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锐吟家诗词创作道路之十:添雪斋

 杏坛归客 2016-09-04
“诗词世界”旗下原创诗词平台
立足原创,打造精品



 

添雪斋,岭南人,就学于建筑及美术专业。从事诗词创作近二十年,出版有诗词集《添雪韵痕》。添雪诗词,各体兼擅,四言古风、五七言律绝,至词之小令长调,风格多样,色相纷呈,笔墨灵幻。兼收中西方文化与时代新语入古诗词,破旧巢窠,启新面目,近十年网络诗坛从者众多矣。

我的诗词之路,简约地说,萌于童年,发于少年,兴于青年。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伴随儿时识字起,父母会教背唐诗,我也不例外,这是诗词于我最早的接触,并一直延续到初一,这也是我沉迷文学、诗词的第一个阶段。一方面几乎阅读了图书馆能借到的各种西方名著,挚爱着雨果和《九三年》;一方面笔记本满满地抄写唐诗宋词的摘句,和同学课后大声地诵读。某种中西文化对撞的微妙感在萌发。


至今还记得,语文老师指着笔记本上我最偏爱的纳兰词“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问:“你明白这是啥意思吗?”我真不是特别明白,但就是觉得余音袅袅,情怀婉转,就是莫名的喜欢。那时不知道格律平仄,最多知道押个同声韵。写词要照词牌,但也只限于字数、断句和口语押韵。能从旧笔记翻出来的最早创作的一首诗叫《秋叶》:“枝头醉卧点霜红,半染秋山意已浓。叶影几回漫逐雨,心魂欲断总随风。”瞧,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这样的。但奇妙的是,这种无知的创作,只有一处格律平仄不合,一处临韵。所以在几十年后,认识的朋友说,像我这样具有音韵节奏天赋的人,就是应该去写诗词。


因为二次元的入侵和在理科上的严重偏科,初二以后是诗词渐行渐远的阶段,并一直延续到我踏入社会,这期间诗词于我如同遥远的老友,之交淡如水,虽然不相忘,却也不相忆。那时期的我沉迷的是绘画、动画、摄影、剪辑、平面设计,甚至在水利专业毕业后,又去美术学院学绘画和设计,去电影制片厂打了几个月的工。当然,现在回头看,我很庆幸这段走过的路,因为它带给我的是文字以外的另一个视觉,古人讲诗中有画,我则更想诗中有“动”画,有镜头感,有色彩的合理运用,有光和影,有景深有广角,有特写有分镜。踏出去的这一步,正是来自我这几年的生活。


时至1999年,网络时代已经开启,我上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早期的BBS社区。我惊奇地发现居然还有诗词专区,也是因为它,我重回了诗词之路,才发现这一老伙计,一直潜伏在内心从未忘却;才发现原来这世界,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词;才发现原来诗词不光是抄写古人的,还可以自己创造;也才知道写诗词要分平仄遵格律。身为一个普通话标准的南方人的好处在这时体现出来,学分平仄入声,只是开口读了几次平水韵,不到一小时就学会了。接下来要做的,只是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放到网络上。这之后和一群诗词同好之间的交流,如同一个螺旋上升的楼梯,让我开始把之前十数年的阅读量、学习经历、爱好都一步步融合进诗词。也许正是因为不是文科科班出身,我的创作没有太多传统的格局,能早一步开始自己的局面,哪怕早期并不为全部人接受。但现在回头看,经过十五年的时光,当年一些很多人觉得诧异的不够古典的写法,已经被更多人普及开。


对于我来说,什么题材写法我并不关心,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重复,不管是重复古人前路,还是重复自己。所以我在十几年前,就想把自己偏爱的动画摄影的色彩感、构图感和镜头感写入诗词,之后网上说这是“实验体”,我不置可否,因为实验不实验与我无关。中间好几年,我注册了几个马甲,扮演了几个人,每个人性别设定都不同,以此尝试不同的诗词风格或体裁,以不同的视觉角度写不同的情绪、时事。这个游戏成功地欺骗了相熟多年的诗词同好,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认出我——直到自己卸甲。那几年的尝试也让我开拓了几种不同的写法路子,并又在之后把它们融合成自己的风格。


未来的年月,我应该会继续创作诗词。因为我是一个很懒的人,迄今人到中年,百般滋味历遍,越发慵懒。如今,我不愿意再拿起画笔几日几周几月地绘一幅画,也不愿长篇累牍地码字,所知的能最洗练、最含蓄、最富美感地表达自己情绪的艺术形式只剩下诗词。此中真意可以拈出早年诗中一句道尽:“诗心欲了无从了,文字深知不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