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人”很多,而你,却只有一个!

 周秦汉唐 2016-09-04

“糖人”很多,而你,却只有一个!经常听到糖友间这样的交流:“我自从用了这种药血糖可好了,这是好药,价格贵点也值了,你以后也用这个吧”

“我吃这种菜(食物)血糖好多了,你今后也多吃点这个吧”

.......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只有一个。糖尿病的治疗管理与每个人的情况(如身高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年龄、病史、血糖变化特点、相关其它疾病等)相关,尤其需要个性化管理。

管理的个性化,至少有四点需要做到:药物治疗方案个性化;饮食方案个性化;血糖监测频次个性化,血糖标准个体化。

一、糖尿病用药尤其需要个体化,绝不能人云亦云。有时即便是用了一样的药,比如使用一样的胰岛素,注射时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要依据情况调整用药时间。

下面这位糖友就是这种情况:

这位糖友非常认真对待血糖监测,以往很少关注餐后一小时血糖,一次偶然测得一次餐后一小时的血糖自己被吓了一跳。早餐后一小时竟有13.6mmol/L,接着测了早餐后两小时的降到了5.3mmol/L;接连又测了两天餐后一小时的分别为12.8mmol/L、14.0mmol/L,与之对应的餐后两小时分别是5.1mmol/L、5.9mmol/L。

患者电话里对我讲述时很焦虑,凭他掌握的知识,他明白血糖的波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的威胁。

我先是了解了他的饮食情况,看到他自己的记录,生活规律,结合他身高体重,计算了他饮食总热量合理,只是主食中精细粮食为主的次数较多,其它没什么问题。

他使用的是门冬30胰岛素,门冬30中30%门冬胰岛素起效迅速,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起效稍慢,他每天早晚餐前即刻注射。看起来患者注射时间、剂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问题是餐后一小时与两小时间的血糖波动很大。

我建议他把胰岛素调整在饭前15分钟注射,考虑可以叫胰岛素早一点起效,与餐后一小时快速上升的血糖时间相匹配。

另外嘱咐患教注意增加粗纤维食物,如糙米、燕麦等。

两天后又测量两次餐后一小时的血糖,结果基本在10mmol/L左右,比之前改善了。我嘱咐患者,如果效果不好,他的这种情况还可换成门冬50胰岛素。

二、事实上,饮食的科学也不是要求每位患者都以清淡为标准。饮食结构、进食顺序、进餐速度、甚至个别人对某种食品的特殊敏感度都会对血糖有一定影响,不要不相信吃个西红柿血糖也会升高,饮食就是这么个性化,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调整。

我的患者中有一位69岁的大爷,体重指数稍低。因为血糖情况一直不太好,大爷在饮食上非常严格。最近他早餐习惯一般是两个素馅小包子(笼包),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即便这样,早餐后血糖也有12mmol/L到13mmol/L多。

我首先看了他用药情况没什么问题,肝肾功能也正常。感觉他这种饮食需要调整。我嘱咐他,早餐最好再加一个鸡蛋和一些牛奶等蛋白质食物,不但不会升高血糖、也许还会相对下降。

他非常配合,在原基础上加了一个鸡蛋,一包220ml牛奶,药维持原量,结果餐二血糖接连两次测得9mmol/L多点,大爷非常高兴。

饮食增加蛋白可能对需要减肥或肾功有问题的患教不适合,可大爷的体重低,本来就需要适当加一些营养,事实上早餐是需要增加蛋白质食物,蛋、奶、瘦肉或豆腐选择一种两种都可以,只要不过量。蛋白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相比淀粉类食物能延缓血糖吸收,处理好早餐血糖,对一整天的血糖稳定都有益处。

三、“多久监测一次血糖、每天要监测多少次血糖最合适”,这是无数患者问过我的问题。

“糖人”很多,而你,却只有一个!

上图是指南中对血糖监测频率的建议,可更多的时候,这图只是监测大方向的指导,血糖监测频次需要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

针对常见情况总结如下:

1.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该多监测空腹血糖。

2.空腹血糖达标但餐后血糖不稳定时,餐后2小时血糖要每餐后都监测、并结合对应的饮食分析。

3.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睡前的血糖监测是重点。

4.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或身体有其它病患时、剧烈运动前后,应及时监测血糖。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特殊情况,如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调整胰岛素剂量期间可能每天需要监测5至8次,调整好后才按具体需要抽查。

四、血糖控制目标绝不能按控制标准一刀切。

我管理的患者中有一个位77岁的爱学习的大爷,他的血糖谱记录中空腹的数值极少有几次超过8mmol/L的,只是餐后偶尔波动,整体情况非常好。

可是大爷在学习过程中对6.1mmol/L这个理想标准记得非常清楚,几次在电话中与我探讨,要求增加诺和龙的剂量(现在每餐前1.0mg),无论如何对他解释,他坚持认可6.1mmol/L这个数。

大家都清楚,低血糖更加可怕,尤其这种年纪的患者,每一次的低血糖,身体的恢复需要好长的时间不说,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而且每次低血糖过后加餐补救,总是迎来血糖长时间攀升,同时迎来一次巨大的反弹。平时控制得再好,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使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如果仔细分析,每个人糖人都有独特的一面,要对于病人的基本信息、病情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和了解,再依据个体情况进行病情评估,才能设计出有效的个性治疗方案。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