文殊寺院和壮丽的九龙盘公路,构成壮丽的人文景观;以仰天槽茂密的刺槐林、满山遍野到处丛生的天然混交林、被誉为天然山水画卷的悬崖古柏以及千亩红叶构,成仰天山优美的森林景观;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我国北方罕见的集奇、险、美为特色的溶洞群构成特有的自然风光景观。一年四季,因季节不同,仰天山有着不同的景色。春游仰天,草木吐绿,百花争艳,花香蝶飞,翠满山谷;夏时,万木垂荫,莺啭蝉鸣,清泉淙淙;流水潺潺;秋时,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秋风送爽,十分惬意;冬日,山峦叠嶂,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满山雾淞。春夏秋冬,各有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仰天山上有很多天然洞穴,每一处洞穴都因其特色,被后人赋予了不同的灵性和故事。

 这里是穿心洞,是一处立式洞穴,站在洞底抬头仰望,只见悬崖似削,峭壁如崎,一线天光,若隐若现。勇敢的游客若奋力向上攀登几十米,便可穿洞而出,领略“洞外有天”的奇观妙景。但是,大家攀登时要注意安全。

 洞上有一“月台”,月台上方的悬崖上,分布有许多石刻。中间有黄掴的题记,内容是:“泰和元年三月初十日,少尹、副都总管黄掴安远捕盗至此。”金国时期,青州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杨安儿、杨妙真大起义,曾以仰天山为根据地。此时,金朝廷派遣黄掴为统帅,率领“花帽军”3000人进军讨伐。黄掴,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悍将,却也附庸风雅,在仰天山留下几处题刻。后来,这位趾高气昂的黄掴被巾帼英雄杨妙真活捉。

这里还有许多诗刻,很有文采。其中一首描写整个仰天山文殊寺的胜景,写到“池头雾锁腾龙气”的自然景象与“钟声谷广韶悠杨”的古刹佛音相互衬托,表现出此处佳景确实非同异常。

观音洞坐落于十余米高的悬崖上,没有点冒险精神难睹它的风采。取名观音洞,不是洞内有一座菩萨像,而是因为有一块明镜一样光洁的石头。这块石头叫“隔山照”。据说,人们站到隔山照前,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观音”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观照世间的一切声物音像。恰好这块隔山照具备了这个能力。这是取名观音洞的一个原因。但是,那块隔山照现已经被毁掉了。被毁的原因,当地群众传说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古代有个县官,因长年为官在外,心里面特别挂念妻子儿女。他来到仰天山游玩,钻进洞里,站到了隔山照前,想通过隔山照看看日夜想念的爱妻。心里这么一想,他就看到了。谁知,看完以后,这位县官气愤地把石镜砸毁了。关于砸毁的原因,大家可以猜一下,为什么。——因为他看到媳妇正在家里傍大款呢。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对庐山仙人洞的诗意化描绘。仰天山上也有一座仙人洞,它处于几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部,犹如横空出世。上下左右,一概无路可通。游人只可仰视。况且,几棵天然生就的松柏,将洞口遮掩的若实若虚,更增添了一层奇幻。

 仙人洞与观音洞二者相距不足百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过去曾有栈道相连,游人可以由观音洞步入仙人洞。可现在就不能了。相传,有一位老僧,临终之时,由观音洞向仙人洞倒退走去。他边退边拆栈道,退到仙人洞中,也就把栈道全部拆除了。他在仙人洞中坐化以终。现在仙人洞外的石壁上,当年凿建栈道时的孔洞,还清晰可见。

仙人洞下面的一个洞叫牛女洞。传说年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女儿在此修行,替其父母赎罪。又因里面原有很多石蜗牛,又名“蜗牛洞”。

       继续前行,就是仰天山的标志性景观——佛光崖。刚才在寺院跟大家讲过了它的几个奇迹,现在我们站在崖壁下方抬头往上看一下,在看不到土质的石壁上,生长着十余棵松柏。这些松柏,没有起立生长的,全部都呈倒挂姿态,而且树干像螺丝一样拧着。看上去好像人工栽植的盆景佳木。

