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瓷器的七大鉴定要点

 文山书院 2016-11-26


珐琅彩瓷亦被称为瓷胎画珐琅,是由铜胎画珐琅即掐丝珐琅演变而来。清康熙34年,宫廷工匠开始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之上,并成功创烧出瓷胎画珐琅这一新的瓷品种。珐琅彩瓷的鼎盛期是雍正到乾隆时期,其中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水平最高,且工艺最美,至乾隆时期之后便慢慢转向粉彩,出现珐琅彩和粉彩共存的瓷器




因而也可以认为,珐琅彩瓷终止于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一般制作流程为,先由景德镇烧出瓷胎或精细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宫廷造办处,用珐琅彩绘制烧成。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民国之前的珐琅彩瓷器均是为清宫皇室烧造的御用器。民国以后,开始出现仿烧品,并流入社会。




    如何辨识珐琅彩瓷呢?可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考察:



1



 瓷胎。珐琅彩瓷的胎质应细腻薄透,

用料及修胎规则及其考究,讲究完整无缺。




2



造型。珐琅彩瓷的造型多为碗、瓶、

鼻烟壸等日用的小瓷件,或是一些

动物摆件。因而多为小件瓷品,过

一尺的则十分少见。




3





底釉。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为满地铺

彩,色彩浓烈。雍乾之后,则白地渐

多,底釉为纯白釉,不青不黄。釉面

洁净,毫无瑕疵。



4



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鲜艳且柔和,

一般不会使用纯色调,因而多为粉

彩型的藕荷色,且达数种,其釉面

不会出现蛤蜊光。




5



色料。珐琅彩瓷的每一图案均由多种

色料调配而成,因而表面光滑,有玻

璃质感和光亮感。一般彩料凸出底釉

1mm左右,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够看到

细小的开片纹。




6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的绘画方式多

用工笔的画法,很少用到写意的画法。

康熙时期的纹饰为多色地,有花无鸟,

色彩调配稍差于雍乾时期。雍正时期

的珐琅彩瓷发展最为成熟。乾隆时期

则没有雍正时期时严谨,出现了珐琅

彩与粉彩兼容的瓷器。




7


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

主要为白地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

章款及少数赭色料款。一些小器由于

无边框,也有蓝料,少数用红彩。其

次,还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清乾隆年

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的款识。




瓷器收藏保养得当 千百年仍光亮如新


众所周知,瓷器易碎、脆弱,因而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瓷器时,不能用汗手摸,应戴上手套,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应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部分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的,因而,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瓷器上部的脖子。



应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若是双耳的瓶、罐、 尊,则为防止折断或损坏时,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对于薄胎器皿,由于质轻、娇气,移动或安放时,应尽量轻拿轻放,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底足小、体型较长的瓶件,还需防止被风吹倒。




 保养瓷器时,应先对瓷器的保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由于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因而在收藏时容易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可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一些较软的粘合剂,从而防止彩釉大面积脱落。若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去除上面的土锈,可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




若是瓷器已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由于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因而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来刷洗,但釉上彩器物,由于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则不能使用此法。若是描金彩瓷器,由于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表面上的描金,因而不可用鸡毛掸子进行清洁。保养珍贵瓷器时,应配以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


来源:网络,小编整理,涉及版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