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许愿真 2016-09-03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水平高低,往往是取决于“兴趣”的大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每节课的开始,不但要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探讨奠定基础。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实现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建构主义认为,个人与外部的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建构自己的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在每节课开始时,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设置一个或几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用学生熟习的生活来引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巧设悬念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认识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巧设悬念,往往会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我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听写两个词“感悟“和“领悟”。然后设问:老师为什么要大家听写这样的两个词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读书要从字行间去感悟道理;有的说,学习要用心,要自己去领悟……我抓住学生的回答作了总结,古人说,有所悟方能有所得。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我们能领悟到: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然后让学生自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从语文的角度,读书就是悟道。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必须在悟道的过程中提高。因此,这节课,我开宗明义,让学生明白“有所悟就有所得”的道理,为本节课的学习也埋下了伏笔。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就能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寻求结论。
    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而“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因此,通过质疑和解决问题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注意力。
   1、教师引导质疑
   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语文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重点使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内容是次要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结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留下问题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鼓励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关键问题,或者涉及到重点难点时,有意留下疑问,让学生去思考,并要求学生去读教材,查资料,寻求对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中,语文问题往往要借助于资料和一定的实验才能解决。比如,学习《搭石》一文的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去美美地读,读出画面。有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相互扭动着;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柔美的身影在小溪中闪过……我问,这样的风景的确很美,如果人们不去“搭”石头,还会有这样的美景吗? 问题提出,教师不予回答,以此激活学生思维,产生求知的兴趣。
阅读不仅仅需要形象思维,进入文本情境中去“游山玩水”,它也需要理性分析,跳出情境中去看情境,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深度的阅读,才能成为生长智慧的活动。我用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将“清波粼粼,人影绰绰”的美景与“搭”作链接,以此为理性的去剖析,领会是“搭”构建了家乡的风景之美的内在含义,提问的目的就在于此。
    三、利用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兴趣大多源于成功的激励。”以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成功的体验,引发学习的兴趣。
    1、成功增强快乐
    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产生喜悦的心情,体验成功的欢乐,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成功增强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取得成功时,内心不但充满喜悦,而且自我意识增强,就会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因而,教师利用这一原理,及时抓住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在学生充满自信的基础上,使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四、加强师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之一,更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不能全靠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更赖于主体与主体的交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但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因此,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形成交流氛围,自然形成和谐轻松的环境,这样,学生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以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而《现代阅读教学论》指出:“教与学是合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是平等关系,人格互重,双方的创造精神可以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不但有助于指导学生解决一些语文问题,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使学生有强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达到“轻松愉快学语文”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