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脑残粉?

 老刘tdrhg 2016-09-03

一、魏万是李白的铁粉。

魏万,尝隐居王屋山,故号王屋山人,后在上元初登第。年轻的魏万非常崇拜“诗仙”李白,于是在唐天宝三年(744年)仲春,他决定并立即出发,开始了他对李白疯狂的追星之路。

他从王屋山出发,日间行走,夜里则焚香沐手,抄录李白诗卷。并在住宿、吃饭、喝茶时都故意议论李白,以期打听到李白的行踪。魏万听说李白在哪儿,他就赶过去。可是魏万刚到,人家告诉他李白已经走了,真可谓是“一个后脚到,一个前脚走”。就这样,从黄河流域经几千里地,来到江南。又寻踪转会稽、下明州、奔天台、往永嘉、入缙云,还是追不上李白。

魏万没有泄气,在畅游仙都后,又北上金华……,从江南又追寻回江北。直至翌年(745)春,才与李白相遇于广陵(今扬州),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魏万见到李白,一身风尘、泪流满面、扑倒在地,双手捧上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的四十八韵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请李白指正。

接着魏万头也没抬,就叙述了一年多来追赶李白的艰辛以及沿途所见的风光。李白感其情真意切的数千里相访,结合自己与魏万的共同游历,一气呵成了一百二十韵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以赠别。

所以这次千里追星还是赚了。

二、苏东坡是韩愈的首席粉丝。

韩愈,字退之。苏轼常以韩愈自比,同病相怜之感啊...以下是苏轼仰慕偶像的种种言行,相比现代韩国小鲜肉脑残粉之偶像崇拜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间而身宫在焉。故其诗曰:「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且曰:「无善声以闻,无恶声以扬。」今谤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尔。”

——《东坡志林·卷二 东坡升仙》

大意:我这辈子真苦逼,老是被人骂,估计是因为我和韩愈生辰八字相似,星座一样。韩愈说,我这个星座的人,听不到别人对自己什么好评价。当年韩愈和我一样遭骂,现在看来韩愈说的真对。

二.

“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东坡志林·卷一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大意:韩愈在诗里说,他的生辰是月宿南斗。可以推断出韩愈是摩羯座,而我也恰好是摩羯座,看来我俩这辈子老是被人诽谤是因为星座不好。。。

三.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东坡志林·卷一 儋耳夜书》

大意:元宵节,我当时在三亚海天盛筵玩,有几个老教授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约吗?”我愉快地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宾馆已经半夜了。菲佣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文盲菲佣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不上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四.

宋神宗元丰七年,皇帝给韩愈的在天之灵升职了,封他为昌黎伯,昌黎是韩愈的故乡。这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潮州是韩老师工作过的地方,当地人们倍感兴奋,于是在纪念韩愈的庙宇里加上“昌黎伯”,不仅如此,他们还觉得要请个高手把这事刻碑记下来,想来想去,觉得苏轼最合适。当时,苏轼虽然在黄州,但由于是韩愈的脑残粉,所以果断就接过这个任务,“这个逼,我装定了”。于是就有了名垂千古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首先,怎样给韩老师做历史定位?韩愈官至吏部侍郎,算是副部级高干,但是这个职位相对诸葛亮、谢安、魏征而言,就有点拿不出手了,所以不能以这个职位来做为韩老师的冠冕。于是苏轼的笔锋巧妙一转,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个普通人成为了百世的师表,干脆让韩愈当老师,让全天下人永远师从,这气魄够大了,一下子就把韩老师抬到圣人的位置。

然后,精神定位呢?又是一句经典:“一言而为天下法”,说一句话能成为天下的规范。韩老师有这么威风吗?不然,据说韩老师在世时,说话经常不被人采纳,写求职信经常杳无音信,但苏轼也不是在替韩老师吹牛,因为这是概括了韩愈一生的思想成就,只不过稍稍夸大一点,将一生的思想高度概括为“一言”。

接下来,是文学界定位,重头戏来了。苏轼一句“文起八代之衰”,直接奠定韩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韩愈从事的古文运动,使从东汉到隋朝都很衰败的文风得以振兴。苏轼先生,你不该把八代文风一棍子打死啊,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等文学大腕,也对得起他们所处的时代,说他们“衰”,过分了吧?其实,苏轼也不是不知道八代文风的昌盛,他的本意是说八代以来,遗留了一些不良文风,例如过于讲究骈文、宫体诗等,韩愈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这些流弊进行了纠正,但话不说绝对,就不能突出韩老师的地位,所以,对不起了,我老苏要追星,只能牺牲一下那些前贤。

接下来,名句纷呈:“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第一句说韩愈继承发扬儒家思想,这个是干货,但有没有拯救世道,那就不好量化了;忠心为国而上《谏迎佛骨表》,惹怒唐宪宗,这也是事实,当然有夸大,韩愈自己也吓得够呛;曾经只身去河北,与藩镇将士面对面质问,算是有勇气,但至于说“勇夺三军之帅”,稍稍夸张。

这些都说明了韩老师很有料,史书上也的确有记载,但苏轼又适当地拔高,而且拔高的不只是韩愈个人的成就和境界,也拔高了整个时代的精神,对于发扬优秀的传统,是很有裨益的。

拔高而不吹牛,赞扬而有依据,定位而被认可,苏轼虽然与韩愈相隔近三百年,其评语却成了评价韩愈不可绕过的一个丰碑,一提到韩愈的成就,就会让人立即想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追星,我苏轼还要追半个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