       这几棵松树看起来很令人费解,崖壁光滑如镜,刀削斧劈,更没有尘土,松树怎么能够扎根呢?据专家介绍,松树的根部会产生一种分泌物,时间长了就会像锲子一样深深地扎入石缝中。望着这些奇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地间崇高的生命意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都不会放弃自己,背叛自己。而是在无言的抗争中,顽强地表现生命的本身。同时,扼杀生命的力量越强,生命就表现的越有风采,越具潇洒。因此,佛光崖上的奇松,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外化,一种禅意的昭示。

       大家看:在佛光崖的右部下方,以线雕形式,刻立着三尊佛教造像。据考证,这是金代明昌年间刻上的文殊菩萨。巨幅摩崖菩萨坐像高约7米,胁侍像高2米余。菩萨头上有圆形头光,周身有火焰纹身光,头戴宝冠,面相方圆,眉目鼻耳雕刻颇为细致,颈有横旋纹,身披帔帛、璎珞,腰间束带,呈倚坐姿。菩萨像的腿部风化稍重,线条漫漶,左肩外侧刻有一宝瓶。左侧侍立的童女,头饰低发髻,面相丰满,眉目清秀,直鼻小嘴,唇上红色犹存,双手伸向菩萨,作供奉状,所持的物品看不清楚。下着长裙,足部残去。菩萨像的右侧童子,风化较重。但整个线刻画像线条流畅,生动传神,虽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但至今仍清晰可辨。

        在文殊菩萨的上方,过去有一道瀑布,贴着石壁以人字形分流而下。很像佛教殿堂里的“欢门”。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缦帐,其上以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属。因幔帐要左右分开,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帐”。这种天然的用瀑水构成的欢门,在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佛光崖在当地也叫石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山下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一个老太太生了9个儿子,生活非常艰辛。佛祖托梦于她,如果再生个儿子,就可以把仰天山的石门打开,里面有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宝。但非常遗憾,老太太生的是一个姑娘,待姑娘长大嫁人以后,女婿顶儿子用,一块去推石门。10个人一块用力,石门终于开了一道缝,珠宝的光芒把人的眼睛都刺痛了。这下,把老太太高兴坏了,脱口而出:“女婿加把劲”。话音刚落,石门哐一下给闭上了。女婿为什么没有使劲推呢?当时他正在琢磨:如果真分财宝,能有我的一份吗?所以,一分心,没有全力地去推。丈母娘一语道破天机,石门也就永远关上了,到手的财富又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去做,不能只考虑自己。

      绿树丛中的这座青石小亭,名叫望月亭。亭子位于峰岩突出部,面对东方,脚下三面都是悬崖。由此向东望,可以看到开阔的天际。每当明月升起,石亭就是仰天山望月的最佳位置。因此,此亭取名望月亭。“望月”两个字嵌于亭额之上。在石亭的左侧,有一对连理古柏,二树一根生,宛若唇齿相依的姊妹。故名“姊妹松”。

       石亭结构属下方上圆,拱顶无梁建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方象征方正不偏;圆表示圆融无碍。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那么,建造这座石亭的设计者是谁呢?就是记录佛光崖放光的钟羽正。钟羽正是明代青州钟家庄人,他自幼勤奋好学,10岁就能写文章,每天背诵上千言,极有文才。26岁考中进士,做官做到工部尚书,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后来受到奸臣和宦官的陷害,被迫退休返乡。此后,钟羽正常常到文殊寺,一住就是数月。他看到这里是清静之处,也是观赏月色的极佳境地。他便命人建造了“望月亭”,并题写“望月”二字,刻石嵌于亭上。“望月”二字清奇飘逸,抒发了钟羽正心如皓月的高尚品操。

      望月亭上还有一个钟羽正当时没有看到的景观。石亭的屋顶,全用石板砌成,又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可是,就在这石板上,长出了三棵柏树,而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比长在地上的还茂盛。人们称之为结义柏,根据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来的。这三棵松树令不少学者和专家感到叹为观之,不可思议。

