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玉带銙的真伪对比 证据①:玉带銙是镶嵌在布或腰带上的玉器,通常情况下,这种带銙的后背板呈粗磨砂效果。 造假者伪造的玉带銙,由于是按照图录中的照片资料进行仿造,因而并不了解背板的工艺特征,所以与真品存在一定差别。 造假者伪造的玉带銙,有些也采用机械切割的方式,但是这种切割方式所表现的是标准化的切割痕迹,与真品的切割效果相距甚远。 证据③:通常情况下,明代玉带銙后背板的象鼻孔,具备一定的斜孔角度,这种角度是以带板的薄厚决定的。 造假者伪造的象鼻孔,其斜孔角度或大或小,与真品存在很大的差别。 证据④:明代玉带銙的象鼻孔采用游离式研磨钻孔的方式,偶尔会出现抬刀痕。 造假者伪造的玉带銙象鼻孔,有的虽然也呈研磨效果,但是这种效果与真品存在一定差别,有的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旋痕。 证据⑤:玉带銙的象鼻孔口沿与平面接触角会产生自然的倒角现象。 造假者伪造的玉带銙,通常情况下,其象鼻孔的口沿与平面接触角度比较锋利。 证据①:明代玉动物的眼睛,一般采用管钻进行磨制,钻芯到底部均表现的是游离式研磨的特定效果。 造假者采用管钻磨制玉动物的眼睛,其表现效果大多带有现代工艺的特点,与真品存在很大差别。 证据②:明代玉动物的耳朵,有的采用锥形钻具进行斜向钻孔,以此表现玉动物耳朵的造型。 有些造假者也采用锥形钻伪造玉动物的耳朵,但是斜向钻孔的内壁锋利而且没有研磨的特征。 造假者仿造玉动物的鼻孔,其半球孔的边缘与平面接触角一般比较锋利。 证据④:明代玉动物的单线条纹饰以及其他一些装饰纹饰,其磨制效果和表现力度均带有明显的明代工艺特征。 造假者伪造的各种单线条纹饰,由于伪品的磨制工具、加工方式、磨气材料与传统工艺存在本质的不同,因而线条的表现效果也与真品存在很大的差别。 证据①:明代玉人物的眼睛和眉毛均采用单线条来表示,这种单线条的线钩与平面交角呈一定的倒角现象。 造假者伪造玉人物的眼睛和眉毛的单线条工艺与平面交角锋利,与真品具有明显的工艺差别。 证据②:明代玉人物的手和脚通常只磨制出基本的造型,不再进行细腻的修饰,手指及脚趾均采用简单的单线条来表示。 造假者伪造玉人物的手指、脚趾虽然也用单线条来表示,但是线条锋利,深度不够,缺乏表现力度。 造假者伪造的这种“米”字形纹饰,在表现效果和表现力度上与真品存在明显的区别。 证据④:无论是玉人物还是玉动物,凡带有网纹纹饰的线条大多在间距、长短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误差。 造假者仿造的这种网纹纹饰,其工艺效果大多会暴露出现代加工设备和工具处理的工艺痕迹。 有些明代玉器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从其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的直观效果上,便能够准确地认定为明代器物。例如:玉瓶、玉炉、玉碗、玉杯、玉头簪、玉带板等。但是有些明代玉器的时代特征并不明显,例如:玉人物、玉动物、玉璧、玉环、玉笔架、玉镇纸、玉墨床等器物,这些特征不明显的明代玉器,很容易与辽金时代或清早期的玉器相混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