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论语》等古书经典记载,周武王曾说自己周围有十位“同心同德”的“治臣”,他们在“周武革命”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下面本鬼就给各位介绍一下这些大部分都被某小说无视的“革命元勋”。 毕公 姬姓,名高,因封地为毕国,故称毕公。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异母弟弟。周文王去世后,担任周武王的辅佐重臣,一同攻入朝歌。周武王去世后,担任周成王。周成王去世后,又担任周康王的托孤大臣,是“成康之治”的开创者之一。 荣公 姬姓,一说名为霞,是周武王的平辈宗亲。具体实际已很难考察,只知道他在周文王时期便是朝廷重臣。其子孙后代一直在西周首都担任卿士,影响巨大,位高权重。 太颠 传说早年因仰慕“善养老”的德政而归附周文王,是周文王“四友”之一,颇受重用。武王伐纣之时,太颠执剑护卫武王左右,立下大功。 闳夭 周文王四友之一,曾在营救周文王脱离羑里之囚的过程立下大功。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伐纣,是周武王三个持剑护卫之一。 散宜生 周文王四友之一,散姓的得姓始祖。曾用美女奇珍贿赂纣王及其宠臣,是营救周文王从羑里脱囚的第一功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伐纣,是周武王三个持剑护卫之一。 南宫适 周文王四友之首,早在周文王收服商朝代周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便屡建功勋,曾生擒邗国和黎国的国君。武王伐纣之时,南宫适也是一等大将。商朝灭亡之后,他受命将纣王搜刮来的财宝粮食分发给百姓。成王即位后,南宫适依然是辅国重臣之一。 召公奭 姬姓,名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兄弟,燕国始祖。周文王时期,召公便开始崭露头角。武王伐纣之时,也立下大功。周成王登基之后,召公与太公。周公一起成为托孤的执政大臣。 当时三公的具体分工是这样的:太公以老师长辈的身份担任全局顾问;周公是首席托孤大臣负总责并治理自陕地(今河南陕县)以东的归附地区;·召公是第二辅政大臣并治理自陕地以西的西周故地。 因此召公在宗周镐京附近名为“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的封地,故称召公。而他的长子姬克负责治理蓟地,是为燕国实际上的初代国君。成王去世后,召公又成为康王的托孤大臣,历仕西周四朝,是“成康之治”的实际开创者。 太公望 姜姓,吕氏,名尚(又名望),字子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姜太公,有“百家宗师”之称。 姜太公先祖是大禹麾下的“四岳”之一,他也曾在商朝中央为官。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虐和怀才不遇,所以离开商朝中央,到西周隐居。而周文王当时虽然有“四友”这样的贤才,但还缺少一位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 最终周文王与姜太公君臣二人在渭水之滨相遇,成就一段中国历史上传奇的君臣佳话。因为周文王曾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太公也被称为“太公望”。周文王不仅拜姜太公为首席宰相,还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而西周也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逐渐强盛起来。 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尊姜太公为“师尚父”,总揽朝政。而西周大军也在姜太公的领导下,最终完成了“周武革命”的大业。姜太公也成为西周的“开国第一功臣”。灭商之后,姜太公被封在齐地,是为姜姓齐国始祖。 武王去世后,姜太公除去作为总顾问帮助周公治理天下外,主要专注于治理齐国。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从偏远的东夷之地一跃成为西周异姓第一大国。春秋时期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基础便在此时奠定。 周公旦 姬姓,周氏,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从小就忠厚仁爱和身怀大才,强过其他兄弟。继位之后的周武王很多事情都与周公商议,是唯一可与姜太公比肩的大臣。曾两次随周武王伐纣,在“周武革命”中立下了大功。 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便因病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辅政的周公便成为实际上的天下之主。《尚书》概括周公辅政时期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可以说没有周公就没有八百余年的周王朝。 周公去世之后,以天子之礼安葬于周文王之侧。而鲁国也是唯一可以在祭祀祖先(周公)的时候使用天子礼乐的诸侯国。而周公制定的政策与礼乐文化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正源文化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邑姜 姜姓,太公望之女,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之母。周武王在世之时,邑姜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辅助周武王成就“革命大业”。朱子后来就评价到周武王的十大治臣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登基后的周成王“叶封唐叔虞“,是为晋国始祖,但当时唐叔虞还是个孩子。于是邑姜便随儿子前往晋国,并在唐叔虞成年之前掌管晋国的政务。可以说邑姜称得上是是后来春秋第一霸主晋国的奠基人。在山西晋祠之内,祭祀怀念邑姜的香火至今不断。 晋祠圣母(邑姜)殿 但是邑姜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却远远比不上她的功绩,这也跟某小说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说过去是因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导致,那如今为了给周武王加感情戏,宁可虚构女主角的影视剧编导们又是因为什么呢? 1990年《封神榜》中的武王后商青君(原型邑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