      出望月亭我们继续往前行。仰天山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山,而且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山上有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在依然清晰可读的,尚有70余处。现在大家来这边看一下,这是赵明诚的一处,赵明诚这个名字,因为他是李清照的丈夫而许多人所知道。其实,赵明诚本人就是一位宋代的名人,官至江宁知府,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与李清照屏居青州期间,先后5次游仰天山,留下的题刻有三处,这处题刻全文是:“卢格之、赵仁甫、德甫、能父、谢叔子同游。宣和辛丑夏四月二十六日。”这里提到的5个人,德甫,是赵明诚的字,仁甫、能夫是他的兄弟的字,名分别是赵守诚、赵克诚,谢叔子名谢克明,是赵明诚的姨表兄弟。赵明诚的题刻在前面还有一处,字数较多,但字形较小,而且风化严重,有些字漫漶不清。

       仰天山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前面的这个洞就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这是千佛洞,千佛洞的主要特点是中心部位呈现穹隆式殿宇形状,而且顶部有一天然洞隙,可以令人仰头望天。整座山,就叫仰天山。白日,阳光由洞隙下泻洞中,如同金色光柱。月夜,月光穿洞而入,又似银色瀑布。古人称为“一窍仰穿,天光下射”。特别是,在仲秋之夜,从洞内仰望,通过天窗,可以看到高悬在天空的月亮。但一般所见并非圆月,只有甲子年中秋,才可以看到全月,因此,“仰天高挂秋月圆”,成为绝无仅有的奇特景观。

     说到这座山洞的名字,很有趣,共有四个,分别包涵了山洞的四个侧面。

      一是千佛洞。文殊寺建立以后,仰天山成为崇佛的朝圣之地。这座山洞要利用起来。可是洞内的石质不宜造像。于是善男信女们就凿出了一层层的小型佛龛。为佛祖塑立金身后,请至龛内,以求功德。后来,佛龛佛像越来越多,多的难以胜数。于是,这个洞就有了一个名字-----千佛洞。相传早年一群强盗偷袭仰天寺,掠夺财宝,不想被一队来路不明的人马痛打一顿。强盗躲入千佛洞中,忽见佛龛内佛像的脸上正在滴汗,臆测系此所为,于是便把这些佛像全部砸毁了。近年来,洞内立起了这尊10余米高的释迦牟尼彩绘塑像,并塑有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仰天洞又被赋予了灵气和佛音。

       二是太祖洞。文殊寺石碑上提到:赵匡胤落难时曾来到千佛洞,正值夏天,凉爽惬意,就在石床上睡了一觉,梦见要当真龙天子。从此,他便念念不忘这处洞穴。后人就沿用赵匡胤的帝号,又为千佛洞取名“太祖洞”。

       三是白云洞。千佛洞凉爽宜人,除了凉气喷涌,还时常有白雾缭绕,脱洞而出。从山顶往下看,蔚为壮观。所以它又叫“白云洞”。

       四是罗汉洞。千佛洞的石壁上,有一些石头是乳白色的,过去的雨季,经常有流水贴壁而下。水与石的长期磨和,就使洞壁的石头出现了一些奇特形状。仔细看去,很像是一尊尊光头罗汉,古人称为罗汉八百。这八百罗汉,又为此洞带来了一个名字“罗汉洞”。

洞口有许多名人题刻。 “罗汉洞”三字格外引人瞩目,为陈占忠所题,书法遒劲,一气呵成。陈占忠,明代青州知府,疑即《益都县图志》所载的陈勋,他是沔阳州人,明朝宣德初出知青州,他关心百姓疾苦,经常亲自去田间耕田,还绘制《劝农图》,有很好的官声。“千佛洞”三个大字高悬于山崖上,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气势恢弘,用笔老道,镌刻也极为精妙,确为名家手笔。

大家看:出了千佛洞,沿这条石阶路可直到山顶——仰天槽。沿途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稀有树种。这条小路崎岖蜿蜒,十分陡峭,有些地方需要攀缘树干,手足并用,才能上去。虽然险峻,但丛林密布,倒也安全,只是对于年老体弱者,不太适宜。

大家都知道,在嵩山少林寺有一处规模很大的塔林。仰天山也有一处,这条曲折的小路可以把我们带到。佛教僧侣圆寂后多立坟丘,唯有名望较高的住持、方丈才有资格享受立塔的待遇。这处塔林位于文殊寺之南的山坳中,环境十分清净,四周绿树分外繁茂,满眼皆翠,是一方天然的绝尘净土。塔林原来规模较大,后来破坏了不少,现在尚有16座墓塔。另外由墓塔林向北的山沟中及仰天山的南山坡也有数座墓塔,现在多已破坏。

