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的那点事儿之一”:语文课,请丈量好自己的知识半径

 呀诺达zch3hosf 2016-09-05

语文课该怎么上,似乎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发表一通或是热情洋溢或是理直气壮的“独到”见解。有人很抒情地说,语文教学就是要“用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人很“理智”地说,语文教学“教会学生读写听说的技术是核心,理解文章的的内容是为学习语文技术服务的,是学习语文技术必须逾越的坎,是语文课对学生额外的奖赏。”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缤纷局面,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存在现状。


然而,语文教学是否应该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构建一条明朗清晰的课程线索,借以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依照固有的学龄特点、学段特点、生理与心理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有效贯穿,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类似理科课堂那样教学知识点明晰、教学任务集中明了的师生活动?我想,答案应该很肯定。


我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一篇课文,被编者安排在某个特定教材中。编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文本?他想借助这个文本传达些什么样的信息给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否应该依照编者的教材编排意图设计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喜好重新确立目标?


一篇课文,从原来的高三教材中“下放”到了高一教材。教师教学需要顺应这个编排体例的改变而进行哪些必要的调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其调整的学理依据是什么?


同一个文本,比如《静夜思》,如果将其依次编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24册语文书中,每个学期各应该侧重哪方面的教学,才能保证这24次教学既不出现知识漏洞,也不出现无效的重复?


同一个文本,安排在某个固定的学段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情感经验出发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结果,不但课堂流程设计千差万别,即使是文本知识的落实、文本意义的分析,也大相径庭。这样的状况,又岂是一个教学风格所能掩盖,其中,究竟哪一种设计,才符合该文本此时此地所应该承担的使命?


上述几点,归结起来,都与语文学科体系化建设紧密相关。大家都知道,和自然学科固有的“链条式”知识结构不同,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形式是独特的“同心圆”模式。“链条式”结构中,每个环节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影响着下面数环节的正常运行。而我们语文不同,我们这个“同心圆”,似乎只有圆点处容易确立,只要抓住字词教学,就轻易落实了下来,除此之外,各学段中半径的长短,显然就缺少了“一定之规”。我们倡导语文学科体系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希望规范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各单元的半径长度,从而使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各单元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知识空间思想发展空间人文情怀空间,这一系列空间,应该尽量少的相互包含,尽量少的超越自家的疆域。


想一想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每一个文本的处理中,真正抓住了属于该文本的半径长度的内容能有多少?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要么是在早已被别人拥有的半径范围内翻来覆去地为别人耕耘,要么是把留给后来者耕种的空间抢夺过来开垦播种,真正能做到“看好自家门,种好自家田”的,实在太少。举一个例子来说,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只强调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这“能读懂”中,并没有包含那些复杂难懂的古汉语语法知识体系。然而,我们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课文教学时,总是将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等属于高中学段的知识,一股脑地提前灌输给了学生。偏偏这些知识所需要依托的现代汉语知识,又没有能在初中学段中得到强化落实。如此一来,属于应该自家耕种的现代汉语语法没有落实,却把属于高中耕种的古代汉语语法抢夺过来,使得课堂教学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其实,一个文本、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它要求学生掌握的,都应该是一个圆环的面积,而非圆面积。因为这个同心圆的内核部分,前面的学段、学期、单元、文本中,已经学习过了,那块空间,已经属于前面那部分“人马”。我们在此时此地的学习,既无需抢占前面那部分“人马”已经占领的地盘,也无需霸占后面即将跟上的“人马”的生存地盘。我们的地盘面积,由我们面对的文本要求我们掌握的面积,减去前面“人马”已经占据的面积而决定。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文本要求我们掌握的面积”,而不是文本意义实际拥有的面积。文本意义实际拥有的面积过于阔大,我们永远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凭借了数十分钟的引领,就使学生拥有了它。更何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发展规律。


鉴于上面的分析,我想,应该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当下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乱,这混乱,首先来自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滞后,其次来自教师个性化操作中的“离经叛道”(我所说的“经”“道”,就是我们探究的知识体系)。属于教材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呼吁,可以批评,更需要集所有语文人的力量进行建设。只有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都有本清清楚楚的教材体系图谱,才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微观目标的清晰明了,才能少做无用功。


针对教师个性化操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则需要从教学评价体系和考试体系的革新入手,首先改革“好课”的标准,把“好课”界定在真正落实完成体系内任务这个基准点上;其次改革考试形式,杜绝初中高中试卷同型的荒谬,使每次考试,都紧紧立足于当下知识的考核,而非过去现在未来的大杂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