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 形容好音乐,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语道出了音乐的魅力与魔力。 美食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好的食物能让心灵得到慰藉,而非简单的口舌之欢。仅仅满足食欲,是食物的最低层次。真正的美食,在饱了口福和肠胃之后,还应该让内心得到慰藉。 连制作美食的过程也是如此。现在人们用煤气烧菜,总觉得没有柴火锅烧出来的香。一个原因就是煤气关了,热量就停了,不像柴火熄了,柴灰还热着。这点慢悠悠的热度,恰能把食物蕴藏的美味烘出来。 好课,也应该是有余味的。长期的课堂洗礼,让我对此深信不疑! 有余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 课的余味,靠技艺“着色” 记得刚开始工作的那年,有一次从乡下到县城听来自省城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 特级教师教的课文是《一份试验田》,讲彭德怀为了揭露那个特殊年代“亩产上万斤”的谎言,自己亲自种了一份试验田,精挑良种,做到粒粒饱满;精耕细作,每一把泥土都用手捏成粉末。教数学的我,多少年后还清晰地记得,这个过程被老师在课堂上演绎得入木三分:他左手握成拳状,虽内里空无一物,但还在认真、使劲地捏。左手在捏,右手指着左拳,用急促的语气连续发问:“孩子们,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那种逼真的肢体语言,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左拳下“流”下了细得不能再细的土沫,也深信:彭总那份试验田的亩产量绝对是真实的,是无法超越的。 那位语文特级教师,名叫耿方珠。 课的余味,靠情感“添香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师生都感觉到40分钟过得太快。学生有时不愿意下课,竟跑上讲台拉着吴老师的手留下惜别的泪水。每每此时,吴老师总是饱含热泪与孩子们拥抱在一起……是怎样的力量,让短短的40分钟充满了如此的魅力? 吴老师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课堂实验可能要经过几轮,在我们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可能要经过几轮这样的实验,但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6岁多,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半点不珍惜孩子生命。每当我走上讲台,我就在想,今天这节课我生命中的40分钟将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消失在一起。我要用我的真诚感染学生,我也感受到学生的真诚……”是的,吴老师的课堂是站在用生命拥抱生命的高度。她用深沉的教育情怀感动着孩子,也感动着每一个听课的老师。 肖川博士说得好:“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该由多少个40分钟积累而成啊!那么,数学教师又该站在怎样的高度来驾驭自己的数学课堂呢?除了教育的情怀,还应该有什么? 课的余味,靠思想“提纯 多少年了,我的脑海里不时再现着一些课堂的经典画面:徐斌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的课堂上,带领学生研究“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华应龙老师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给你一分钟时间,看谁在自己的圆上画的半径多”的竞赛;贲友林老师在教学“间隔排列”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画三角形和圆,并不停追问:现在三角形和圆哪个多?多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这些经典至今难以释怀?我们不难明白:测量土豆的体积,是为了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赛画圆的半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无限的数学思想;追问三角形和圆哪个多,是为了激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些“经典”,因数学思想而鲜活,因数学思想而深刻,因数学思想而带来了浓浓的“余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元素,教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的是“思想”,需要领悟数学思想,也需要形成教学思想。有思想的课堂因有了灵魂而多了余味,有思想的教师因有了品质而显得深邃。思想是方向,思想是愿景,就像诗歌《快乐的思想》所点亮的明灯一样—— 做每件事, 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 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 想着的是火的诞生, 锄草的时候, 想着的是丰收在望。 …… 作者 | 周卫东 江苏省特级教师 编辑 | 宋琳琳 责任编辑 | 刘树静 栏目投稿联系:宋老师 |
|
来自: liuzhaoli487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