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0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虽然当时仍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的应用范围扩大,同时在艺术加工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盛行陪葬用陶俑,如秦始皇陵数以千计的兵马将军俑,汉时的武士俑、仕女俑,以及许多反映生活与生活享受的陶塑,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体现了陶器塑品的高度技艺。建筑用陶也增添了艺术色彩,如秦咸阳宫的纹饰辅地青砖,砌墙用的表面刻有龙凤纹和各种画像的空心砖,汉茂陵用的刻玄武纹条砖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尚。 因秦始皇暴政,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造就了文景之治之盛事,是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当时的瓷器也成为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代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自东汉发明瓷器以后,中国的陶瓷业已转向以瓷器为主的发展方向,瓷窑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但许多产瓷地区都附带生产陶器,另有一些以制造陶器闻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发展起来的巩县三彩陶塑,极盛一时。它既保持了秦汉以来彩陶的写实传统,又创造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磁州窑系的观台窑,既烧制低温铅釉三彩陶器,也烧制纯绿釉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均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两代。石湾窑以仿钧著称,以“器体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润”为其特点。宜兴紫砂陶器因明代万历年间崇尚饮茶而盛行一时,至清代成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及欧洲,后为德国的迈森瓷厂以及欧洲其他陶器厂所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