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蜚声世界的中国陶瓷业在清代臻于鼎盛。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我国制瓷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康熙时期的红釉、青花、五彩、素三彩,雍王时期的粉彩、珐琅彩、单色釉和乾隆时期的特种工艺瓷,都是前所未有之佳作。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无疑是继承了前代制瓷成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和重视,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康熙晚期珐琅彩瓷的出现,就是在康熙帝的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它一经问世就享受着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景德镇官窑瓷厂烧制上好素胎,然后送往京城皇宫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等一系列殊荣,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成为紫禁城内皇帝后妃们赏玩的御用瓷。据档案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赐给退罗国王各色官窑瓷器共146件,其中仅有一件是珐琅彩瓷。内廷大臣中也只有年羹尧在多次恳请下,才赐给一两件,乾隆皇帝甚至赐御旨“庶民弗得一窥”。 一、珐琅彩瓷鉴赏要点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胎子比雍正、乾隆时期厚重,因专仿铜胎珐琅而多用黄、蓝、紫色。工艺方法为用油施彩,而传统彩瓷用的是胶水或清水。康熙珐琅彩产量低,成本高,故传世品极少。雍正珐琅彩比康熙瓷更有发展,除各种色地彩瓷外。多在白瓷上作画,改变了康熙瓷有花无鸟的单纯图案,而以花卉翎毛较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同时往往配以与画中景物相应的诗句。这成了雍正珐琅彩的一大特点。雍正珐琅彩与其他彩瓷一样、把中国画全方位移植到瓷器装饰上,因此这时期的珐琅彩瓷有不少书、画、诗的画面。乾隆前期珐琅彩瓷继续烧制,中期以后乾隆帝的兴趣转向景泰蓝一器,瓷胎画珐琅器生产渐渐萎缩。乾隆珐琅瓷与粉彩瓷盛行轧道工艺,制作方法为先刻画花纹,再上色。 二、珐琅彩的历史背景或美学意义 珐琅彩瓷制作始于康熙,成熟于雍正和乾隆时期。材料质地,装饰图案极为讲究。画稿一般要经皇帝亲自过目,并指定画家与书法家绘画落款。由于皇帝的看重,这种由内廷造办处直接主持制作的宫廷御用器物极为名贵。 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这是受铜胎画珐琅(即景泰蓝)的启示而将其画法移植到瓷器上的产物。彩绘原料为进口的西洋珐琅料。其中玫瑰红和胭脂红含微量黄金,称为金红。 珐琅彩瓷开始是从其他的艺术品种中借鉴过来,似乎表明瓷器艺术已经发展到极端的地步,需要外力来刺激它的艺术创新。同时也表明艺术到达极端的程度正是其走向衰弱的表现。 如乾隆时期的那些做工、画意过于繁复的瓷器已失去前朝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因而大多数学者认为乾隆艺术走向了靡丽奢华的地步.正显示走向衰弱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