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阅读鉴赏

 许愿真 2016-09-0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卖花声·立春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①,愁上眉弯。楼窗今夜且休关。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②更簪欢③,旧例都删。到时风雪满千山。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注】①辛盘:元旦时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的食品,取迎新的意思。②书贴: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③簪欢:立春日簪幡胜为欢。古时立春日,人们剪彩为小幡或胜(一种妇女的头饰),插在头上。
8.“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9.“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8.独站楼窗前,作者仿佛看到前些时候随河水流入大海的落花又被燕子衔回。前些时候见到落花已满怀愁绪,而今见落花被燕子衔回,实在无奈,表达了作者挥之不去的忧愁情绪。
9.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以“老”“顽”二字,将春拟人化,形象生动;在写年华易逝时,不正面描写,而是以春“年去年来常不老”侧面衬托出人的渐渐老去,这样写,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备注】这是一首在立春时写的伤感之作。立春,本是高兴的日子,可是,作者的内心却绝望至极,恨光阴年年如是。独自饮酒,表现出内心的忧愁。独站楼窗前,仿佛看到前些时候的落花又被燕子衔回,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无奈,挥之不去的愁绪。对于“书贴”“簪欢”这些习俗,作者已然了无兴趣,而想到的只是千山的风雪。结尾处,作者情绪达到极点,不说人渐老,而反说春“常不老”,以一句“春比人顽”作结,表达了对现实已不抱希望。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山居杂咏
黄宗羲【注】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8.诗歌颈联采用了何种描写手法来写作者的生活状况?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9.结合具体诗句简析作者的高尚品格。
【答案】
8.诗歌颈联采用了白描手法来写作者的生活状况。二十两棉花的破被盖在身上,几根松木煮着空锅,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贫苦之状,表现了作者甘心贫居的坚强不屈的态度。
9.①坚强不屈,心胸豁达。枪刀剑戟,牢笼囚禁,都不能使作者停止弹琴放歌。②贫贱不移,志向坚定。"贫亦其能奈我何"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坚定志向。③充满自信,豪情满怀。尾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胜利的自信,万丈豪情,溢于笔端。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备注】诗歌首联直接表明作者的心胸气概,枪刀剑戟,牢笼囚禁,都经历过,仍然不能使作者停止弹琴放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更是直抒胸臆,被视为不畏强暴、贫贱不移的述志名句。黄宗羲早年即继承东林余绪,参与对阉党的斗争,明亡后曾组织抗清,历尽艰危困苦和死亡的威胁,但他依然保持着从容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作者晚年隐居,过着“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的贫苦生活,然而清廷数次征聘均不就。诗的结尾,豪情万丈溢于笔端,体现了作者的自信豁达。全诗所表现的甘心贫居的坚强不屈的态度,充分表明了作者坚持民族节操的品格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 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8.诗中说“生近二边长苦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边民主要有哪些“苦辛”。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8.①赋税之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河北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但劳动所得全都上缴朝廷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②饥馑加徭役之苦。“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大旱之年,辽阔的土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河北民”饥肠辘辘,然而官府却仍然催促逼迫他们服河役。③流亡之苦。“老小相携来就南”,“河北民”无计可施,只得老少相互搀扶着逃荒到黄河以南。
9.①对比。结尾两句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与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的美好社会对比,通过对比揭示对时政的深刻批判。②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说边民的悲愁犹如阴云惨雾,弥漫于天地,致使“白日天地昏”,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写“河北民”的悲愁。③侧面烘托。“路旁过者无颜色”侧面烘托,通过道旁行人见此惨状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烘托出边民的深愁极苦。④卒章显志。诗的最后两句将国富兵强的贞观盛世与北宋王朝积弱积贫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备注】本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了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歌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紧接着从“赋税”、“饥馑”、“徭役”以及“流亡”等层面来具体说明诗歌开头的“长苦辛”三字,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诗歌最后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诗歌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山中述怀
姚合
为客久未归,寒山独掩扉。
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
天远云空积,溪深水自微。
此情对春色,尽醉欲忘机。
8.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9.首尾两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8.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拂晓时分,山鸟飞散而去,是动景;一场雨后,杏花稀疏,是静景,此句写出了清晨山中寂静的环境特点。颈联运用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远处天边浓云堆积;近处溪水静流,写出了山中春色之美。
9.从首联到尾联,诗人丢掉伤感悲愁,变得淡泊闲适。首联叙述一个人久客他乡,孤独地住在山中,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尾联描写诗人面对山中美好的春色,心中感到愉悦,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写景艺术”的要求进行分析,回答出写景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和颈联这两联描写的是山中的春景。拂晓的山鸟、雨后的杏花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晴空中的积云、静流的溪水运用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叙事,叙述诗人久客他乡,寒山独居,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和孤苦寂寞之情;尾联以抒情为主,面对山中美好的春色,诗人走出伤感悲愁,想忘掉世俗,与世无争。首尾两联表达的情感不同,前后的情感有变化。
【备注】此诗首联叙事,交代诗人久客他乡,寒山独居,流露出乡愁和寂寞之情。颔联和颈联描写山中春色。诗人独居山中,一觉醒来,只感到雨过春归。山鸟飞散而去,杏花被雨水打落。仰首望天,浓云堆积;低头看水,溪流细细。此两联工巧自然,毫无斧凿之痕,写出了山中春色之美。尾联以抒情为主,写诗人面对美好山色的心境变化,表达想忘掉世俗、随遇而安的心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②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游:即宦游,指外出做官。
8.上片写景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8.上片写景是围绕“幽”字展开的。作者的居所青山环绕,远离尘嚣,一派幽静;屋前流水潺湲,山鸟欢鸣,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幽静。
9.①对年华已老,无法施展怀抱的无奈。作者也曾经追求功名,可金已亡,并且自己已经老了,还能怎么办呢?②对目前悠闲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仕途的厌倦。作者居住在幽美的环境中,闲来打鱼耕田,赏花读书,很是享受,早“倦”了仕途功名。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备注】这首词主要是写隐居之事。词的上片写居室周围的环境,下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词中曰“爱吾庐,惬幽居”,这里的“爱”“惬”,不仅表现了作者欢悦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然而,“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这几句又隐藏着辛酸,有一种万不得已的心情。由于时移世变,又不甘奉事新朝,他只能闭户隐居,以“闲”自乐了。结句谓欲起摩诘于九原 ,将自己的生活画作“倦游图”,当然想到过王维是个山水画大名家,但更主要的是因为王维也曾隐居于蓝田辋川,与作者为同调,句中含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