说到塔的由来,佛教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舍身饲虎”:释迦牟尼的前世,是一位王子。有一次在山中行走,看到山崖下有一只母虎,已经饿的难以行动了。不远处还有两只乳虎,正嗷嗷待哺。王子就脱下衣服,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一块一块地扔给母虎。最后,王子用自己的生命营救了3只老虎。国王为王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就想建一座高高的坟墓,来安葬王子的遗骨,恰好王子饲虎之前,把自己的方形披巾铺在地上,化缘的钵放在披巾上,锡杖立在钵里面。于是,国王就用这个形状,为小王子建了一座坟墓。后来,这种坟墓的形式,在佛教界广为流传。

所有的塔,大都由三部分组成。方形的塔基,相当于小王子的方巾。圆形的基座,相当于小王子的钵。高耸的塔身,就是小王子的锡杖了。墓塔多与经幢结合,即墓塔基座之上有四棱或八棱石柱,石柱之上再砌垒圆鼓形、多棱形构件数层,再上一般有宝珠及屋檐式顶盖。在四棱或八棱形石柱上多刻有铭文,但亦有个别只刻线刻佛教画像而不见铭文的。所可铭文多为佛经咒语,少数带有类似墓志的内容。

仰天山上有许多珍木异树,代表作分别为:千年古槐、佛光崖的倒挂螺松、望月亭上的结义柏和姐妹松。但最能体现一个情字的,还要数这棵破崖而生的“夫妻柏”。两棵柏树相距3米。夫柏在南,妻柏在北。以直径20厘米的根蒂,横穿石缝,平等相接之后,融和为一。就像是夫妻二人各出一条手臂,紧紧相握。从生物学上的角度来讲,松树一棵就是一棵,不会从根部发芽,但是,像夫妻柏这样,它们的根蒂恰好位于岩石横断面,让游人一览无余地看到它们的自然嫁接,就至为罕见了。

关于这棵柏树,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有个书生和一位小姐,深深地相爱了。可是,二人的父母,都是坚决不同意,因为地位不同,门不当户不对,不久,小姐被逼拜堂成亲。半路上,小姐偷跑到了他们经常约会的小河边,没想到书生早已经来到这里。二人相见,泪如雨下。这时,追赶他们的人,已经跑来了。二人无路可逃,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两家父母气得捶胸顿足,发誓让他二人死也不能死在一起。尸体打涝上来的时候,二人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硬把二人分开,一个埋在山北,一个埋在山南。可是,那座山上埋下这对情人后,接二连三的怪事就来了。先是山摇地动,二人的坟上同时冒出了高高的柏树。后来,每天晚上,山上总是发出一些奇怪的响声,就像石头炸裂一样,有位僧人走到这里,听到这件事后说:“这是两棵树在扎根。它们的根要穿透大山,连到一起。没有一百年,是连不起来的。所以这座山,一百年不得安宁。”随后,僧人说服了书生和小姐的父母,把那两棵树挪到了仰天山上,让他们在一起,果然,它们的根很快就长到了一块。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非常感动,夫妻柏隐喻我们世间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仰天山山下是一座天然植物园,木本植物137种,草本植物600余种,这儿是整个山东省内植物最全的一个地方。天然次生林指的就是这一片,天然指的不是人工的,而是自然生长的,所谓次生是指在原始森林的迹地上生长起来的。


青州导游词——仰天山景区(下)

仰天山山下的景观就基本游览结束了,我们再沿九龙盘公路去山顶参观一下天槽森林景观和千米地下大峡谷——灵泽洞。九龙盘公路是仰天山的一处重要景观,全长8华里,回环弯道11个,公路集于山坡一侧落成,气势非常雄伟、磅礴,从高空往下看,好似九龙盘山,故名九龙盘。

我们现在来到山顶。从这里往下看,蜿蜒的上山公路九龙盘,气势壮观。从山顶俯瞰,这条公路犹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

