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是怎样为韩愈“刷屏”的

 nizijun 2015-05-13

韩愈塑像

  国学教育

  一个文化人物在历史上的定位,除了他自己的才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个有分量、有眼光的人,能为其做一个经典权威的定位。

  说起韩愈,我们耳熟能详,唐宋八大家他占有一席,说文章,必定少不了韩愈。然而,韩愈的大红大紫,除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时代的需求之外,苏轼的大力推荐和“刷屏”也是极其关键的。

  公元1084年,即宋神宗元丰七年,宋王朝给韩愈升职了,封他为昌黎伯(《苏轼文集》为元丰元年,有误),昌黎是韩愈的郡望,在今天的河北。这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潮州是韩老师工作过的地方,当地人们倍感兴奋,于是在纪念韩愈的庙宇里加上“昌黎伯”,不仅如此,他们还觉得要请个高手把这事记下来,想来想去,觉得苏轼最妥当。当时,苏轼在黄州,接过这个任务,果然不负重托,给了韩愈一个很精彩的定位。

  首先,怎样给韩老师做历史定位?韩愈生前升到了吏部侍郎的职位,算是高官了,但是这个职位相对诸葛亮、谢安、魏征、王安石而言,就有点拿不出手了,所以不能以这个职位来做为韩老师的冠冕。于是苏轼的笔锋巧妙一转,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个普通人成为了百世的师表,干脆让韩愈当老师,让全天下人永远师从,这气魄够大了,一下子就把韩老师抬到圣人的位置。

  以上是职务定位,精神定位呢?又是一句经典:“一言而为天下法”,说一句话能成为天下的规范。韩老师有这么威风吗?不然,据说韩老师在世时,说话经常不被人采纳,写求职信经常杳无音信,但苏轼也不是在替韩老师吹牛,因为这是概括了韩愈一生的思想成就,只不过稍稍夸大一点,将一生的思想高度概括为“一言”。

  把韩老师说得牛气冲天,那到底有没有干货呢?苏轼又写道“文起八代之衰”,韩老师从事的古文运动,使从东汉到隋朝都很衰败的文风得以振兴。苏轼先生,你不该把八代文风一棍子打死,东汉以来,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等文学大腕,也对得起他们所处的时代,说他们“衰”,过分了吧?其实,苏轼也不是不知道八代文风的昌盛,他的本意是说八代以来,遗留了一些不良文风,例如过于讲究骈文、宫体诗等,韩愈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这些流弊进行了纠正,但话不说绝对,就不能突出韩老师的地位,所以,对不起了,只能牺牲一下那些前贤。

  接下来,警句纷呈:“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第一句说韩愈继承发扬儒家思想,这个是干货,但有没有拯救世道,那就不好量化了;忠心为国而上《谏迎佛骨表》,惹怒唐宪宗,这也是事实,当然有夸大,韩愈自己也吓得够呛;曾经只身去河北,与藩镇将士面对面质问,算是有勇气,但至于说“勇夺三军之帅”,稍稍夸张。

  这些都说明了韩老师很有料,史书上也的确有记载,但苏轼又适当地拔高,而且拔高的不只是韩愈个人的成就和境界,也拔高了整个时代的精神,对于发扬优秀的传统,是很有裨益的。

  拔高而不吹牛,赞扬而有依据,定位而被认可,苏轼虽然与韩愈相隔近三百年,其评语却成了评价韩愈不可绕过的一个丰碑,一提到韩愈的成就,就会让人立即想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知己,很可能与之相隔几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