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的装饰有两种基本形式或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瓷器的釉为装饰对象,包括釉色、釉质、纹片、纹饰等。第二种方法是以胎为装饰对象,包括堆贴、模塑、刻划等。 在中国古瓷发展史上,色釉瓷成熟较早,彩釉瓷出现较晚。单色釉瓷的装饰功能少,只能以胎体装饰为主要手段,彩瓷当然以釉彩装饰为主,但往往以胎体装饰为辅助手段,起到相互补充与衬托的作用。 景德镇的青花瓷与元枢府瓷有承袭关系,可以看作是枢府瓷加青花,因而元代早期青花保留了枢府瓷的胎体装饰的特征。“92北京”《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有二件元代的高足杯,釉色与造型几乎完全一样,二件内壁均模印龙纹,其中一件在外壁画青花龙纹。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青花瓷的发展源头。 青花瓷的胎体装饰有堆塑、模印和刻划三种方法。 一、堆塑装饰 青花瓷上的堆塑装饰是景德镇青花瓷最早采用的装饰方法。元代早期的几件大型青花瓷,在装饰上还是以胎体堆塑装饰为主,青花装饰为辅。如元至元(后)四年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谷仓,塑成江南木结构楼阁式,上再塑人物鬼怪,施青白釉,以钻蓝和铜红釉点彩,同时出土的青花釉里红四灵盖峨,器身腹部贴塑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腹下变体莲瓣也由贴塑而成,盖上塑有白塔一座,在堆塑的纹饰上再绘以青花和釉里红。 青花瓷的堆塑装饰有二种类型: 1.堆塑涂青 这种方法是在堆塑成的纹饰上或纹饰外涂青料。在堆塑的纹饰上涂青的犹如白地青花,前述至元(后)四年的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即用这种方法。明、清青花瓷上,通体用堆塑的纹饰上涂青的方法的不多见,一般用于局部装饰,如瓶的兽耳,炉的底足等处采用。 另一方面是在纹饰外涂青,起到青地白花的效果。如青花鸳鸯砚滴,脚部浮雕一枝梅花,整器如梅花外满涂青料,使白梅突起在外。 2.堆塑和青花配合组成纹饰 这种方法是用青花画出纹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用雕塑配合完成,犹如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如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瓶,青花绘山水树木等纹,在画上的积雪部位堆塑瓷料,整个装饰平面与主体相结合,青色与白色相映衬,起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印花装饰 青花瓷上的印花装饰是用模印的方法将纹饰印于胎上然后以钴料进一步绘纹饰的方法。 模印装饰源于单色釉瓷,越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产品都有见到,青花瓷的模印方法元代和明初较为多见,模印装饰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1.模印与青花配合组成纹饰 这种方法与上述青花加堆塑组成纹饰的方法相类似,如元代青花瓷盘上用模印方法印出花朵,用青料在花朵上勾出花瓣,再用青料画出枝叶。整个纹饰以印花与青花结合的方式完成。 2.模印纹饰青花地 明代青花上有的器物的纹饰模印而成,纹饰外满涂青料作地,类似青地白花。明宣德官窑青花地浮雕螭龙鸟食罐,由模制而成,罐外模印凸花白螭龙一条,周围以钴料涂地,口沿下留一白地题“大明宜德年制”款。 3.模印暗纹作地 有些青花上是模印纹饰后再加绘与原纹饰无关的青料,原模印纹饰犹如纸上的“水印”。如云南玉溪和建水窑的青花瓷先在碗、盘等器物的内心模印凸起的荷花,菊花等,在这些模印纹饰上再用青料绘上鱼藻纹等。 有些大型器物上,这几种方法是结合使用的。如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盘。盘有三层纹饰,盘口印缠枝菊后以青料涂地作为第一层;第二层是模印缠枝牡丹,用青料勾花朵轮廓并在周围绘细纹水波;第三层是盘心,用青料绘芭蕉葡萄,竹石瓜果等,其中外层是青地白花,里层是白地青花,中间一层则是二者的过渡,这种装饰可以看出制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三、刻划装饰 青花瓷上的刻划工具有刀和锥两种,用刀在瓷胎上刻出的纹饰线条粗,用锥形利器在瓷胎上划出的纹饰线条细,刻和划可根据需要用于不同的场合。 刻划装饰方法在青花瓷上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先刻划后涂青,先涂青后划线和刻划纹饰后青料涂地。 1.先刻划后涂青 刻划后涂青是青花瓷上常用的方法,刻划纹饰后涂上的青料在凹线中积聚较厚,烧成后呈深色纹饰,这种方法常用于花卉树木的枝叶及龙纹。这种方法画成的花卉显出深色茎脉,生动而写实。 2.先涂青后刻划 青料画好后在一定的位置刻划,刻划线条露出白色胎体,烧成后便是青色中含白线。 如青花梅花纹碗的梅花用青料点成,再划出花瓣与花蕊,青色的梅花瓣上的白茎有一种光感。 3.刻划纹饰后青料涂地 这种方法类似青地白花,如青花白龙纹杯龙纹刻划而成周围以青料绘波涛纹,龙纹若隐若现,拉开了波涛与龙纹的前后层次。
▼点击原文,查看《竹雕新旧辨别与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