往后看,便是仰天山顶。山顶四周隆起,中间平整,是一个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巨大盆地。因其东西窄,南北长,状如马槽,故俗名为“仰天槽”。其实,更妥帖的名称应叫“天槽”。天槽的形成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一种可能是,仰天山的石灰岩构造山体,经亿万年雨水浸蚀,山顶溶蚀形成洼地,造成了这片独特的山顶盆地。它与“喀斯特”地貌的“天坑”景观,形成原因类似。但是,石灰岩溶蚀后应该形成碳酸盐积层,而山顶却有厚达20米的硅酸盐积层,这些红褐色的硅酸盐来自何处?所以,另一种可能是“天外来客”,陨石降落,碰撞山顶而成。总之,称之为“天槽”顺理成章。“天槽”现象极为奇特,在地质学上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右前方便是摩云崮。远眺摩云崮,它高耸于山巅之上,十分险峻。崮顶面积有近千平方,传说曾建有金朝杨妙真率领的红袄军起义的营寨。杨妙真武艺超群,相貌俊秀,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她的丈夫李全,矫健魁梧,弓马娴熟,善使铁枪,无人能抵,人称“李铁枪”。夫妻二人后来南下投靠南宋,成为抗金斗争的重要力量。摩云崮四周绝壁,只有东南角一条小路可以攀援至上,现在还保留着一些起义营寨的遗迹,有石棺,马槽,石舀等。

现在我们先进午餐,午餐后,稍事休憩,然后去灵泽洞参观。这段时间,大家自行游览山顶的其他景观。这些景观主要有刺槐林、黑松林、芦花荡等。

刺槐林。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使这里土壤肥沃,空气湿润。纵横数公里的刺槐树随山势绵延起伏,蔚为壮观。春末夏初,满山白花铺天盖地,槐香四溢。由于仰天山山顶独特的气候条件,所以花期比其它地方都要晚一个月左右,青州当代八景之一就是描写仰天山槐花的,叫做“六月槐花如雪乱”。

黑松林,位于天槽东沿,一株株黑松苍干虬枝,树冠如伞,黛色如墨,地上松叶厚积,松软如毯。林中建有廊亭、茅舍,备有石凳、石桌,供游人赏景、休憩、餐饮。尤其是仰天山独特的野味小吃,如山韭、野蒜、苦菜、山蝎、蝉蛹、野兔等等,让游人品味回归大自然的无尽乐趣。

芦花荡,位于刺槐林深处。由于土壤粘度高、蓄水性能好,每年雨季来临的时候,盆地低洼处长期积水,形成湿地,为芦苇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浩浩荡荡的芦苇,初秋,漫天飘扬的芦花,构成了山顶特有的景观。

仰天山顶不同于别的山顶,它是咱们华北地区最大的山顶平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顶石灰岩溶蚀洼地。共分布着溶洞落水处56处,据专家分析,每一处漏洞下面就有一条幽长的溶洞。我们将要去参观的灵泽洞是开发出来的第一条。

灵泽洞位于天槽的西北部,因洞旁有灵泽庙而得名。该洞由黑龙洞、四门洞等洞穴组成,全长1080米,在全国304条溶洞中属于大型洞,与其他溶洞相比,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高峻奇险。洞内高度在30米以上的大厅有6处,垂直落差在100米以上的陡坎有三处。游客置身洞中,就象来到了险峰峭壁之下,可以领略拔地而起的山峰和曲折惊险的山路。

第二,气温宜人。洞内常年温度为9—11度,属于全国气温最低的溶洞。据医学家考证,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9—12度的温度中,可以延年益寿,因此,灵泽洞又称为长寿洞。

第三,水量充沛。北方的溶洞一般比较干燥,而这里则常年流水不断,形成一条200多米长的水道和六座深潭,一处瀑布。

走进洞中,恍如走进迷幻世界之中:忽而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忽而踏歌于清波之上;忽而峰阻路断疑无路,忽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而头顶天穹高渺,忽而脚下万丈深渊。姿态各异的乳白色石钟乳、石幔、石旗、石笋、石花,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意象画,令人遐想深思,回味无穷。

请大家进洞参观,里面有专职的导游为游客服务。

各位贵宾,仰天山之旅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参观和合作,真诚地欢迎您下次再来!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