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青州----驼山石窟

 木香草堂 2019-03-22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青州城南有两座山,一曰“云门山”,一曰“驼山”。两山皆不高,其貌也不扬,却都因凿有精美的佛教造像而名传遐迩。

    在漫漫逾千年的曾经中,人们大都以为云门山与驼山造像代表了青州既往全部的佛光,及至一九九六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拨云见日,人们才知道,原来,云门山、驼山造像不过是青州佛教造像旷世辉煌的一抹余辉。

    两山同处城南,只不过驼山稍稍偏西了一点儿。或许就因偏了那么一点儿,也就成了两山此冷彼热的分水岭。

    云门山始终是热闹的。且不说黎明免票时段摩肩接踵的晨练者,即使团游抑或承办会议,云门山与博物馆也大抵是青州游览的不二选择。相比之下,驼山却始终是冷寂的,一天到晚门可罗雀,不管什么时候登门,几乎均可享专场待遇。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驼山”二字,系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的山西乐平(今昔阳)人乔宇所题。

    驼山石窟造像共存五窟及摩崖一处,因其较云门山稍显偏僻,早年交通亦为不便,加之当地乡民的着力守护,故而在文革中并未如云门山那样遭遇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天赐的一份幸运,常说偏僻与冷寂是乡野文物天然的保护伞,在驼山石窟身上再次得到验证。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石窟依崖而凿,一线排开。自入口顺行,第一窟为唐代所凿,方形平顶窟,三壁造像,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另有二菩萨、二力士分列于左右侧壁近门处。侧壁另凿有小佛龛若干,布局不对称且稍显零乱,应为后期续凿。近窟门处左右二菩萨、二力士与正壁造像风格略有差异,生动、精美程度稍逊。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从风格上看,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线条优美,雕凿精致,衣饰轻薄贴体,应属盛唐造像佳作。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值得注意的是,主尊结跏趺坐,手持禅定印,高肉髻,这些特征虽无特别之处,但其身披袒右臂袈裟,颈佩连珠花瓣项饰,右臂佩戴宝相花臂钏,却与菩提瑞像的特征十分吻合。当然,与典型的菩提瑞像相比,该造像未戴花冠,右手亦未执降魔印,但这未必不是造像雕凿流传过程中的演化变异所致。加之邻近石窟及摩崖上可以见到的弥勒造像,所以我更倾向于将此尊造像认定为菩提瑞像。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菩提瑞像是释迦牟尼佛降魔得道场景的表现,由唐朝使者王玄策于贞观年间从印度带回中国,起初仅流传于两京,其后才向其它地区扩散。因相传菩提瑞像系弥勒菩萨(弥勒成佛前)化身外来客所创,所以在许多地方,菩提瑞像侧旁往往雕凿有弥勒佛龛。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驼山石窟唯一一处摩崖造像,唐代,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  

     第二窟为隋代造像,亦为方形平顶窟,主尊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是为“西方三圣”。正壁及侧壁密凿千佛,窟门处凿二力士及小龛若干。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隋代自立至亡只有37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夹在北朝与唐朝两个佛教造像的高峰期之间,隋代造像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过渡。在这个为时不长的过渡期中,客观地说,隋代造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也涌现了一些精品力作。但从总体上看,仍属瑜不掩瑕,它的变革总不及后世对它的诟病来得更猛烈,比如头大身子短,体态粗硕,整体造型上显而易见的比例失调;比如面部表情呆滞木讷,身体姿态刻板僵硬,再无飘逸灵动的婀娜美等等。

    即便隋代造像在人们眼中有种种的不如意,但在我眼前的这窟隋代造像,仍不失为隋代造像的精品之作。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菩萨花冠高大,装饰更加繁缛精美,这当是在北朝造像基础上的发展,或能为后世更趋世俗化的审美取向所接受。

    三尊主像均曾施彩绘,虽经1400余年风雨侵蚀,色彩仍依稀可见,尤其主尊阿弥陀佛袈裟上红色“田”字格涂成的“福田衣”十分清晰,矿物质颜料附着力强、经久耐蚀的特性显而易见。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佛座上亦凿有三龛小佛,龛门壁间凿有造像题记,左为“像主张小叉(?)敬造  比丘尼(?)光供养”;右为“像主叉(?)妻吕敬造  比丘尼婴(?)女父孝义”。

    可惜的是,两幅题记皆无纪年,实为美中之大不足。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第三窟是驼山石窟造像中体量最大者,主像亦为一佛二菩萨,主尊阿弥陀佛高逾六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环壁亦雕凿千佛。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此窟造像与第二窟在风格上极为相似,如不先入为主予以提示的话,人们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将其同视为隋代造像,但就是这样一处隋代风格非常显著的造像,却有“北周”乃至“北周至隋”之说,依据大都是从佛座上同样没有纪年的“大像主柱国青州总管平桑公”造像题记而来。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平桑公”韦操,《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有载:“世康从父弟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仕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高祖为丞相,以平尉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官。谥曰静。”

    遗憾的是,文中所述皆无纪年可资参阅。我们知道,平定相州总管尉迟炯之乱是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六至八月间的事,至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禅位于杨坚塈隋朝建立,满打满算不过半年的光景。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从平定尉迟炯之乱的征伐杀戮剑拔弩张,到杨坚意欲取幼帝而代之建立新朝的宫闱密谋,其间还经历了平定尉迟炯同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之乱,身为杨坚所倚重的韦氏,是否有余力在风云变幻前景莫测之际凿制佛像呢?此为其一。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其二,诸州置总管府自北周一直沿袭到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方为隋炀帝杨广所废。也就是说,隋文帝执政的24年间,亦存在“州总管”,所以仅从造像题记“青州总管”这一职官称谓上,并不能得出其必为北周职官的结论。“柱国”一职亦然。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其三,从北周灭北齐至隋朝立国,山东处于北周治下仅有短短三年,在这样短暂且战乱频仍的动荡岁月里,山东境内造像之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鲜有北周造像见诸于世,凿制如此之大体量的造像是否显得有些突兀。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查阅青州地方史学最新研究资料得知,“青州总管”一职,在北周时期并无“韦操”所任其职的记载。相反,在隋朝曾任此职的可考四人中,“韦操”赫然在列。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综上,驼山第三窟“大像主柱国青州总管平桑公”造像,应为隋朝一统江山,韦操荣任“青州总管”,于大势甫定、人心归安、天下升平的隋文帝年间所凿更近情理。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第四窟也为一近似方形窟,规模中等,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均损坏严重。主尊善跏趺坐亦称倚坐,造型为弥勒佛所专有。正壁凿若干小龛,左右侧壁凿千佛。从布局模式到造像风格,皆符合唐代特征。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第五窟为一小型窟,主像凿一佛二菩萨,主尊高肉髻,螺发,内著僧衹支,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残,应为施无畏印,面部虽因风化漫漶而不识五官,但矇眬中仍不失清秀。后有椭圆形头光,头光两侧及左右侧壁凿有小型龛若干。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国3”将驼山石窟断代为“北周至唐”。看过前述四窟及摩崖,如果说硬要确定些“北周”的话,我觉得只有第五窟还能找出一些近似的特征,比如主尊佛像袈裟的下摆皱褶,以及胁侍菩萨的璎珞造型等。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唐代以降,青州佛教造像之风渐趋衰微,驼山石窟所在的驼山寺也于元朝为吴天观所取代,但这些精美的佛教造像得以较好保存下来,也算得上释道两教和谐相处的一个例证了。

 

[山东青州] <wbr> <wbr>驼山石窟

                  (121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